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谢守红正文
谢守红: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合作研究
来源:商业经济文荟 200506 发布时间:2006-4-5 点击数:


   摘  中国旅游的地域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城市竞争、线路竞争3个阶段之后,开始进入到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阶段。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不正当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文章分析了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旅游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并将其划分为4个旅游次区域:粤闽琼港澳次区域、湘赣次区域、滇黔桂次区域、巴蜀次区域。最后,提出了推进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合作的若干对策措施。

 

    关键词: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合作;旅游竞争;旅游规划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区域竞争日益激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以北京、天津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曾经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珠江三角洲区域,如何增强发展后劲,保持固有优势,是该区域面临的重要课题。200412月,广东等11省区发起成立了中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组织(PCEO, 旨在建立区域合作新机制,促进区域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营造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多赢格局。所谓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是指珠江三角洲及其周围的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广大区域,包括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云南、湖南、四川、江西、贵州9省(自治区)以及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199.5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0.8%和人口的34.8%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程度很高的朝阳产业,对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地域广阔,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但各地区之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自为政,出现了不正当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加强旅游合作对促进该区域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资源特征

 

泛珠江三角经济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从西部的青藏高原边缘、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到中部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再到南岭山地、沿海平原和三角洲,如此众多的地形地貌集中于此,使得区内地形落差极大,气候、土壤、生物变化多样,自然景观呈现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景象。该区还拥有诸多特种地貌,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砂岩峰林地貌等,千姿百态,造型奇特。九寨沟之神奇、黄果树瀑布之磅礴、桂林山水之秀丽、天涯海角之壮观等等,令人叹为观止,其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与此同时,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地域广阔,人文昌盛,巴蜀文化、楚文化、岭南文化及各种少数民族文化大放异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全国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共有32种,该区几乎全部占有。具有鲜明历史烙印和民族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相辅相成,相互辉映,使得本区的旅游资源在总量和类型上均十分丰富(表1)。到2003年底,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共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8处,国家风景名胜区6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3座,国家地质公园18个。在对旅游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世界遗产名录和国家风景名胜区中,数量最多的是四川省,共计有15处,其次为福建、云南,分别为1211处。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较多的省份是四川、广东、云南,拥有国家地质公园较多的是四川、云南、湖南。

1  泛珠江三角经济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世界遗产名录

国家风景名胜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地质公园

广东

0

5

6

2

福建

1

11

4

2

海南

0

1

1

0

湖南

1

6

2

3

江西

1

6

3

2

四川

4

11

8

5

云南

1

10

5

3

贵州

0

8

2

0

广西

0

3

2

1

共计

8

61

33

18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相关资料整理(截止2003年底),缺香港、澳门资料。

 

二、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发展的地域差异

 

在泛珠江三角经济区11个行政单元中,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差异显著。香港、澳门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其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明显优于内地。而在内地9省区中,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也有显著差异(表2)。其中,广东省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拥有特殊的地缘、人缘和政策优势,其旅游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一样高速发展,旅游业各项指标遥遥领先于其它省区。2003年广东省旅游总收入达587.24亿元,旅游外汇收入42.67亿美元,人均旅游收入776.26元,旅游业占GDP比重为4.31%。旅游业发展水平居第二层次的是福建、海南、四川、云南、广西5省区,它们的旅游总收入多在50亿元左右,旅游外汇收入一般在1亿美元左右,人均旅游收入100多元,旅游业占GDP比重在1%上下。其中,海南省因为土地面积较小,人口较少,旅游业总体规模较小,但其依靠独特的热带风光旅游资源,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2003年海南省旅游总收入为28.1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0.80亿美元,但人均旅游收入高达365.88元,旅游业占GDP比重为4.19%,仅次于广东省。而湖南、江西、贵州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属于第三层次,它们的旅游总收入在20~30亿元左右,旅游外汇收入0.30.4亿美元,人均旅游收入4050元,旅游业占GDP比重湖南、江西分别为0.68%0.69%,贵州为1.38%

 

2  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各省区旅游发展主要指标比较(2003年)

 

旅游总收入

(亿元)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

人均旅游收入

(元)

旅游业占GDP比重(%)

广东

587.24

42.67

776.26

4.31%

福建

47.70

9.15

143.64

0.91%

海南

28.13

0.80

365.88

4.19%

湖南

31.78

0.46

48.59

0.68%

江西

19.58

0.47

46.51

0.69%

四川

52.85

1.50

62.64

0.97%

云南

47.24

3.40

115.04

1.91%

贵州

18.83

0.29

50.77

1.38%

广西

46.69

1.64

98.14

1.71%

资料来源:200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缺香港、澳门数据。

 

根据以上分析,再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区域经济联系的密切度、旅游资源的同源共质性和地域的完整性,可将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划分为以下4个旅游次区域,即粤闽琼港澳次区域、湘赣次区域、滇黔桂次区域、巴蜀次区域。

1)闽粤琼港澳次区域

该区域包含3省和2个特别行政区,为传统的珠江三角与闽南三角所在之处。粤、闽两省同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又是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中祖籍以粤闽居多,所以粤闽两省是港澳投资的首选地,从而构建了四地紧密联系的纽带。海南本来就属于广东省管辖,1988年才单独设立海南经济特区。闽粤琼港澳次区域在旅游资源禀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该区位于我国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长夏无冬,沿海岛屿星罗棋布,3S(阳光、沙滩、海水)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冬季度假旅游的胜地。该区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对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其文化表现为南北兼蓄、中外交融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这里更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大量外资蜂拥而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主题公园旅游异军突起,在全国首屈一指。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且区域旅游合作已有较好的基础,如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圈的实施、深圳—香港、澳门—珠海以及闽南沿海的旅游合作等,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为今后泛珠江三角经济区的旅游整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湘赣次区域

湘赣两省的自然环境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分布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多名山秀水,既有“天下独秀”的南岳衡山、“奇山三千秀水八百”的张家界和“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又有烟波浩淼、风光旖旎的洞庭湖与鄱阳湖。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两省具有相似的历史文化背景,文物古迹遗存众多,特别是拥有许多著名的革命纪念地,如“南昌起义”旧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都”瑞金、韶山毛泽东故居等[1]2005年湘赣两地开辟了“红色之旅”线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湘赣两省的经济在全国仍处于中下水平,旅游开发水平较低,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欠完善,旅游资源的丰度和知名度不够,旅游业的总体规模较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

3)滇黔桂次区域

    该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形复杂多变,其自然景观具有奇险、壮观、秀丽并存的特点,如云南的玉龙雪山、苍山洱海、路南石林、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广西的桂林山水、北海银滩等。与此同时,该区少数民族众多,分布广泛,是其旅游资源的另一个特点。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风情与文化,如纳西古乐、东巴文化、泸沽湖母系氏族文化、神秘的香格里拉等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2]。该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实力较薄弱,地理位置较偏僻,在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接待设施方面尚比较落后,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4)巴蜀次区域

四川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由于地形阻隔,使四川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成为我国七大传统文化区之一——巴蜀文化区。四川省是全国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种类齐全,组合良好,分布广泛,所拥有的世界遗产名录、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地质公园数量均居泛珠江三角各省区之首。该区可分为成都名胜古迹游览区及川西沟谷风光游览区,其中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闻名于世,而九寨沟与黄龙寺更以幽静瑰丽而使游客留连往返 [3]。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在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内,其总体规模仅次于广东省,但人均旅游收入并不高,旅游业占GDP的比重仅为0.97%,说明其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一些地处偏僻的景区,如果加强交通、住宿等旅游设施建设,其旅游业将有更大的发展。

 

三、推进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对策思考

 

近年来,全国区域旅游合作蓬勃发展,合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进一步拓展。20048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5个环渤海省市签署了《联合宣言》,明确提出了共同打造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的目标。在长江三角洲方面,继2003年召开首届高峰会议后,2004年又召开第二届“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16城市共同签署协议,以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4]。以上迹象表明,中国旅游的地域竞争在经历了景点竞争、城市竞争、线路竞争3个阶段之后,开始进入到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阶段。因此,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步伐,以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1、加强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组织协调

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合作空间非常大。为了保证有效开展合作,拓展合作渠道,政府部门必须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尽快成立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合作委员会,负责整个经济区的旅游发展规划、跨省际旅游线路的建立和对外交流合作,制定促进旅游合作的有关政策措施,取消各种体制性和行政性障碍,协调区域合作中的问题和矛盾等。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引导和协调,构筑统一、开放、高效的旅游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督,规范旅游行业秩序,培育旅游诚信服务形象,最终建立无障碍的泛珠江三角旅游区。随着CEPA协议的签署,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将迈向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服务贸易将有大的发展。泛珠江三角各省区应加强与香港、澳门的联系,利用其旅游业的优势和市场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互补、 信息互通、 客源互换,带动泛珠江三角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整个区域旅游合作的水平。

2、完善区域交通网络的建设

目前,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已初步形成水、陆、空相结合的综合交通网络,但网络的通达性和便捷度仍满足不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景区与所依托的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不方便,使游客望而却步。因此,应大力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合作,尽快改变交通滞后对旅游发展的阻碍。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铁路运输网络,加快云南国际铁路、东南沿海铁路项目的建设,加快广深港、珠三角城际轨道的建设,并尽快与港澳衔接。加强省际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衔接,加快低等级公路的改造和景区道路的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在旅游交通中的比重将有大幅度上升,应提前做好预测和规划,加快机场设施建设,加强各航空公司和机场的合作,增加区域内飞行航线,建立航空联运信息平台,促进区域内旅游客流的合理流动。

3、开展区域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涉及面很广,举凡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路线设计、旅游形象策划、旅游市场促销、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旅游环境保护以及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都需要一个长远的全面的规划。为了保证区域旅游合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必须尽快编制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发展规划。通过充分的旅游资源和市场调查,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确定旅游合作的主要内容和步骤,以期形成一个完整的互补性的旅游服务体系。在区域合作规划中,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开发,通过合理的旅游路线把区域内的主要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经历,使旅游者以最小的旅游时间获得最大的旅游满足感。例如,通过科学规划,可以把泛珠江三角中西部的自然生态游与民族风情游、珠江三角洲的近代遗址文化游、深港澳的现代主题公园游结合起来,形成泛珠江三角区域旅游的特色拳头产品,从而提升泛珠江三角区域旅游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鼓励区域性旅游企业的建立

区域旅游合作是不同区域的主体通过一定机制来协调旅游发展各要素,促进各要素的流动、沟通和融合[5]。要打破目前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分割,加快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市场的全面融合,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旅游企业应成为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积极参与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挖掘、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联手开发、共同经营区域旅游线路,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在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鼓励境外资金和各种民间资金参与旅游企业运作,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实力较强的旅游企业对实力较弱的旅游企业进行合并、重组,打破地域界限,突破行政区域,形成几个具有较强竞争力、能覆盖整个经济区的旅游产业集团,这样既可以促进旅游市场的有序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又可以发挥规模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品牌形象。

5、重视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旅游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泛珠江三角经济区的旅游合作更应充分利用好这种技术。利用互联网的链接功能,将区内相对零散的旅游吸引物链接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实现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整合,满足旅游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发布功能,全方位、全时段、多视角发布旅游信息,预告旅游活动,从而提升整个经济区的旅游形象;通过互联网了解市场需求,研究市场动态,制定市场策略;利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功能,建立泛珠江三角经济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网上咨询和预订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 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周娅.论云南旅游资源的核心资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3): 46-49.

[3] 邓琳.四川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1(3): 56-58.

[4] 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J].福建师范大学学,1999,(2):29-32.

[5] 秦学.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般模式与原理探讨[J].商业经济文萃,2004,(5):40-44.

 

作者:谢守红  …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