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陈元刚正文
陈元刚:推动重庆市老龄产业化发展研究
来源:《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发布时间:2010-1-17 点击数:

    汹涌而至的人口老龄化一下子将老年问题从幕后拉到前台,老龄化既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又是一个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新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老年人口比重的迅速增加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然而人们往往把其负面作用看得很重。其实,只要认真地想一想,就会认识到它的正面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就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1 老龄产业与老龄产业化

    老龄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它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而出现的新兴产业。老龄产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特殊商品、设施和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老龄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是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派生出来的特殊产业,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性。老年人群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就决定了老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必然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福利性;它又是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即需求创造市场供给),这又决定了它的市场赢利目标追求性。尽管老龄产业有其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和产业发展处于初期等特点,但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与其他产业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是完全一样的,是受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操纵的。为了推动老龄产业的迅速发展,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政府需要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加以前期的引导和必要的扶持,对于部分获利较多比如医药保健、老年旅游等项目,为避免恶性竞争,政府还应当对其加强规划和监管,保证其健康顺利发展[1]。

    目前,要使老龄产业尽快发展,就必须推行“老龄产业化”战略。“老龄产业化”这一词汇形象地描述了在经济体制转轨的特定条件下,通过政府行为或者人的主观意志来推动老龄事业的全部或部分向生产性方面转移,以使创造的老龄商品、技术与服务作为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进入市场,从而获得产业经济效益。其转移过程及结果是产业化的本质和核心。产业化的实现依靠有组织的实体,其结果必定提供有形或无形的商品,通过它们来实现赢利。“老龄产业化”其实就是使老龄事业实现社会化、市场化发展,把老龄事业当作产业而非事业来做。

    2 人口老龄化为重庆市老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搞好老龄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满足老龄人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而且可以发挥老龄人口的作用,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迅猛发展的态势,积极推行发展重庆市老龄产业成为必然之势。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为老龄产业发展孕育了巨大的商机

    我国是人口大国,老龄化发展的形势突出,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 81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96%。据调查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45亿,占总人口11%,而且每年还在以3.3%的速度增加。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依据国际标准,目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基本进入老年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很快,预计到2030年老年人口将由目前的1.45亿发展到3.1亿,约占总人口的20.4%,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高峰为4.6亿,约占总人口的27.7%。这个快速增长的庞大的老年群体,孕育着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量为6000亿元,2010年将达到1万亿元,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老年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呼唤着一门新兴产业——老龄产业的崛起和发展[2]。

    2.2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首先,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从1990到2000年,全市人口总量由2 886.62万人增加到3 051.28万人,增加164.66万人,年均增长0.56%;而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仅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就从1990年的168.29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244.54万人,增加76.25万人,年均增长3.81%。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从表1中可以看出重庆市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81%,明显高于0~14岁的0.62%以及15~64岁的0.23%人口年均增长率。

    表1 1990、2000年重庆市人口普查年龄构成年龄  1990年  2000年  增长量  年均增长
/岁  /万人  /万人  /万人  /%
0~14  626.27  666.29   40.02  0.62
15~64  2092.06  2140.45  48.39  0.23
65+   168.29  244.54   76.25  3.81
 

    其次,老龄人口中高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根据人口学原理,一般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2003年底,重庆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380万,占总人口的12%。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统计表明,2004年9月31日,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8.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多百分点,标志着重庆市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2005年底,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414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3.11%。据预测,2009年,重庆市老年系数将达10.25%,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900万,占总人口的24%以上。重庆老龄人口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60~69岁仍居主导地位,但是其所占比例在不断下降,70~79、80~89岁年龄段的人口所占比例呈逐步上升之势。2000年全市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已达31万,占老年人口的8.85%。据预测,到2036年,8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94万,比现在增长近2倍。

    最后,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快。2000年,重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比同期全国的6.96%高出近1个百分点。老年负担系数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在全国列北京、上海、天津之后,居第4位。老龄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与否的标志,它反映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营养状况的改善。

    2.3 重庆市积极发展老龄产业的条件业已成熟

    再过10~20年,重庆市第一批独生子女将步入中年,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将拥有“四二一”式家庭。并面临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的多重压力。然而,困境还不在于此,家庭的养老负担在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而加重,但家庭养老功能却又伴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在进一步削弱。中国传统的由血缘维系的亲情养老观念正在弱化,“父母在,不远游”的束缚已彻底打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老人或自愿或无奈地选择了独居生活[3]。

    日益突出的老年人口的社会抚养和照料问题敲响了警钟,也向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提出了挑战,老龄产业化的道路对老年人的直接影响将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老龄产业化发展是必然之路,而且要求将这条路更快、更好地走出来。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为解决老龄问题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要抓住机遇,制定对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全市老龄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4]。

    3 重庆市老龄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老龄产业包括两个层面:从产品来说,老龄产业包括适合老年人生活需要的所有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从服务来说,老龄产业包括老年福利服务、医疗保健服务、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体育等。

    总体来看,重庆市对老年消费市场的认识还不够,整个市场还显得冷冷清清,老年人用的商品和服务比较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再加之生产老年人用品的厂家比较少,一些经营者坦言:老年人用品没市场,说白了不赚钱,把目光都盯在“青春消费”、“宝宝消费”市场,从而使老龄事业产业市场缺乏。

    一方面,就老龄产品而言,重庆市老年人的吃、穿、用等产品的开发,生产长期受到冷落和忽视。市场上的老年产品品种单一、产量少,且多数来自外地,本地所占的比例不多。目前,老年用品市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普遍感到购物难,一些老年人的专用品,如拐杖、放大镜、助听器等商品连续跑几个地方也难买到。想买点礼物孝敬老人的子女也常常感到现在最难买的东西要数老年用品了。商家认为,老年人的钱难赚,无利可图,不太值得重视。

    目前,有部分适合老年人需求和爱好的商品一上柜就成了抢手货,发展前景较好。但是,老年用品主要集中于食品和医疗保健类用品,两者占了老年人用品的50%~60%。这些产品多是针对老年人生理及消费需求特点开发的,价格相对较高,由于价格原因,大多数节俭的老人从心理上还不能接受,所以此类商品的销售一般。另外,医疗保健类产品比比皆是,虽然价格高,但其实用性吸引了众多的老年消费者。然而,由于市场中这类产品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打击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也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老年服装市场不容乐观,市场上的老年服装不讲究色调,不讲究面料和样式,与款式纷呈的女装和童装相比,老年服装年年都是一个样,还成了一些商店过时、陈旧、积压和滞销的清仓处理品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就老年服务业而言,国家公办养老机构在社会福利养老方面仍居主导地位,承担着全部五保老人的供养。自2000年以来,重庆加大了城乡福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全市福利机构的硬件有所改善。在市一级,3个市属老年事业单位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老人生活楼、康复楼、综合楼等,并购买了一批室内设施设备,新增床位400多张。在区县(市)一级,有28个区县(市)共投入近2亿元的资金新建或改扩建了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老年福利服务机构,还有14个区县(市)正在建设或进入规划设计中。在街道一级,有50个街道共投入近1亿元建了敬老院、老年公寓、社会福利中心等福利机构。

    根据重庆市民政局的调查,在农村,2003年底,重庆有城乡老年福利机构1139个,其中城镇福利院、社会福利中心、敬老院、老年公寓131个,光荣院10个,农村敬老院998个。各类城乡养老福利机构床位总数达45305张,收住老人近30000人。重庆老龄事业近年来虽然有所发展,但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调查显示,重庆主城九区城镇福利机构入住率平均在95%以上,全市城镇入住率平均在85%左右,而农村敬老院入住率仅为56%,大大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有的长期以来只有10%左右。目前民办养老机构收费已相对低廉,根据入住房间和服务内容的要求,每月收费在300元到700元不等,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咨询的人多,住的人少;现有民办养老机构由于投资大、回收慢、入住率低以及在服务内容和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按规定免征了企业所得税以及有关税收,仍步履艰难。近两年有少部分民办养老机构因无力维持正常的运作,已经停止或转向经营;部分养老机构通过政府、财政等支持,勉强可以维持现状。重庆养老机构呈现“三小”、“三低”突出特点,“三小”即总量偏小、规模偏小、覆盖面小,“三低”即投入低、档次低、社会化程度低。同时各地发展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在社区为老龄人服务方面。虽然目前重庆市社区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但重庆市设有养老机构的社区仅有13.1%,远远低于全国44.4%的比例。从对老年人提供的社区服务消费来看,主要是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服务,而产业形式的服务供给则存在于大众服务业中;在服务内容、收费价格等方面上没有特别考虑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在服务消费上与其在商品消费上一样缺乏可选择性。一些社区为老年人服务意识淡薄,参与程度不高,社区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摆设,没有具体的实施。

    为老年人提供的文体娱乐服务具有明显福利性。各级政府、各单位建设的老年人文化体育场所是老年人学习、娱乐的好去处。这些老年活动场所,设有阅览室、棋牌室、娱乐室等,建起了老年学校,成立了老年人文艺队,老年人在这里看书报、下棋、学习、喝茶、聊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经常性地就地、就近进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并以组织的形式参加老年人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但是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现有的老年福利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重庆市绝大多数文化、娱乐、体育场所收费高昂,许多娱乐和运动项目并不适合老年人,以产业化形式向老年人提供老年文化、体育、娱乐的服务有待开发[5]。

    重庆市老年人旅游市场是在最近三四年里兴起的。有的单位每年与旅游单位联合,组织上千的老年人出外旅游。一些旅游公司也看好“夕阳红”旅游这块市场,纷纷开展老年人团队旅游、“夕阳红”专列游等,每年平均组织约1500~3000位老年人到外省市旅游。有关资料表明,2002年,重庆市接待的老年旅游者和市内老年人外出旅游的人数均分别占到旅游总人数的20%。对有的旅行社来说,组织老年人旅游是瞄准商机抢占旅游市场的一块蛋糕,因此近年来的老年人旅游方面可谓是逐渐红火。但是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讲信誉、不履行协议,糊弄老年旅游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老龄产业发展的宣传和示范作用。重庆市在2005年成功举办了为期4天的重庆首届老年产业博览会,从舆论和行为上支持重庆市老龄产业的发展。来自这次博览会组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有20.8万人到老年产业博览会现场参观,4天成交总额达2021万元,合同意向协议金额为2.97亿元。老年公寓、老年旅游、老年教育、老年保健成为本次博览会的火暴亮点。本次老年产业博览会现场成交额较为巨大,人均达到100元左右,远高于平时的老年人均消费水平。特别是老年旅游领域,成为各大旅行社瞄准的一大商机。在老年旅游展区的旅行社每天都会发出数千份旅游资料,老年人排着长队领取旅游线路资料简直超出他们的意料,甚至在这次老年产业博览会期间,一家旅行社一口气就有300多名老人在现场签单,平时则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接到这样多的订单。在本届的老年产业博览会上,参展的商品多以保健药品和医疗器械为主,老年服装、老年用品难觅踪影。这一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宣传和扩大影响的作用。但是活动一过去,这项工作也似乎没了声气,这说明对这项工作并没有做长远规划和打算,其后果是严重制约了这项事业的正常顺利发展。

    4 重庆市老龄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4.1 重庆市老龄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

    4.1.1 积极开发老龄产品,壮大重庆市老龄产业

    1)开发老龄商品市场,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厂商要主动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做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千方百计发展老年人商品和服务,如药品、宠物食品、为尿失禁的老人生产“老人尿裤”或“随身尿袋”、家居防盗安全系统和适合老年人假牙咀嚼的产品等等。开发老龄产品的潜力是巨大的,为此要做好以下3项工作:第一,做好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工作。要在充分了解老龄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需求老龄群体的分布来开发商品,量少的还可以实行订购订做制度,切不可盲目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第二,加大投资力度,鼓励科研,开发老年人专用商品。我国目前老龄产业发展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老年人专用商品开发不够,以拐杖为例,有些老年人用单支点拐杖不稳当、易摔倒,国外就有人发明了三支点拐杖。在发展老龄产业的过程当中,必须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加强科研,多开发一些老年人专用商品出来,如老龄假发、老龄假牙、怀旧服装和特殊身材服装等。第三,开办老年用品专营商店,即根据地区老年人口数量设置老年用品专营商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置“老龄商品专柜”。

    2)发展老龄房地产业,实施老龄安居工程。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开发一些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如:老年公寓型住房,可以在一些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地带开发一些低楼层的老龄住房;内部楼道设好扶手,按老年人身心特征布置装修卫生间、卧室等;“一二三”式楼房,即楼房第一、二、三层按老年人的需求布置,主要提供给老年人居住;亲子套间,可以在同一层楼层设计出“亲子套间”,老年人住一边,子女住一边,平时各做各的,老年人有什么需求,只要按铃,子女就可以随时过来照顾,这样一家人既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又不至于离得太远而让双方不便。小区老年活动中心,即开发商设计时,要在小区将老年活动的场地规划出来,以便于老年人交流、活动。

    4.1.2 积极发展重庆市老龄服务产业

    1)发展社区老年服务业,构建多元化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院、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构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2)规范养老机构,走养老机构产业化之路。规范养老机构,分级别制定标准,包括设备标准、收费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等,并且定期检查评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养老机构的质量,为老年人颐养天年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兴办老年医院,发展老年医学产业。就医是老年人的一个大难题,一旦生病,许多老年人不是因医院离家太远而耽误治疗,就是在一些大医院东奔西跑,不知找哪一个科室就诊。对此人们可以根据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兴办一些老年医院,让老年人在那里得到应有的治疗,而用不着在其他医院里跑来跑去。

    4)发展老年文化、旅游产业。兴建一些老年运动球场、老年健身中心等,既可以满足老年与他人交流的需求,以可以满足老年人锻炼身体、预防疾病的需求。开发一些适合老年人的体育保健用品和项目,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也可利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教育事业,以满足老年人的求知需求。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心特征组建老年人旅游团,选择恰当景点游玩,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5)发展老龄自助产业,满足贫困老年人的需求。针对重庆市贫困老年人比较多的现实,可以组织老年人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如自助养老院,在这种养老院里,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养鸡、喂猪、种菜或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生产,既消除了寂寞,又减轻了养老负担。这样既能满足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又能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收入。

    4.2 大力推动重庆市老龄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4.2.1 对老龄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1)加强领导,搞好服务,为养老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养老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注意抓好试点,培育典型,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各级民政部门要当好政府的参谋,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好服务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协助,为养老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大对发展养老产业的宣传力度,努力为养老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促进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调动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发展养老产业,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使其逐步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进一步深化政府养老投资体制改革。政府对“三无”老人逐步实行货币化养老,对入院的“低保”对象老人给予补助,积极探索建立家庭养老院等方式,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产业,盘活存量,吸引增量,构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多种服务形式融合的新兴产业体系。农村养老产业是全市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深化改革现有农村敬老院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和老年服务中心,扩展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不断提高养老的社会覆盖面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制定适应养老产业发展需要的新政策,积极鼓励全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

    3)培育和规范养老市场,积极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对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一方面要大力倡导,积极培育,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规范和执业许可审批、法人登记和年检环节进行规范和监督,保证办院质量,维护举办者和在院老人的合法权益。对无照经营、服务质量差、设施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养老机构,要及时予以清理和整顿。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养老服务的市场中介机构,在土地使用、工商注册和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

    4)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发展养老产业。鼓励国有疗养院所、培训机构、国有企业利用闲置的宾馆、招待所、托儿所、学校等兴办养老机构和开展养老服务业务。对经民政部门进行资格认定为完全养老机构的,可享受养老机构优惠政策;对不完全养老机构,根据收养老人的数量,部分享受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开发老年产品。对承担“三无”对象养老的民办养老机构,各级政府可按一定比例和供养人数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予以扶持和资助。对于建设养老工程中的各项收费,酌情给予减免。对房地产商开发自营的养老服务机构,要享受同行业同等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扩大资金来源,兴办养老服务机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资金投资到重庆养老产业。通过与国内外经济组织、慈善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4.2.2 老龄产业主体要主动加强自身建设

    1)进一步加快社会养老机构的改革步伐。公办养老机构要通过改革、改组、改制,采取股份制改造、国有民营、托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公办养老机构要为全体社会公众服务,从单纯供养的办院模式向供养、医疗、教育、娱乐、康复和服务、经营一体化模式转变。有条件实行股份制改造的,要尽快建立股份制的管理模式,暂时没有条件的也要进一步搞好公办养老机构内部改革。要赋予公办养老机构经营、用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通过建立和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民主管理参与制以及按劳分配和股份分红等多种分配形式,激发公办养老机构内部的生机和活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经营创收能力。公办养老机构要利用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扩大经营规模,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2)研究和开发老龄产品,形成规模生产,推动产业化发展。不少厂家对开发老年人用品市场信心不足,他们大多把眼光盯住年轻人,认为这一消费群体舍得花大钱,而老年人则缺少消费的渴望和冲动。显然这些经营者对开发老年产品市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使老年产品市场几乎成为消费市场的“盲区”。专业人士认为:如今的老年人讲究消费的多样化,而生产厂家和商家则忽视了这一点。市面上其实很需要老年人各种用品,这就需要厂家去研究、开发老龄产品以适应老年人需要。

    4.2.3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要充分发挥重庆市大专院校比较集中的优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机构设立养老管理与服务、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和老年产品开发等专业,为发展养老产业和养老机构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医院和疗养院等部门,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对上述部门在招生、收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各类社会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要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持证上岗。要鼓励和支持更多人投身养老产业,不断扩大养老产业从业人员队伍,并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

    5 结束语

    必须站在新世纪应有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对老年产业发展进行超前研究。重庆市在未来经济中的地位将部分取决于是否能够成功应对老龄化挑战。如果失败了,未来将出现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如果成功了,不仅老年人能够在未来安享晚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将更加坚定。坚持科学发展观,合理发展老龄产业对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美玉.发展老龄事业重要性浅谈[J].湖湘论坛,2004(5):54-55.
    [2] 王延涛,梁兆权.老龄事业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3):229-232,236.
    [3] 朱平利.西部大开发中的“银色资源”开发利用[J].西北人口,2004(4):37-38,41.
    [4] 汪雁.对老龄事业产业内涵及性质的再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3):59-64,80.
    [5] 颜蕾.重庆市私营企业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5):32-37.^
 


 

作者:陈元刚 秦…  编辑:qinandhua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