|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专家观点正文
众专家观点:中小城市商业发展的创新战略
来源: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动态》 发布时间:2006-3-17 点击数:



    2003年11月16-18日,"全国中小城市商业发展论坛"在江苏省江都市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经济学动态》、《江苏经济》和《亚洲财富》杂志等单位协办。来自全国18个省72个城市的200余位学者、商界人士和省内外32家新闻出版单位的记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就中国的改革方略、目前的经济形势、中小城市流通商业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和思路及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刘国光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及有关部委、科研单位的领导、专家做了精彩演讲。

    一、中国商业改革与发展的背景分析

    1.中国25年改革的基本经验。

    高尚全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成功地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和提高。

    2.当前宏观经济态势及2004年走向。

    刘国光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不断加强,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当前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虽然出现某些过热现象,但离真正全面过热还有相当距离,因此,对局部过热的经济活动,如投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要适当"削峰";对住房、汽车、电子通讯、旅游等消费热点要适当引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是向中性过渡,既防止经济过热,也防止经济变冷。2004年国民经济可望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的体制条件进一步改善,市场活力对经济的推动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导型逐渐转入政府主导与市场活力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市场活力和发展的信心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国际环境趋好的可能性很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的发展机遇及趋势

    1.商业的发展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宋则认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把商业推向了最前沿。当前商业流通领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如何建立买方市场常态下的商品畅销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借助电子商务改造传统流通业、提高竞争力以应对外商挑战的问题日益突出;来自就业的巨大压力亟待流通业做出新贡献;开拓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现代流通业与之并驾齐驱;加快西部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商贸流通业来带动;为此,着眼于宏观经济目标,高度重视和发挥现代流通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作用,提高流通业的贡献率已成当务之急。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李保民教授指出,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增长的轨迹表明,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CDP1.05个百分点。我国目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商业未能很好承担起引导生产和消费的媒介作用和传导机制,导致生产企业无效供给增加,引发供需结构失衡。如何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引导消费,有效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2.中国商业的发展趋势。

    霍建国和宋则认为:(1)连锁经营迅速发展成为商业中居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连锁超市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业态;(2)零售业态日益多样化并不断创新:目前我国零售业已有十余种业态,以生鲜食品和加工食品为主的超市进一步发展;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店迎合人们"一站式购物"需求,而且又具有产品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成为内外资企业竞争的焦点;百货店向细分化、个性化发展,传统百货业市场份额将逐渐萎缩;购物中心也有较大发展。

    三、中小城市商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五星电器集团董事长汪建国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连接体和中转站,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将会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活跃城乡市场,推动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繁荣城镇经济。因此,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城乡之间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实现城镇与农村产业互相衔接、经济有效融合的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最终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功效。

    李保民指出,中小城市商业的突出问题是:(1)商业整体规模小、业态单调、定位趋同、结构不合理、缺乏经营特色,大多数商业业态停留在传统的百货商店和小商店,缺乏与现代业态相联系的流通方式,经营形式落后;(2)商业服务对象有待扩展。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商业经营户都将目标群体定位于城市居民,忽略了农村市场,在城市市场已饱和的情况下,很难再增加营业额,拓展业务;(3)盲目扩张引发不正当竞争;(4)商业企业体制改革不到位,混合所有制没有发展起来,缺乏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商业企业作支撑;(5)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落后,交易手段还处于传统阶段。所有这些,都制约了流通现代化进程和中小城市的发展。

    浙江省苍南县总工会黄正瑞认为,我国城市商业网点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1)布局不合理,东部多西部少,老城市多新城市少;(2)业态结构不合理,大型百货过剩,新型业态发育缓慢;(3)经营者店址选择、经营定位的科学性欠缺,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霍建国指出,目前制造业成本已经很低,几乎没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主要利润源来自于商业。但目前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没有形成;信用体系不健全、要素市场不完善、企业管理水平低等造成流通成本过高、企业效益低、竞争力差。与外商相比,国内商业在流通体制、企业规模、经营理念、营销模式等方面有较大差距;同时,在竞争环境上也存在不公平待遇:在许多方面存在对外资优惠的政策,少数地方政府在商业地段选择、税收征缴、开店手续等给予外商"超国民待遇",不利于国内企业与外商的公平竞争。企业在高速扩张的同时,出现了重速度、轻效益、重扩张、轻管理的现象,缺乏完善、规范化的经营管理体制,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技术。

    四、中国商业发展的创新战略

    1.相关产业政策创新。宋则认为,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承上(生产)启下(消费)的重要功能,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商业发展状况同宏观调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始终是各项经济政策安排的要点,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同人们期待的基本目标、特别是同加入WTO的总体要求相比,其力度和成效还远远不够。究其原因,除了某些政策中的缺憾以外,同商业受到轻视、忽视和发展滞后有极大的关系。为加快商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政策来激励引导,政策应以流通改革与创新为核心,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革为切入点,推进流通现代化。

    2.商业业态形式和组织形式创新。业态创新是指以超市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大规模地取代传统的业态。

    宋则认为,我国各种超市、仓储式大卖场、折扣店、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新兴、方便、快捷的业态形式将成为流通形式的主体。

    李保民指出,中小城市在发展商业时,要因地制宜选择业态形式,切忌求大求全。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城市可依托大城市的商业企业,引入现代商业业态形式,与中心城市的超市联合开设网点,实行特许连锁。已具备专业化市场基础的城市,以专业化市场基础为依托,完善经营配套设施,通过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经营水平,扩大市场辐射力;交通便利的城市还可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为周边地区提供物流服务。

    黄正瑞认为,要将发展新型业态与提升传统业态相结合;在发展新型业态时,注意用现代流通方式和手段改造传统商业。同时企业应积极寻找各种"低风险松散型"战略联盟的机会。

    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陈红儿教授、麻勇爱副教授提出,应积极探索专业市场的出路,可以以特大型龙头市场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按股份制方式组建集团的思路,发展集商品交易、配送、中介服务、进出口为一体的大型现代贸易集团。鼓励经营大户向贸易股份公司或现代商业企业集团转变。

    黄正瑞认为,中小城市连锁企业规模偏小、采购成本居高不下是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和软肋,对抗零售大集团的成功经验是联合签约,建立采购联盟,统一采购,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江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斌介绍了江都经验,即以全新的理念和视野,全面创新商业: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为着力点,在城乡国有商贸企业大力推进"三个置换,三个转变"的改制工作。一是置换国有商贸经济;二是置换商贸企业资产;三是置换职工身份,从国有企业职工向社会自然人转变,使商贸企业成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3.商业市场空间结构创新。李保民指出,2003年,我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2476元,恩格尔系数降到46.2%,已产生了多样化的商品需求。中小城市的商家要把握商机,通过送货下乡、以货易货、定期举办展销会、组织农民进城采购等方式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汪建国介绍了五星电器集团超常规发展战略:五星电器集团是国内连锁巨头中惟一以小城镇为目标市场制定小城镇发展战略的企业,选择目前国际商业巨头难以进入的二、三级市场作为加速发展的目标市场,成为一家跨区域的现代流通企业

    李斌强调,要发挥商贸产业的牵动功能,重组农村市场格局,兴建钢材、建材、鞋类等12大类专业市场,使农贸一体化的产业模式初具雏形。

    4.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李斌认为政府对商业企业的管理正由直接管理向社会商业的宏观管理转变,从对单一行业的业务管理向全市大商贸行业通盘管理转变。

    李保民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应将商业网点布局和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市场建设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档次,形成不同层次的商业服务中心,做到布局合理,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作者:未知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