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吴小丁正文
吴小丁;韩国零售业态发展及政府规制
来源:2006年5期  《东北亚论坛》(长春) 发布时间:2009-12-18 点击数:

    一国零售业态的发展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日本、韩国和中国都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开放及资本自由化阶段,在相似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零售业态的演进是否也具有相似性?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开放与零售业态发展有何必然的关系?政府政策规制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对零售业态发展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后发展国家是否具有一致的规律性?本课题作为经济后发展国家零售业态发展过程比较研究的一部分,观察韩国零售业态演进过程及其特征,为国际比较、总结规律提供依据。


    韩国经济从196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起飞,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80年代。政府主导的出口型产业政策和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1981年后韩国政府转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实施各种经济稳定政策、减少政府干预,放松了对外资的限制,使经济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人均收入也迅速增长[1]。这一时期韩国实现了流通市场的全面开放,各种新型零售业态基本登陆韩国流通市场并得到迅速发展,流通产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1996年开放前后7年)从5.8%增至7.5%。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实施了紧急应对政策,1999年以后各种政策和市场机制逐渐实现了平衡,韩国经济进入了成熟期。本文就是在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的环境背景下,观察韩国零售业态的。


    一、现代零售业态的发展
    在1990年代初以前,韩国零售业的主导业态是分散的交易市场和百货店。其中,交易市场200多个,百货店90多个。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新业态的进入和发展,使业态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型综合廉价店和便利店快速成长。便利店从1988年引入到1997年末,门店数已接近2000个,取代了分散在街角路口的小型食杂店。与此同时,百货店进入了停滞期,商品交易市场也出现大幅度衰退。特别是在零售市场完全开放后,韩国零售业态结构进入变革期。


    (一)新型零售业态的导入与发展
    1967年,韩国第一家超市开业。70年代末以后,韩国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加之政府推进超市连锁化及城市化政策性支持,超市发展迅速。但这些超市大都是30~50平方米的小型超市,连锁化也只是现存小型零售店的简单加盟,总部通常没有资本上的参与,对加盟店也没有必要的技术支持。80年代后,超市的店铺数量虽有所增加,销售额却没有相应增长,发展进入停滞期。90年代以后有了一定发展,但规模普遍偏小,100平米以下的店铺占近80%,300平米以上的店铺不到3%[2]。经营的产品中加工食品居多,生鲜食品很少。此外,产品无特色也是超市没能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便利店(CVS)在80年代以引进外国技术的方式进入韩国市场。一半与外国企业合作建立,另一半由韩国独自开发,有直营店和加盟连锁两种形式。流通资本市场开放后的10年间,便利店从1885个增加到8247个,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韩国的便利店一方面委托加盟店和直营店比例过高,导致了便利店不合理的经费结构。另一方面,商品构成不合理,香烟等产品的构成比例过高而加工食品、杂货比例较低。


    大型廉价店发展最快。最初的廉价店是1993年由新世界开设的E玛特,销售额在1997年就达到36000亿韩元,占当时国内零售业总额的4%[3],开业5年时,店铺数达到100个。1997年金融危机后,一些大型超市开始将营业形态转变为廉价店,百货店也把部分卖场转变成廉价店。中小规模的廉价店从开放前的28个迅速增加到2004年末的275个[4],市场规模在2003年末就已经达195000亿韩元,成为韩国零售业中销售额最多的业态[5]。廉价店如此迅速的发展是因为:1.金融危机后,消费模式变为生存维持形,消费者希望获得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2.出现了拥有大量空地且基础设施齐全的新都市。3.汽车的普及为郊外选址的大型廉价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4.以百货店与商品交易市场为主导业态的两极结构,无法适应消费模式的变化,为廉价店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上述三种新型业态的具体发展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二)传统业态的变化与革新
    韩国第一家百货店是日本在1930年开设的“三越百货店”,日本战败后的一段时期被称为“寄合百货店”,1963年被三星集团收购,改名为“新世界百货店”。80年代到90年代是百货店发展的全盛时期,各类企业大量进入。同时,原来的百货店也积极与国外流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通过新业态开发、店铺再开发、店铺扩张、信息化等措施保持竞争优势。这期间百货店实现了多店铺化、大型化和综合化,并在郊外开始出现以百货店为核心,综合了各种休闲娱乐设施的大型购物中心。流通市场开放以后,大型廉价店大量进入,对百货店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1997年金融危机时,百货店陷入困境,店铺数从1997年的124个,持续减少至2004年的96个,销售额也在2003年落在了廉价店后面[4]。此时,大中型百货店开始向大型化、综合化转变,小型的则转变为专业店。流通市场开放的10年间,百货店为解决顾客减少的问题,开始注重服务质量。并把目标顾客集中在高端,增加时尚服饰的比例,扩大奢侈品的销售,并积极引进海外知名品牌。同时实施有针对性的促销,相对缩小卖场面积,在店内实行VIP制,设制如美容沙龙等服务空间,通过提供多样、周到的服务满足目标顾客。


    表1 各业态销售额指数(2000年为100)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超市    111.4 112.8 104.3  98.8  100  96.7  95.8  96.6  95.1
便利店    83.3  89.6  79.2  81.7  100  126.8  153.8  239.2  247.6
大型廉价店  20.1  33.2  47.8  71.5  100  126.8  153.8  167.1  176.8


    资料来源:韩国统计厅,批发零售业销售额指数。


    商品交易市场的销售额在80年代未曾占到全国零售额的八成左右,这是因为它的商品一般比百货店低2~3折。但是商品交易市场在卫生、防火等方面存在隐患,商品的质量也没有保证。90年代中期,由于大型廉价店进入,商品交易市场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销售受到了冲击。特别是在流通市场开放以后,商品交易市场的销售额已经从1998年的206000亿韩元减少到2000年的149000亿韩元,营业收益率只有大型廉价店的1/3。更严重的是,商品交易市场中店铺空置率不断上升,2003年末达到17.7%[6]。这又导致了其集客能力降低、商圈辐射范围缩小,使店铺空置率进一步上升。市场开放后,商品交易市场在零售业中的比重降至六成左右。为促进流通业的稳定发展,韩国政府除积极推进新型业态的发展外,还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了各种政策上的支援,这将在第三部分加以说明。


    (三)韩国零售业态的特征
    1.零售业的两极化现象严重

    不同规模的零售业两极化现象严重。小型零售业的人均销售额在1997年以后一直处于5000万韩元的水平。而从业人员超过20名以上的大型零售业的人均销售额却不断增长,2003年为17300万韩元,是小型零售业的3倍以上。大型零售企业与小型零售企业间投资的差距也在2003年急剧加大。大型零售企业2003年的有型资产比上年增加了9.9%,而小型零售企业有形资产投资则减少了17.9%[6]。


    表2 各零售业态“批发、零售销售额指数”变化(2000年为100)

     百货店  大型廉价店  超市   便利店  其他零售业
1996年   93.3    20.1    111.4    83.3    97.9
2000年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004年   95.1   176.8    89.8   147.6    86.2
增加率   1.9%   779.6%   -19.4%   197.2%   -12.0%


    资料来源:韩国统计厅,批发零售业销售额指数。


    不同零售业态两极化严重。大型廉价店、便利店、无店铺销售等业态的销售额增长很快。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型廉价店的销售额在2003年达到195000亿韩元。而商品交易市场的销售额则从1998年的206000亿韩元持续减少,2000年只实现了149000亿韩元,营业收益率只有2%[6]。这种两极化现象从1980年以来一直存在,2002年后的经济不景气,使这种差异进一步扩大。

    2.中型零售店比重小
    流通市场开放后,小型零售店大量退出,但比重仍然很高,作为零售中坚力量的中型零售店比重却很小。小型店铺(雇佣4人以下)拥有的零售业从业人员占总数的69.9%,中型店铺(雇佣5~49人)只占19.6%。小型店铺数占零售店总数的95.1%,中型店铺只占不到5%。中型店铺的销售额占总量的26.2%,50人以上的大型店占34.3%,有近一半的销售额是由小型零售店实现的[7]。


    3.新型业态发展迅速
    1996年,韩国市场完全开放后,超市发展速度开始减缓,大型廉价店和便利店等新业态迅速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各类店铺在销售额上的变化。
    从店铺数的变化也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型廉价店的高速增长势头(参见下页表3)。


    二、现代零售业态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新业态的进入方式

    一种是内资企业模仿国外业态。新型业态大都是以内资企业模仿国外业态的方式进入的,例如“新汉城超市”和大型廉价店“E玛特”,另一种是与国外大型流通企业合作。80年代末,连锁便利店进入并发展起来。相关经营技术主要通过与美日等国零售企业合作获得。“韩国7-110(Korea seven-eleven)”,是1989年从美国引进相关的经营技术及信息管理系统后建立的。


    表3 各零售业态店铺数变化  (单位:个)

     百货店  廉价店  便利店  小型零售业(从业人员少于5人)
1996年  109    28   1885        705 916
2004年   96    275   8247      (2003年)625 986


    资料来源:韩国统计厅,批发零售业销售额指数。


    (二)新业态进入障碍
    韩国政府在市场完全开放后,制定了《流通产业发展法》,基本消除了妨碍新业态发展的法律规制,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韩国流通产业中存在不利于新业态进入的因素:1.零售商与生产厂商间存在特殊的交易惯例。韩国大部分交易根据当事者之间个人性接触所商定的条件进行,而不是遵照具体的交易契约。2.垄断使企业市场活动受到限制。如韩国广播广告公社垄断着广告市场,妨碍企业做出自主判断。3.有关流通市场的基本资料不是。由于相关法律没有实现完全的英文化,国外流通企业的投资决策缺少相应的资料。4.购销不能完全按计划进行。韩国的商标权、对进口的限制等,破坏了外资企业的备货结构。


    其次,对大型店铺开业的地方性限制。例如在交通影响评价时,要求企业同时履行桥梁建设、入口道路改善等义务。或要求企业经过一些法律上没有规定的听政会、居民说明会等程序。而且,大型店还需要承担农林部、交通部制定的各种费用,如土地开发费、农用土地占用费,地方性公益事业所需经费等,这些费用占建设费的7%~8%。


    (三)新业态的本土化
    韩国的新型零售业态基本是模仿发达国家或随外资进入的,为了适应本土消费者的需求,必然要经历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便利店以技术合作方式进入,一开始就配备了POS系统,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物流系统,在技术方面与国外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在商品构成上,香烟比重很高,加工食品比重偏低。


    大型综合超市进入韩国后,商品结构发生变化,食品比重偏高,而高毛利的眼装类商品的比重较低。并且,其辐射的商圈规模通常能吸引30~50万人,而日本与美国分别为20~30万人和5万人以下。


    廉价店进入四五年后,“大型品类专业店(Category Killer)”开始出现在韩国零售市场中。与国外相比,韩国的大型品类专业店规模较小,并且不是独立开店,而是在廉价店或百货店内以租赁卖场的方式设店。此外,发达国家的大型品类专业店位于郊外,而韩国却是在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选址。


    三、政府对零售业态发展的影响
    (一)外资引进政策对零售业态发展的影响

    60~70年代,韩国经济在出口主导型战略的推动下快速增长。此间虽然制定了一些有关引进外资的法律,如1960年的《外资引进促进法》及1966年修订的《外资引进法》,但此时,韩国对外开放有限,且引进外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1]。80年代以后,政府经济政策的墓本方针转变为“自律、开放、效率”。在增强竞争力,完善公正交易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行对外开放和资本自由化。这一时期,韩国政府制定了《外国人投资许可方针》,规制外资。


    80年代末以前,韩国零售业发展比较缓慢。政府认为国内零售业规模过小,不具备竞争力,零售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当时,烟草和古董完全禁止外资进入;限制外国人对谷物等13个业种的零售及零售连锁化的投资;其他业种虽然允许外资进入,但投资规模10万美元以上或持股比例超过50%时,需要与商工部长官进行协商。对单店面积在700平方米以上或开设两个以上店铺的投资也有相应的限制。实际上到1989年为止,韩国零售业没有任何一项外资实际投资项目,只不过是国内个别百货店从国外引进先进的零售技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韩国政府放宽对流通业规制,才使流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此时,以罗特购物、和成产业及新世界为代表的大型百货店与国外流通企业(主要是日本企业)合作,引入现代百货店和大型综合店(GMS)等现代零售业态的开店及经营技术,著名的“罗特瓦尔德”购物中心就是韩国罗特购物与日本大荣合作,引进相关技术建成的。便利店这种连锁方式经营的业态,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如韩国的7-11便利店是与美国的萨尔斯兰德(The South Land)合作,引进连锁经营的信息管理系统和选址、商品管理及加盟店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开放政策使韩国零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制定流通产业发展法
    为实现流通产业振兴与均衡发展,韩国政府在1997年4月制定并开始实施《流通产业发展法》[8]。该法主要包括:流通产业发展计划;振兴流通产业的具体政策;巩固流通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化中小流通企业结构;违反规定的处罚规则。韩国产业资源部为进一步完善“流通产业法”,在2001年7月开始实施《流通产业发展法修订案》,该修订案的目标是增强流通产业的竞争力,放松对流通产业的规制。根据修订案,在开设大型店铺时,原来的登记制改成申请制。为调节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产业资源部还制定了关于大型店铺经营活动的方针,将流通分争调节委员会的一些规定列入法规中,并将大型店铺与中小型店铺间可能出现的具体纠纷事项列入分争调节的范围内。


    从《流通产业发展法》到其修订案,逐渐放宽了对大型店铺的限制,同时将实现中小零售业现代化的政策也列入了法律中,希望能提高流通产业的效率,使大型店铺和地方性中小型零售业均衡发展。但是,从2005年产业资源委员朱成荣发表的《流通产业发展法部分法律修订案检讨书》来看,前期的法律和修订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该《检讨书》指出,由于修订案放宽了对大型店铺的限制,大店数量迅速增加,削弱了地方性中小零售业的竞争力,使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缩小,并导致了地方资金大量外流,使地方经济状况恶化[9]。


    (三)对中小零售业的扶植政策
    韩国政府对中小流通企业的政策性支持,是从1996年制定的《改善中小企业结构及保障经营稳定的特别促进法》开始的,包括与商品交易市场再开发、再建设相关的特别规定。在2002年制定了《改善中小企业结构和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活性化的特别措施》,完善了对中小流通企业的支援政策。2004年9月制定的《商品交易市场培育法》,为今后十年发展中小零售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为充分开发商品交易市场,制定了建筑特许条例,使土地所有者和建筑商提高了开发密度。到2003年,政府已为77个商品交易市场的重新开发建设投资2335亿韩元,但没能使其恢复活力。从2002年到2005年,韩国政府为实现中小零售业的设施现代化共投入了3714亿韩元[10],改善了停车场、拱廊形通道等基础设施。为推动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政府在2005年又制定了《商品交易市场培育成特别法》,包括设立“市场经营支援中心”。此外,政府还决定为建设现代设施投资1608亿韩元,为经营技术现代化投资200亿韩元。根据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现状调查,政府设立了针对不同市场的差别化支援方案:对于那些仍具有竞争力的市场,政府的支援主要集中在设施的改善和推进经营技术现代化上;而对于那些有潜力恢复的市场,则推进其与地区、市场特性相适应的再开发;机能丧失或衰退的市场,通过政策引导使其转换机能或用途。[11]


    将韩国零售业态置于经济发展过程来考察,会发现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以及现代零售业态的发展轨迹和政府政策规制的方向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市场完全开放后,新业态的大量进入给传统业态带来了很大冲击,使零售市场的业态发生结构性变化。外来的新型业态必然要面对本土化的适应和调整。政府为实现流通产业的现代化,通过各种政策法规对零售业进行规范,使其能与国际接轨,为新业态的引进与发展扫除障碍,同时为促进中小零售业的健康发展也进行了多方位的政策支援。这些在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似曾相识。我国作为经济后发展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与零售业态的演进以及政府规制也都呈现出与韩国的相似性。特别是在2004年以后我国零售市场也开始对外开放,国外新型业态大量进入,同时国内零售企业也向大型化、连锁化方向发展。这些情况与韩国1996年开放流通市场极其相似。通过对韩国流通市场及相关政策的分析,给中国零售业态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总结后发展国家零售业态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小丁 | 朴栋淑  编辑:罗美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