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白永秀正文
白永秀: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研究
来源:《经济纵横》第201511期 发布时间:2017-3-9 点击数:

    内容提要:国际工业产能合作是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顺利实施。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的背景和条件,认为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工业发展的互补性是开展产能合作的基础,并确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的领域,提出构建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互利共赢”为内容的合作机制,以此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

    关 键 词:产能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中国/中亚五国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工业化迈入中后期阶段,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1]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把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作为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开展互利合作的关键举措,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以来,已获得区域内多数国家的强烈认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2]《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并且重点围绕“五通”开展合作,这恰好与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相契合。因此,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的背景、条件、内容及其机制,有助于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我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的背景

   (一)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强劲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我国首次跻身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13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1078.4亿美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14年尽管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我国仍然保持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地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外资流入规模仅差35.6亿美元,这也是现有统计口径下我国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①
  
   由表1可知,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持续攀升,年均增速高达39.4%。2004~2014年,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2014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56个国家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投资主体结构持续优化、投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东道国双赢效果显著等方面。[3]

   (二)工业价值链升级刻不容缓

   二战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其全球生产网络和贸易体系进行了基于价值链的重新塑造,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在特定环节的竞争优势。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最显著表现就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垂直分离,发达国家占据全球价值链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等高端环节以获取高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4]如今,全球价值链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我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是得益于东部沿海地区对全球价值链的深度嵌入。制造业产品的大量出口虽为我们赢得“世界工厂”的美誉,并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并未实现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目标。目前,大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从事着中间品加工和最终品组装,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位置,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较低。

   排除体制和政策因素,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也是导致产能过剩的诱因之一。一方面,企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会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出现,尤其在轻工业领域,市场需求转向高端产品,而我国大部分轻工业企业由于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弱小,难以快速根据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升级产品,导致低端产品大量过剩而部分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局面的出现。[5]另一方面,企业被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会放大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影响。在出口导向型战略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对外依存度高,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减少进口,而由于我国企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出口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往往遭受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出口受阻,进而放大了周期性产能过剩的影响。

   不仅如此,我国制造业还面临“前后夹击、进退维谷”的困境。一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这可能导致发达国家的企业将部分产业环节转移回国内。另一方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要素成本变化的敏感度很高,而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升明显,企业原有的成本优势日益减弱,很多企业选择向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在此背景下,我国工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产业价值链升级刻不容缓。

   (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提供了市场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至今复苏缓慢,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低速增长区间。[6]但从长期看,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必经的发展阶段,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仍有快速增长的潜力。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发布的《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4年发展中经济体吸引的FDI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名FDI接受目的地中,有一半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尽管全球经济仍未完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同样势不可挡。毫无疑问,随着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分工的深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将创造巨大的市场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如何抓住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提供的市场机遇,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力度,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的条件

   中亚五国是我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天然合作伙伴。日前,我国已同哈萨克斯坦达成合同总额数百亿美元的工业产能合作协议,这为我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提供了示范。基于此,以中亚五国为重点考察对象,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展工业产能合作的条件进行分析。

   (一)中亚五国的工业发展现状

   哈萨克斯坦工业支柱行业为石油天然气工业和煤炭工业,采矿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制造业由于基础薄弱、资本投入不足、外国产品冲击等原因而发展缓慢。如,尽管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棉花、毛皮等原材料,但由于其本国生产加工能力低下,棉花、毛皮大部分用做出口。

   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工业行业为能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属。前苏联时期,乌兹别克斯坦已形成完整的工农业体系,机械制造、冶金、石化、棉纺、原料生产及加工等产业完善,其机械制造业比其他中亚国家发达,规模占中亚地区三分之二,具备汽车和飞机制造能力。②

   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工业行业为采矿业、金属及非金属制品加工业。吉尔吉斯斯坦有色金属如金、汞、锡、锑储量较大,拥有一些世界级的大型矿床,如库姆托尔金矿、哈伊达尔干汞矿等。黄金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库姆托尔金矿2011年开采黄金18.1吨,产值约19亿美元,占吉尔吉斯斯坦当年GDP的11.7%、工业总产值的26.1%、出口总值的51.1%。而2012年由于该矿产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年GDP增速下滑。[7]不同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吉尔吉斯斯坦缺乏油气资源,因此更多依赖金属矿产资源出口。

   塔吉克斯坦的主要工业行业为铝业和水电业。受自然环境限制、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内战问题的影响,塔吉克斯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工业结构单一,人均GDP位列中亚末位。由于拥有相当丰富的水资源,水电业成为主要的工业行业,但实际开发量不足10%。2014年,以铝为主的金属矿产出口和以棉花为主的农业原材料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71%。虽然现有工业发展滞后,但并不意味着缺乏发展潜力。2013年,塔吉克斯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额从2010年802万美元上升为1.07亿美元。③可以预见,随着塔吉克斯坦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将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并通过外国资本、技术优势与其本国资源优势的充分结合,促进其工业发展。

   土库曼斯坦的主要工业行业为油气工业和棉毛纺织业。其天然气、石油、芒硝、碘、有色及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三。得益于此,土库曼斯坦实行能源强国政策,除去自身消费的很小部分,其余全部出口。依靠能源出口,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态势。近年来,由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制品和电力构成的“燃料——能源综合体”成为土库曼斯坦的主要工业部门,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一半以上。[8]

   (二)我国与中亚五国工业发展的互补性

   我国与中亚五国处于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我国总体上正步入工业化后期,而中亚五国国家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双方在产品和产业结构上均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亚五国虽迫切希望发展现代制造业,但受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经过20多年发展,其原有产业格局并未发生实质变化。随着参与国际贸易与世界产业分工的深化,其资源型工业结构反而得到了强化。
  
   表2描述了中亚五国出口前十位商品的分布情况,也印证了中亚五国工业结构的资源主导特征。同时,中亚五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集中。各国出口虽然各有侧重,但矿产资源类和农业原材料类产品占据绝对份额,且排名前十的商品中绝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这深刻反映出中亚各国加工制造能力的不足。尽管资源类初级产品是中亚国家现阶段的比较优势,但若单一依靠资源类初级产品出口,而不重视自身制造能力的提升,就很有可能被永远“锁定”在全球产业分工的外围。在此背景下,中亚国家急需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才能改变单一依靠资源类初级产品出口的现状,实现出口产品多元化。

   一般认为,我国与中亚国家工业发展的互补性体现在基于资源与市场互补的产品贸易层面上,即我国向中亚国家出口机电产品、日用消费品等制成品,而中亚国家向我国出口能源、原材料。但我国与中亚国家工业发展的互补性不仅体现在产品贸易层面,更体现在产业资本合作乃至发展战略层面:一方面,相比于产品贸易,中亚国家更有意愿、有动力获得外国直接投资,以提升自身工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有实力、有条件、有动力推动优势工业产能“走出去”,拓展我国工业的国际发展空间。2014年,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机械、有色、轻纺等产业领域的深度合作,为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开展工业产能合作提供了示范。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的领域

   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可重点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建材产业、纺织服装业、轻工食品业、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七大领域展开。

   (一)能源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业

   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由于我国能源企业在中亚五国都已有投资项目,因此,未来产能合作的重点内容应包括:围绕建设油气战略通道,不断扩大我国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规模;延伸油气产业链,支持我国企业在中亚国家开展炼油化工业务,扩大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在矿产资源开发及深加工业方面,我国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企业也已在中亚投资布局,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矿产资源勘探、开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开发率较低。因此,未来产能合作可进一步支持国内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合资、独资或提供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与中亚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支持我国具备研发实力的矿山机械设备制造企业,针对中亚国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地质特点和实际需求,为中亚国家设计并提供可定制的矿山机械设备,积极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我国企业在中亚国家开展矿产资源深加工,在当地建立深加工基地,做大做强产业链。

   (二)装备制造业

   在工程机械设备方面,中亚国家正处于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阶段,将对混凝土生产与运输、铲土运输、压实等工程机械设备产生巨大需求。我国企业应发挥在工程机械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通过扩大向中亚国家工程机械设备出口规模、在中亚地区就地建设工程机械设备生产基地等形式,不断提升我国与中亚国家工程机械产能合作水平。在交通运输设备方面,中亚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对汽车、电力机车、高速铁路、城市轻轨等交通运输设备有着大量需求。而我国在上述制造领域不仅拥有自主品牌,技术水平也不断完善,如高铁已成为我国装备“走出去”的名片。因此,应支持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加大“走出去”力度,以与中亚国家共建中亚交通基础设施的方式带动相关装备出口。支持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企业在中亚地区合资或独资建立组装和服务基地,带动当地上下游产业发展。在农业机械方面,支持我国企业针对中亚农业特点开发相应产品,扩大出口规模,并可进一步在中亚国家独资或合资建立农业机械生产和服务基地。在电力设备方面,支持我国电力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采取在中亚国家承包电厂建设、更新电力设备等形式带动我国发电机、变压器等输变电设备向中亚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中亚建厂。在油气资源开采装备方面,针对中亚国家在油气钻采和加工设备上的巨大需求,应支持我国企业通过共同参与油气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管道运输以及技术服务等形式,带动相关装备和零配件出口。推动装备制造业国际产能合作,应更加注重“产品+服务”的“走出去”,突破单纯产品出口理念,转向整体解决方案,提高与出口产品相关的技术指导、维修保养、性能升级等增值服务比重。

   (三)建材产业

   伴随中亚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其对水泥、玻璃、钢材等建筑材料以及地板、陶瓷、洁具等家具装饰材料的市场需求将趋于扩大。广泛需求与本地生产能力不足的巨大供需缺口为我国与中亚国家进行建材产业的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基础。应发挥我国建材产业门类齐全、产品优质、综合配套能力强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中亚国家的产品出口力度,另一方面应支持国内相关建材企业加快“走出去”,与中亚国家合资建厂,利用当地资源,转移我国相关产品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四)纺织服装

   中亚国家棉、毛、麻、皮革等纺织服装业原料产量丰富,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扩大对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需求,但中亚国家的纺织工业由于设备和技术落后,加工能力弱,无论是产量、产品种类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其市场需求。因此,纺织服装业产能合作的内容可包括:一是支持我国纺织企业到中亚地区合资建厂,充分利用当地原材料,就地发展棉花生产加工业。二是鼓励并支持向中亚国家出口成套纺织设备、输出先进纺织技术,帮助当地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种类。三是鼓励并支持我国有自主品牌的服装生产企业到中亚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加大与中亚国家服装生产企业的合作力度,根据当地消费需求开发新产品。

   (五)轻工食品业

   中亚国家轻工食品类工业的问题主要在于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较低,生产设备大量依靠进口。以食品业为例,除哈萨克斯坦外,其余国家还没建立起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因此,在推动轻工食品类工业产能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应支持我国从事清真食品加工生产的企业,面向中亚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应鼓励并支持这些企业向中亚国家输出食品加工技术和设备,支持其“抱团走出去”,到中亚投资设厂,围绕食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

   (六)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亚市场对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需求巨大,但受限于本国技术和制造能力,大部分产品依赖进口。由于欧、美、日、韩企业先于我国进入中亚市场,高端市场竞争激烈,因而我国产品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但近年来,我国信息通讯、智能终端、卫星定位导航等产业发展迅猛,在研发、设计、服务等高端环节的经验和能力也得到提升,一些相关产品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凭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作为“中国智造”的代表,我国电子信息业企业在中亚市场上大有可为。一是大力支持我国优质电子信息产品面向中亚市场扩大出口,如TD-LTE移动通信技术、北斗产品、智能手机、电脑、智能家电等等。二是鼓励并支持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在中亚建立生产基地,在抢占当地消费市场的同时,构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也为所在国关联产业发展提供机遇。三是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为我国工业产品增添输出通道。

   (七)新能源产业

   由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能源资源相对丰富,中亚国家的能源结构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产业占比很小,但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掀起了发展热潮,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目前新能源产业也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尤其体现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方面。因此,我国与中亚国家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存在产能合作空间。应支持太阳能、风能、核电等领域的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开拓中亚市场,灵活采取EPC、BOT或EPC+BOT等多种方式开展项目合作,带动我国新能源装备成套输出。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的机制构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产能合作需逐步构建起以“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互利共赢”为内容的产能合作机制。

   (一)政府推动

   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属于国家战略,工业产能合作的动力机制不仅源于企业的资本收益,还源于国家战略利益需要。发达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其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跨国公司的资本收益,核心属性即逐利。而我国企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上进行产能合作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能完全由公司利益最大化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更多或更直接地体现为宏观经济利益。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创造自由、公平的市场环境,而我国政府要做的不止于此,政府还需组织引导企业“走出去”,形成一套企业境外投资的规划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9]第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贸易和要素流动自由度仍然受到很多限制,经济合作的实现离不开双方政府间的交流协调。此外,中亚国家在政治、社会、宗教等方面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对境外风险的预防、应对及管控缺乏经验,能力不足,由政府推动产能合作能降低潜在风险,企业更有“安全感”。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初级阶段,工业产能合作需要政府推动。当前,政府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两项工作上:一是做好政策导向,包括制定产业、金融、税收、投资、外贸、监管等方面的鼓励、扶持、保障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二是做好“样板工程”,树立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良好形象,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

   (二)企业主导

   企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的主体,企业利益要和国家利益统一,并不意味着政府能够替代企业成为产能合作的主体。在政府推动下,我国企业应集中自身优势,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开展工业产能合作。首先,企业应提高跨国经营能力。遵守国际商业惯例,在项目实施前做好对合作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和风险评估,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增强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管控能力;规范经营行为,严格遵守所在国法律政策;增强属地化经营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其次,采取“以国有企业带动民营企业、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策略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鉴于现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这些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因此,可以国有企业充当“先行军”,率先打入国际市场,随后带动一批民营中小配套企业围绕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三)互利共赢

   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的前提是我国与沿线国家工业发展存在互补性和利益交汇点。这种互补性不仅是产品贸易层面上的互补,更是我国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互补。因此,对于我国而言,推进国际产能合作要注重与其他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找准双方发展战略的交汇点。同样,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找准其他国家的市场需求,并根据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只有如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工业产能合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相关原始数据来源于《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及中国商务部网站相关资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502/20150200895915.shtml。
   ②参见:《乌兹别克斯坦工业特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505/c1002~24976352.html。
   ③根据UNCTA数据库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原文参考文献:
[1]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2]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64~73.
[3]杨挺,田云华,李欢欢.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5(1):8~17.
[4]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39~47.
[5]周劲,付保宗.产能过剩在我国工业领域的表现特征[J].经济纵横,2011(12):33~38.
[6]张宇燕,徐秀军.2014~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J].当代世界,2015(1):6~9.
[7]孙力,吴宏伟.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2.
[8]毕艳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国际化视角[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

作者:白永秀 王…  编辑:wuhaili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