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陈容秋专栏正文
跨国巨鳄采购动了谁的奶酪?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05-9-22 点击数:


  
    4月里,流通领域很不平静。先是上旬沃尔玛、家乐福等诸多国际零售大鳄在天津保税区与国内300多家企业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洽谈;中旬,上海联华、广东民润、新一佳等中国十大连锁企业又在北京集体招商,谋求联合;接近月末,由国家经贸委亲自搭台的34家跨国零售集团南京国际采购会又唱了一台采购大戏。有消息称,下月25日,首届中国企业采购国际论坛也将在上海再掀波澜。

    这一系列的事件表面看来似乎相互独立,但内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入世后,强势的跨国零售巨鳄们风头很劲,步步进逼,犹如巨石落潭,掀动着他人的奶酪。

    一 中国奶酪飘香采购盛宴

    趋势越来越明晰。去年中国一入世,沃尔玛、家乐福等就抢先单门独户组织一对多的区域采购会;接着上海、天津等地主动迎候,发起多方采购会;之后出于推动流通领域改革和借力拉动出口的战略权衡,政府部门也积极发动了一场云集全球零售巨鳄的南京采购盛宴。

    替代多国产品的绝好选择

    几十条巨鳄大规模集结在中国市场的大洋里欢喜异常,对他们而言,中国制造及出口信息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对称了。

    家乐福此次派遣了百余名国际买手来到南京,目的是要“扩大供应商的合作队伍”。其副总裁Rabit是这样形容“中国制造”之美味的:“中国产品的物美价廉及多样丰富性已成为替代多国产品的绝好选择,从中国进口已成为家乐福的一种战略优势。”沃尔玛中国采购亦成为集团发展的重要部分,据业内人士分析,沃尔玛的中国投资店不求短期回报,而它在中国采购、全球销售却是一桩立竿见影的美事。

    跨国采购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零售巨鳄们开始谋局中国的时候,大型制造商们成为跨国采购的第一轮受惠者,像南京采购会上与家乐福续签大单的广东格兰仕、广州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辽宁成大集团等均属此列。他们均是在90年代中后期先后成为家乐福的战略供应伙伴的。

    而中国入世之后出现的新的一轮跨国采购中,直接受益者便轮到了那些有实力却缺乏机遇的中小制造商们。虽然他们在对接国际主流市场时显得笨手笨脚,但是这只是暂时的,中国制造业的学习吸收能力是很强的,更何况这是中国政府特地安排场所,由跨国巨鳄们面对面、手把手地教。

    这也正是采购会组织者们所谓的“双赢”所在。2000年,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零售集团的全球销售额超过了15000亿美元,而中国产品所占份额不足2%。对日益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商而言,巨大的发展空间摆在他们面前。

    二 新一轮商业淘汰开战在即

    赢的是全局,忧的是局部。南京采购会上国内参展商的构成中,制造商与内、外贸公司之比约为“七三开”。尽管面对国际零售巨鳄,国内制造商缺乏与之打交道的经验,有的甚至连门都摸不到,被做惯了倒买倒卖生意的外贸公司讥笑为“老土”,但是制造商们构成参会的绝对主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外贸公司成被抛弃的二道贩?

    家乐福直言:“我们就是要跨过层层中间环节,不找那些外贸公司、代理商。”广东省经贸委贸易市场处陈容秋分析道:“在传统的采购体制下,许多与跨国零售巨头打交道的分销商,充其量是二道贩子。在经过繁琐的中间环节交易后,原本占有价格优势的中国造商品到了国际买家手中,价格优势减弱,进而影响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砍断中间环节不仅可以营造国内商品的价格优势,更能拉动中国的商品出口。”

    虽然跨国巨鳄们了解中国市场之繁复还需一个过程,外贸进出口公司在多元的生态环境下也不可能灭绝,但是随着跨国零售巨鳄们“零距离”地接触中国市场,缺乏实力的中小外贸公司的确面临着被他们无情抛弃的危险。

    国内零售商面临新一轮冲击

    国内大零售商们面对此情此景,内心也不能放轻松。

    这次采购会上,跨国零售巨头虽然未与国内零售商当面过招,但是对国内零售商的影响并不能简单视之。商品价格在超市业态中极度敏感,也是外资超市的优势所在。现在洋超市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们和国际、国内供应商的良好合作,给外资超市带来明显的采购优势和价格优势。这对国内零售业而言是一种直接的打压。业内一位资深人士提醒,跨国公司频繁上演采购大戏,可以预见新一轮的、全国性的开店热正在酝酿当中。中国入世后,零售业的政策随之逐渐放宽,外资零售巨鳄抢占中国地盘的速度会同步加快,新一轮商业淘汰赛开战在即,国内竞争国际化特征会更加明显。

    毫无疑问,尽管国内零售业改革调整步伐正在加快,但政府方面还是觉得相对入世开放时间表而言,流通领域的变革太慢。政府方面无疑已下定决心,不再做零售企业的“看护人”。国家经贸委副主任谢旭仁在南京采购会上明确表态:外资投资商业领域试点期要尽快结束,转入正常开放。

    三 外贸公司必须重新定位

    从前能吃到嘴里的奶酪,可能在明天就不见了。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警言,事实上,这种冲击多年前已经开始,只不过在中国入世后表现方式更多样化,表现得也越来越明显。

    外贸公司要走实业化之路

    对外贸公司的冲击而言,广东国际经济研究会顾问魏廷华认为,在今天,欧、美、日等发达的国家也仍有大量的专业进出口公司存在并不断完善其社会职能,专业外贸公司是不能替代的。但是专业外贸公司走到今天,体制变了,必须重新定位。近10多年来,随着外贸经营权的不断下放,不少生产企业取得了外贸经营权,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同生产企业之间的关系就由昔日的伙伴关系转为竞争关系,许多外贸企业因此失去了很多业务,也失去了很多经济利益。这是为什么近年来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的原因之一。而如今这种情况越演越烈。

    只有做大奶酪,才有新的奶酪吃。业内专家罗丙志博士认为,外贸企业曾经拥有的优势主要在于市场信息,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市场网络、人才优势以及已经培育起来的一些商品品牌等。但近年来,市场信息、市场网络及人才优势都在弱化和失去。比较下来,商品品牌恐怕是外贸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支点。外贸企业要走实业化的道路,并与生产企业将未明确的品牌的产权归属明确下来。握有著名品牌,实际上就握有了市场份额,也就握有了对生产的主导权。西方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以做品牌为主的,主要是以OEM的方式进行。因此,随着入世而来的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并不意味着传统外贸企业的末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地不断创造自己新的优势。
 
    国内零售业要走联合之路

    另一种冲击是朝着国内零售业来的。竞争淘汰赛已是战云密布,而业界早已是风吹草动。4月12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趁“中国连锁经营百强”出炉的时机,挑选了处于百强榜前列的十家本土连锁商,为之度身定造了一场招商整合洽谈会。上海联华、广东民润、新一佳等中国十大连锁企业的北京碰头会也可视作是阻击外资零售业冲力的相关演义。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在北京招商会上号召国内连锁业协办联合发展,并以此推动整个中国连锁超市整合的进程。她说,在资金实力上,外资企业可以运作的原始积累的资本力量很大;国际网络和国际采购方面,外资企业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在,外资企业在加强与国内采购商的合作,他们在国内市场上将会显示更大的商品价格优势。在这样的前景下,国内企业只有走联合、重组的发展之路,才能具有不断抬高外资企业进入市场门槛的筹码。

    但是,这场象征本土零售业立志做强做大的整合会也暴露出本土零售业外患、内忧的双重困境:1年前,上海联华和华联均宣称一年内要在华东、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区域开上千家分店,做“中国的沃尔玛”。但在上海华联2001年年报中,华联超市的主要业绩还是集中在大本营华东,新开拓的华北地区业务只占到3%。另外,零售行业普遍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负债率很高,利润率又很低。据悉,华联超市负债率高达77·38%,而利润率在3%以下。本土零售业们扩张的庞大计划还有待磨励。 

作者:郭逸晴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