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许正良正文
许正良:企业竞争优势本源的探析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5 发布时间:2006-3-4 点击数:


【英文标题】A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al of Corpor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 R edefinition of the Corporation Core Competence
   XU Zheng-liang,WANG Li-zheng
   (School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5,Ch ina)
【标题注释】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1JA790148)
【内容提要】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其中真正深入竞争优势本源的思想却不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通过企业文化力以及在企业文化力作用下产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表现出来的,它分布于企业组织中,是持续地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
【摘 要 题】战略管理
【英文摘要】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the original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 tages,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is an energy source, whic h is mad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strength, the corpo rate learning capability and the corporate innovating capability.
【关 键 词】竞争优势/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competitive advantages/competences/core competence
【参考文献】
    [1]胡峰.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观点综述[J].学术研究,2003,(2):125-126.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尼古莱·J·福斯.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4]余光胜.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演进[J].经济管理,2002,(20):10-15.
    [5]张炜.核心竞争力辨析[J].经济管理,2002,(12):10-17.
    [6]安得鲁·坎贝尔.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7]朱华桂.论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J].经济学研究,2002,(9):16-20.
    [8]黄群慧.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J].经济管理,2002,(20):4-9.
    [9]Prahalad C K,G H 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91.
    [10]范徵.核心竞争力——基于知识资本的核心能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1]杜云月,蔡香梅.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2,(3):59-63.
    [12]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王忠明,白津夫.大企业定位国际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4]Dorothy Leonard-Barton. Core Capabilities and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125.
    [15]赵光忠.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6]费明胜,水家耀.核心能力:现代企业持续竞争的奥妙[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3)05-0099-0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揭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已成为最近一个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旋律。但正如福斯(Nicolai Foss)所承认的那样,至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缺少一组严密概念、基本命题和原理,研究人员对一些基本命题尚不统一[1],阻碍了理论本身的发展及其在实践指导中作用的发挥。本文试图从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角度,重新分析和认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结构,以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培育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中,进一步指导我国企业发现自身竞争优势的源泉并加以重视,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
    企业的生命如同人的生命一样,每个企业都各不相同,有百年老店式的“长寿星”,也有半路夭折的“短命孩”。企业兴衰更迭、大小变化的根源何在?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必须回答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当然,我们所研究的企业生存和发展,是在竞争下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以及怎样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是我们研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正是试图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在这一理论提出之前,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研究了关于竞争优势源泉的问题。
    (1)市场结构论。市场结构论又称环境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以迈克尔·波特(Michel E.Porter)为代表的市场结构论学者侧重于从企业外部市场结构进行分析,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起重要作用,而不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他们认为一个企业所属产业的内在盈利能力,是决定该企业获利能力的一个要素,因此,产业的选择是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同时,企业在一个选定的产业内取得竞争优势地位,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波特认为: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公司在产业内处于最佳的定位,保卫自己,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五种竞争力[2](P3)。这五种竞争作用力是指新竞争者的进入、替代品的威胁、购买者和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如何应对这五种竞争力,也是企业构筑竞争战略的关键。由此可见,市场结构论者所追求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外部的产业结构、企业的市场地位。然而这个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实证研究结果中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为什么企业在面临同样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下,其竞争优势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呢?正如鲁梅尔特(R·P·Rumelt)的研究表明:产业中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内的相互关系[3](P82)。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将探求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内部层面上来。
    (2)资源基础论。透过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等这些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看到企业自身所散发出的各项竞争力,是它们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而这些竞争力的背后又是什么在提供着这源源不断的动力呢?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lt)的经典性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发表为标志,资源基础论逐渐成为企业竞争力研究的主流观点。资源基础论学者侧重于从资源的差异性来分析企业的优势,认为企业间存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积累知识的差异,企业的特殊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等外部因素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因素,而“成功的关键因素应当是这些资源”[3](P196)。
    早期的资源基础论者在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时,忽视了企业资源配置者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资源配置者之间的分离。在他们的观点中,存在这样隐含的假设,即资源的效用是可以脱离人的活动而客观存在的[4]。实际上,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经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和有效性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一个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其有独特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因为其隐藏在资源背后的配置、开发、使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这是产生竞争优势更深层次的因素[5]。
    (3)企业能力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有学者从企业能力分工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他们认为企业的竞争力是一个能力体系,其能力的积累、保持和运用,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但70年代后,随着学者们的注意力转向市场结构的研究,关于企业能力的研究停滞不前。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学者(包括伯格·沃纳菲尔特)对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他们认为,内部特征和能力与反复无常的市场上可变的需求相比,是更稳定的靠山[6](P11)。“这与早期的关注企业优势的理论家和关注竞争力与能力的著作有点类似”[6](P11),因此,研究者们把这一理论称为新能力理论。新能力论者提出了广义资源的观点,将资源基础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他们的观点包括:把协调和有机结合的学识视为主要资源;把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视为资源;将社会资本纳入资源体系当中,共同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
    另一新能力论的代表著名经济学家巴尼(Barney)认为,如果资源能够使企业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利用机会或抵御威胁,则这种资源对企业来说就是有价值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这种资源产生准租金的潜力。准租金是指一种资源的最优使用获得的收入与次优使用获得的收入之间的差异。准租金的大小源于同种资源的效率差异。根据企业要素投入的不同,一些企业可以找到比其它企业更有效使用某种特定资源的途径。一旦一个企业拥有了有价值的资源,企业获得准租金大小的能力又依赖于相关资源仿制的难易程度。越难仿制则准租金越高,反之亦然。但即便如此,也未必就能保证企业获得绝对高额利润。高额准租金的获得还依赖于这种独特的有价值的资源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得。企业能够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得资源,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资源的战略要素市场是不完善的。而在完善的战略要素市场上获得的资源,即在资源的价格和价值保持一致的市场上获得的资源,不能帮助企业获得高额准租金。所以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化积累而形成的资源,才有可能具有低于价值的特性[7]。这样,新能力理论又进一步的探求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但他们将竞争优势的根源归因于企业内部化积累形成的企业广义资源(资源和能力),然而,又是来自哪里的能量使企业完成这种内部化积累呢?可见在此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核心的能量源,它正是新能力理论所没有回答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
        二、核心竞争力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在剥离了企业外部的市场结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等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后,学者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的探索更进了一步。在这一背景下,核心竞争力理论应运而生。一项文献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在SCI、SSCI和A&HCI所收录的论文中,关键词为核心竞争力的论文多达176篇,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5]。如此高的数量反映出研究者和学者们对该理论的高度重视。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在权威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一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这是对企业竞争优势本源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就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本身而言,它在探求竞争优势本源的问题时,具有一种先天的优势,它给本源一个很形象的解释。学者黄群慧也认为,核心竞争力理论在试图回答什么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或者说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的问题时,赋予了这个“最根本因素”或“源泉”一个非常易于流传的专有名词——核心竞争力。而与“核心竞争力”这个“专用性”概念相比,“资源”、“知识”等概念就过于泛泛,因而这导致更多学者和企业家愿意接受企业持久优势的根源是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关键资源或知识)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魅力在于“核心竞争力”概念本身[8]。
    (2)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内部的积累性学习,尤其涉及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问题”[9]。实际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并没有十分清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概念。虽然有众多学者在此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进一步清晰、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但竞争力、资源、能力的定义仍然含混不清[5],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甚至于直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国内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我们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从中将研究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了国外、国内学者们关于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结构维度以及主要特征方面的认识,见表1、表2。
    表1 国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10(P2-4)]
    附图F31O143a.JPG
    表2 国内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11,12(P28-35),13(P42-45)]
    附图F31O144a.JPG
    从这些研究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众多学者虽然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很多的研究没有真正深入到竞争优势根源之所在,而是停留在核心竞争力辐射所产生的核心专长(core capability)上。(注:由于国内许多学者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译做核心能力,在这里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我们将核心能力(core capability)译做核心专长。)D·L·巴顿在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一文中提出了与核心专长(core capabilities)相对的核心刚性(core rigidities)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能力的长期积累而导致的难以适应变化的一种惰性[14]。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正是依靠对其核心专长的培养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中节节胜利,而到90年代后期,核心刚性的产生,使其竞争力逐步走向衰退。企业拥有了核心专长,同时一些企业在获得核心专长后,反而出现了核心刚性,最终丧失了核心专长对企业竞争优势本源的解释[4]。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核心专长仍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而隐藏在其背后,为其源源不断提供能量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源泉之所在。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通过以上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总结我们发现,尽管大部分的研究实际上仍然停留在核心竞争力的外层,即由核心竞争力辐射而产生的核心专长(core capability),而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本源——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y),但是学者们对核心竞争力作为竞争优势本源的特征的认识,已经逐渐趋于一致。经过研究总结我们认为,作为竞争优势本源——核心竞争力,应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富有战略价值的,它能为企业创造更高价值;它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它能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最终使企业获得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企业不同,它的形成途径不同,它为本企业所独具,而且不易被其它企业模仿和替代。“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并能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6](P100)。
    (3)延展性。核心竞争力的延展使企业获得核心专长以及其它能力,它对企业的一系列能力或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它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6](P100)。它犹如一个“能量源”,通过其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扩展到终端产品上,从而为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产品。
    (4)动态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内生于企业自身,但它是在企业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企业的资源以及企业的其它能力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力内部元素动态发展,导致核心竞争力动态演变,这也是一个客观必然。
    (5)长期培育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是一个企业能在短期内形成的,而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培养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的独特性、动态性的特征,也都与其长期培育性有直接的关系。
        四、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结构
    对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分析,为我们探求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提供了标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具备了这五个特征,即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这三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
    (1)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的起源。在我国出版的《辞海》中是这样解释文化的:广义地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讲,文化是指精神财富,包括意识观念、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时尚习惯等。但是,就文化的本质而言,主要是指社会精神层面的东西,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部分物化的精神,如礼仪、制度、行为、方式等。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能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并激励或限制行为的结果;二是可以借助某种载体进行传播或传递,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衍生、继承,生生不息;三是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从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上就可以看出,尽管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一切人群组织之中,并且通过作为社会和组织中的主体的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同时,文化通过对人的作用体现它作为推动社会和一切人群组织的作用,这就是文化力[14](P3-9)。
    企业是一个经济意义上的人群组织,企业文化这个词是由组织文化演化而来的,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风俗、精神风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活动等。在此,我们更倾向于它的狭义解释,它更加接近文化的本质。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员工的作用,产生对企业的深层推动,这就是企业文化力。
    文化作为一种可传承性的资产,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价值,当企业文化力作用到企业的产品时,这种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从消费产品到消费文化,企业文化力的价值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文化的特征来看企业文化力,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企业文化在长期的培育过程中,由于每个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发展过程、经营管理手段方法及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企业特征,伴随着企业的成长,独特的企业文化力也在动态的发展变化。因此,企业文化力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它位于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激发学习力和创新力的产生,当二力形成时,又不断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能量。
    (2)企业学习力。企业学习力是企业文化力作用的结果,位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二层面。学习力是将外部知识进行企业内部化的能力。企业文化力孕育下的学习力使知识内部化、隐性化,为企业创新力提供了知识源泉;同时,通过它对知识的沉淀,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新的管理方法,使企业文化力更加强大。因此,学习力是连接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企业文化力、创新力的纽带和桥梁。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最初在定义核心竞争力时也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部的积累性学习”。在产业结构突变、游戏规则重写的新竞争时代,学习力是应变的根本,只有重视学习、用心学习,组织才能彻底改变,企业才具有竞争优势[16](P50)。
    学习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在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力的作用下,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再学习中动态形成的。在企业文化力作用下长期培养形成的学习力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独特性,而它又使企业从外部获得的知识内部化,企业内部的知识隐性化。这种隐性化的知识也具有高度的不易模仿性,同时,这种隐性化的、不易模仿的知识在转移到产品中时,无疑增加了产品的价值。因此学习力同样具有价值性。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力作用下的学习力同样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它为创新力的产生奠定了知识基础。
    (3)企业创新力。创新力是企业学习力的进一步延展和升华。虽然学习力能使企业迅速缩短同竞争对手的差距,但是企业只停留在学习阶段还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因为简单的学习不能产生企业的独有专长,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将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发展,创造出新的更为先进的知识,才能使企业最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我们所言的企业创新力的表现远不止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等,这些创新的综合结果是企业的核心专长。因此,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中最易直观感受的。许多学者也认为(尤以创新经济学者)创新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只有在企业文化力的作用下,才能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学习力为创新力提供了知识基础;同时企业价值观、学习方法的创新,又使企业文化力和学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
    创新力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资源情况,发展本企业特色的核心专长,这个过程也是创新力的进一步延展。这些核心专长具有更高的独特性、不易模仿性,当创新力发展的核心专长转化为产品时,顾客会从中得到更高的价值,而企业可获得超过同行业水平的超值利润。因此创新力具有更大的价值性。而创新力是在企业文化力的作用下,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培育形成的。创新力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为企业的核心专长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从这个角度看,它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和长久。因此,在企业文化力和学习力作用下的创新力,同样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是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核心竞争力结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企业文化力以及在企业文化力作用下产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三者的有机结合表现出来的、分布于企业组织中的、持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如图1所示的结构。
    附图F31O144.JPG
    图1 企业核心竞争力结构图
    在核心竞争力内部,企业文化力位于其中心,是学习力、创新力的精神动力源;学习力位于文化力和创新力之间,是它们的桥梁和纽带,它使企业获得知识的积累,也为创新力提供了知识基础;创新力在核心竞争力的最外层,它能使企业形成核心专长,使企业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因此,三力复合形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真正的本源。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向外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它内部,从企业文化力到学习力,再到创新力,不断地传递着能量,同时创新力又将传来的能量不断放大,通过文化价值观的创新,使企业文化不断升华,使企业文化力更加强大,从而使文化力为学习力、创新力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可见,从文化力到创新力,再从创新力到文化力,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正是它内部三力之间能量的不断传递、循环与放大,使企业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应该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优势本源——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结构,为企业下一步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培育奠定基础。

作者:许正良/王…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