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柳思维专栏正文
柳思维:从消费环境视角解读我国城乡消费差距
来源:2007年2期《湖南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09-1-13 点击数:


    城乡差距问题一直是国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城乡的收入、消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流通等各个方面。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城乡之间越来越大的消费差距。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城乡消费差距问题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第一种主要强调收入差别对消费差距的影响。田玉敏等(2005)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财产差距(金融资产差距和耐用消费品差距)、消费差距(消费水平的差距,消费质量差距和消费结构差距)、社会保障差异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了基尼系数进行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而杜通平(2003)则将城乡间的消费差距归结为收入水平的差距、消费水平的差距、消费质量的差距、消费观念的差距、消费环境的差距、市场开发程度的差距、市场流通组织的差距、市场秩序的差距、营销策略的差距和市场服务体系的差距十个方面,比较全面的对城乡消费市场的差距进行了概括。第二种主要强调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曹俊杰、高峰(2004)主要阐述了消费观念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大体概括了城乡居民在消费中的不同意识、心理和方式等一般性特征。黄小葵(2006)则归结了消费质量不高,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观念落后等特点,以及农民收入偏低、不良消费环境、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等造成农民消费的不旺的原因。陈琳、杨林泉(1996)对我国30个省市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进行研究,用聚类图形式将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分为5种类型,并从中得出了产生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城市化水平、居民的消费习惯等。并从云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刻说明了消费结构特征与变化对消费差距形成的关系。第三种则从政府行为角度分析城乡消费差距。刘运峰(2003)在《农民增收过程中的政府行为》中指出了政府行为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具体要求政府应从农村教育,农村医疗、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农业税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方面来改善农村、农民在发展中的不利地位。何卓亚、王学青(2001)在《揭开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的面纱》中以河南省为例,对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储蓄量差距进行了分析,并且主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对城乡消费差距提出了有关解决对策。

    综上所述,学者们都较全面地对城乡差距问题进行了概括说明,特别指出了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的根源,以及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政府行为等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但是,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城乡消费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城乡消费差距。而本文正是想从消费环境的视角重新解读城乡消费差距。

    一、我国城乡消费环境差异分析

    图1反映的是从1980到2005年的城乡消费及收入比较,很明显可以看出,1997年后,城乡消费差距曲线都在城乡收入差距曲线上面,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收入高者边际消费倾向偏低,那么消费曲线应该在收入曲线之下,但为什么会出现城乡消费差距比收入差距更大的现象呢?原因就在城市和农村拥有不同的消费环境,由于消费环境的作用导致农民收入不能同城镇居民收入一样顺畅地转化为消费。具体而言,影响城乡消费的消费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消费的基础环境、消费的金融环境、消费的信息环境和消费的市场环境四个方面。

    F10R722.jpg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1. 消费的基础环境差异。早在1999年,林毅夫等学者就开始关注农村消费基础环境相对于城市消费环境的差距,并提出可以动用政府财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十五”以来,农村消费基础环境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无论在数量、质量还是在规模等方面,都与城市消费基础环境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十五”以来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消费环境建设更显得滞后,农村消费基础环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比较高;二是上下水设施配不上,用水不方便,洗衣机受到限制;三是广播电视的差转台少,信号比较弱,收听、收视效果差;四是交通道路建设滞后,到各级营业网点不方便;五是服务网点少,维修不方便等。这一系列的供水、供电、交通、通讯及电视转播等生活和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严重影响了农民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欲望。另外,我国农村的电价、电话话费也高得难以让百姓承受。例如,据调查显示,除山西每度电在0.4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农村电价在0.6~0.8元/度,高的达到2~3元/度,平均电价为0.78元/度,远高于城市0.42元/度的平均电价水平。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条件制约了农民购买家电等生活消费品和农机具等生产消费品的需求,抑制了农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2. 消费的金融环境差异。由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的矛盾更加突出,城市金融的不断拓展与农村金融的日益萎缩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城市完善的消费金融环境相比,农村的消费金融环境发育非常缓慢,作为农村经济微观主体的农户的消费既具有生活消费的特点,也有生产消费的特点。①生产消费方面,农村金融环境滞后是农业发展滞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中国财政金融研究中心的研究资料显示,1978年以来,除个别年份,财政总支出增长均高于财政于农业的支出。目前,我国面向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资金运用重点放在了粮、棉、油、肉、糖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棉麻系统粗加工企业贷款方面。近年来,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棉购销主体的多元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大幅下降。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资产也随之明显下降。而与此同时,对农村公共投资、公共服务体系等基本建设的支持严重不足。而主要面向农村金融的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大量流入城市,而不是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②生活消费方面,与城镇居民消费信贷主要集中在房产、汽车等领域不同,农村需要消费信贷的领域应该集中在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没有覆盖的领域,但这方面的实践少得可怜。从当前农村金融部门开办的生活消费贷款种类来看,适用于农民个人的仅仅局限于极少量的小额信用货款和部分存单、国库券等小额抵(质)押贷款,如个人住房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农村教育助学贷款、大病统筹贷款以及房屋修建装修贷款等等消费信贷业务都没有开办,而小额信用贷款由于金额小(一般在500~5000元左右)只能用来日常消费,而用于其它消费资金根本不够。由于存单、国库券等有价证券在农村很少或根本借不着,靠这种方式贷款就更难,农民取得贷款的渠道十分狭窄、单一。再加上基层金融部门出于风险考虑,办理此项业务更趋谨慎小心,从而造成金融部门贷款程序和手续十分复杂繁多,效率极低。而且在审批、发放等具体的办理过程中,也常常存在着等人、找人的现象,一笔贷款很难在短时间内办成。尤其是交通不便、路途较远的农民贷款很不方便,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37.5%的农民每次取款地点离家距离在5~10公里,而在1公里以内的只占到被调查农民的10%,因此严重影响了农民申请消费信贷的积极性,其贷款消费的愿望不能及时有效实现。因此在调研中仅有2.5%的农民认为在银行贷款很方便,但认为银行根本不贷款和银行贷款很困难的分别占到了农民总数的45%和30%。从而当农民遇到经济困难或消费困难时,到乡镇和县城银行申请贷款的仅有17.5%,而选择找亲友和同村富裕户借款的反而有85%和10%。正是这种城乡消费金融环境的二元性,助推了城乡消费差距的不断拉大。

    3. 消费的信息环境差异。我们曾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说明了在农村消费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最后导致了消费市场的逆向选择,假冒伪劣商品盛行。事实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是决定逆向选择产生几率的最主要原因。为什么假冒产品在农村出现的更多呢?因为农村的消费信息环境相对于城市而言更加落后,农民在进行消费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加严重。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获取商品信息主要是通过与同村人进行交谈,占到了总数的65%,而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分别只占到35%和12.5%,通过互联网的几乎没有。而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往往借助于网络来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在网络普及程度上,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正是农村消费信息环境的滞后性导致了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假冒伪劣盛行,农民更多地选择持币待购,农村居民的收入不能充分转化为消费,使得城乡消费差距进一步扩大。

    4. 消费的流通环境差异。农村消费流通市场不健全,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不健全,程度低,市场秩序差,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农村消费主要是以集市场和附近小城镇为主,而当前我国的集市还是非常松散,市场秩序也极为混乱,价格、竞争等都没有合理的体制。虽然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消费品市场规模较大,农村放开搞活,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对发展农村经济和搞活流通起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农民户均购买力水平低,需求分散,消费层次复杂,影响了农村市场流通网络的高效运转。在我们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没有农民会选择在本村商店购买大件商品(电器、家具、车子等),也仅有15%的农民选择乡镇商店,而52.5%和37.5%选择县城和城市商店进行购买。即使是日常用品,也仅有20%的农民选择在本村商店进行购买,而在县城和城市商店购买的农民比重占到调研总数的27.5%和67.5%。农村与城市在消费市场环境方面的差异无疑也深化了城乡消费差距。另外,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原公有制流通商业网络已经萎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滞后,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对加工运输、经营设施和仓储设施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市场的地区封锁、重复建设和秩序混乱等问题严重,这些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发育和发展。此外,消费市场环境也是普遍比较差,突出表现在市场秩序不好,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很常见,使得农民购买上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心有余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即使购买了也受损较重。农村与城市在流通环境方面的差异也极大地促进了城乡消费环境的差异,推动了城乡二元市场结构的形成。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1. 加大农村基础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和消费。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政府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高于其他国家。我们已经看到,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已经把投资的重点转向农村基础设施,如拨出专款用于农村电网和路网的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大大刺激了农民对家用电器的需求。农村的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农村商品流通、信息交流提供方便,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通讯条件的改善、供水设施的建设都为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十五”期间,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投资的重点转向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继续推进城镇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公共交通设施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城镇基础设施辐射农村的能力。

    2. 加速农村金融环境发展。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农村金融不仅对农村生活消费直接产生影响,而且还通过农业生产影响农民收入,从而间接地对农村消费产生影响。因此要协调城乡消费差距,必须加速农村金融发展,发挥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利用各种商业性金融对农村消费领域进行开拓,更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民生活消费提供信贷支持,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1、加大农村正规金融资源的供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在注重盈利性和风险性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提高支农的力度。另外,重要的是农村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必须加强,尤其关键的是必须加快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其它各项改革,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2、遏制农村资金的流出,避免“虹吸”现象的产生。多管齐下,遏制农村资金的外流,特别是要改革邮政储蓄系统,堵住资金外流的重要通道。可行的办法是邮政储蓄把从农村吸收的储蓄资金转存到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再通过定向贷款把某一县(市)邮政储蓄网点的转存款全部返还给该县(市)的联社,由后者统一调度,在本地区使用,人民银行根据需要可在全国范围内调配使用邮政储蓄资金以调节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但原则是其吸储资金必须返回农村,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3、规范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在目前阶段,农村非正规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我们应该允许其在农村的存在与发展,但必须大力规范其运行和发展,使非正规金融所承受的风险下降,将要求的回报率降下来,使利用非正规金融的农村居民的负担减轻,缓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3. 推进农村信息环境建设。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首先是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订一个农村信息化的战略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做出整体布局。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信息网络,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近两年来,从中央到县级政府的不少部门都建起与农业、农村相关的服务网络或信息平台,为“三农”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仍存在着各管一摊,各搞一套,重复投资的问题。应打破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割裂、信息结构和体系支离破碎的局面,整合信息网络和资源,以县级农村信息中心为枢纽,向上疏通国家、省、市农村信息中心的联系架道,向下完善乡、村两级信息网络,这样一方面可以把基层和农民的信息汇集向上传递,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信息、市场价格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降低农民消费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等。农村中小学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信息传播中心,要结合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工程的实施,努力使农村的每一所中小学都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综合功能,为传播农业科技、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培养农民职业技能服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最后,降低农村通信服务成本。

    4. 推进农村流通环境创新。推进农村流通环境创新能有效缩小城乡在消费市场环境方面的差异,提升农村流通市场的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刺激农村消费,缓解现有城乡消费差距过大的格局。

    (1)努力实现农村市场流通业主体的组织创新。一方面是农村中原有供销合作社的产权创新。供销社应真正退出政府机构系列,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特别是县一级供销社系统及其所属的专业公司和基层分社应从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中分离出来,真正成为一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农民创造自己的流通主体与流通组织,让农民自创的流通主体直接参与农村商贸流通产业活动与农村市场主体培育。为了繁荣农村市场,还应鼓励城市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到农村市场延伸其组织网络,或通过参股、控股、联营、租赁等方式参与到农村市场主体的行列中来,努力实现农村市场主体产权性质的多元化。

    (2)注重农村流通业网点空间布局的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中国农村的交通网络体系发生了新的变化,高速公路以及高等级公路网络在农村的延伸,造就了一批新型交通枢纽型的农村小城镇,也使原来具有交通优势的商贸网点聚居优势的中心城镇(如许多县城)在聚集人口与市场要素方面的功能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因此,一定要按经济区域的自然形成和经济规律的要求,以中心城镇为节点,上连大中城市,下连农村交通网络节点的各种小城镇,来搞好新一轮农村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和规划,提高农村商贸网点在重点小城镇的密集度,建设一批商贸带动型重点小城镇,以从根本上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和行政层次的限制。

    (3)加快农村流通业态的创新。农村流通业态创新应重点突破,逐步推进;新兴流通业态网点的规模及建设水平不宜盲目照搬城市模式,而应注重从农村实际出发,与农民消费需求相适应,多发展一些新型的便民店、折扣店;新兴流通业态发展的重点是农业生产和农民消费急需与农村消费者权益极易受到损害的商品经营领域与服务项目,在农产品流通和再生资源流通中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配送;城市中大型流通企业应积极下伸现代流通业态网点,有步骤地在农村重点小城镇、中心集镇和人口聚居规模较大交通方便的自然村落建立农村连锁店、农村超市、农村便利店等。

    (4)努力探索农村流通业在经营范围上的创新。农村流通企业要突破传统单一的购销经营,在拓展流通和完善购销的基础上,努力发展与农民在一产、二产、三产方面的合作。农村流通企业应重点拓展农村市场,在服务项目和服务功能上创新。

    总之,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缩小城乡消费环境差距是改变城乡二元市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而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无论是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红涛 柳…  编辑:黄丽丽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