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晏宗新正文
晏宗新: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变革与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问题 2005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07-7-10 点击数:


  现代商品流通体系正受到经济全球化与技术进步的影响而呈现快速变化的新特征。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变革与发展进行分析。

  一、商品内在要素的专业化分工:从三流分立到三流融合

  商品流通包括三项基本内容,即商流、物流、信息流。在交换内部分工呈现出“三流合一”——“三流分离”——“三流分立”的运行轨迹。随着信息技术与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商品流通体系呈现出“三流融合”的新特征。

  “三流分立”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发达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物物交换到简单商品流通,再到发达商品流通的发展,“三流”也经历了由合一到分离、再到分立的过程。在物物交换的条件下,并不存在什么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分立。随着作为交换的媒介货币出现了,使得交换过程中的“三流”分离成为可能。因为货币的出现使得买卖行为在时间、空间上存在一定距离,为“三流”分离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三流”的分离并不是必然的,只是在商人作为一个阶级出现以后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商人出现以后经历了自然经济社会和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三流分离”并不构成“三流”的分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社会化、专业化程度提高,“三流分立”和与此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构的分立就成为客观必然的了,传统的流通开始被现代流通所取代。

  现代流通仍处在不断发展中。影响这种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进步。开辟了新的传送方式。虽然这些方式不一定成本低廉,但顾客依赖并且需要它们。最强大的变革力量还来自于消费者。消费者在展示他们快速增长的需求和愿望时,也希望产品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现代商品流通不仅从事货物、货币和信息的传送,而且进行大量的服务品传送。现代流通关注于产品的创新、服务和后台操作。与其他产业一样,流通业认识到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可以带来业务的长期增长,所以他们致力于争取客户份额的最大化。通过平台自动化,工作人员能够对完整的顾客关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主要表现在现代流通与信息技术的运用、流通体系的流程设计、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人力资源管理。于是,“三流融合”是现代流通体系呈现出的一大特征。

  “三流融合”是信息化对商业进一步的整合。正如上面所分析的,商品流通的发展导致了“三流”的分离,这种分离表现为企业设置不同的机构,相对独立地分别执行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职能。但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以及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日益朝信息化、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迅速拉近了生产与消费的时空距离,大大推动了物流的现代化进程。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市场组织等不同职能,被统一到共同的有效成本和效益的基础之上。这种变化,使商品流通中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更趋向于现代化,也为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相关标准的统一化以及信息网络和商品数据的共享等,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并享受由“凭订单采购”、“零库存运营”、“直接委托送货”等新的网上业务方式所带来的好处,从而实现对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高效融合,提高流通的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同质商品的分工组合:服务品流通成为主导

  在社会化大生产、全球范围的分工与交易扩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呈现出服务品流通为主导的特征。

  1.农产品、工业制成品流通的分工组合:相对独立与自主发展。现代商品流通呈现出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品流通的分工组合。这种分工主要基于产品特征:

  (1)流通基础的非对称性。通常, 农产品贸易行为具有商品经济和自给经济的双重特征。不仅受自给规律的调节和接受商品经济规律的调节,还受政府一部分强制性产品收购的约束,如粮食、棉花等这些特殊商品。工业生产则不同,它的出现本身就具有商品经济特征。农业因受到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其增长率较不稳定;制造业增长波动幅度大。这种流通基础的非对称性,一方面使工农产品流通有着相对独立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工农业产品交换的不对称机制,从而使农产品贸易处于不利地位。

  (2)流通客体的非对称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任何商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供求与价格的相应变化结果都会形成一种自动均衡趋势。这就是商品贸易的自组织功能。同工业品相比,农产品的自组织功能比较弱,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生产又分散性小规模化往往和市场价格信号的“滞后效应”拉大了供给与需求的时间差距,从而引起农产品的供求波动。

  (3)区域流通的非对称性与全球化。 区域流通的非对称性不仅表现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和贸易商品结构的偏差,还表现在同一国家不同区域流通的非对称性。这又表现在集聚经济与经济区域的出现。某区域经济一旦出现,便以其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方面的便利化优势,成为产业集聚和贸易活跃的竞争高地。全球化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面向全球采购体系、全球营销体系、全球研发体系、全球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生产制造基地等的形成与运作,构成了现代流通体系。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都已纳入跨国公司国际流通网络体系。

  因此,工农产品以其各自的特点进行流通的分工组合,相对独立与自主发展。现代工业品流通主要立足于供应链体系,按市场需求链运行。以市场需求为起点,由供应商、经销商、生产商组成市场供给方的完整供应链。通过系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降低了供应链总成本,如降低了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库存水平。工农产品流通既通过比价与流通渠道上的紧密联系而相对作用,又依据各自的产品特点有相应的独立与自主发展,与服务品流通一起共同形成现代商品流通的分工合作体系。

  2.服务品流通地位的突出。随着产品的极大丰富,经济全球化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使服务品快速增长并且服务品流通地位日益突出。

  第一,服务品流通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量的服务产品出现。诸如财会、营销、咨询等服务的专业公司。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市场来购买所需的各类服务,包括消费性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二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呈强势增长并向服务贸易大国和地区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领域所占份额有所增加,发达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资本、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大量服务品进入流通;三是经济休闲化和休闲商业化带来服务品的大量流通。

  第二,产业服务是当前服务品流通的主流。产业服务体系是指服务于生产行业或部门的网络,它们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制造业的新理念是,以信息和信息技术来整合社会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和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因此,就制造业内部而言,其服务化的比重越来越高。与此相适应,一个制造企业,其利润来自制造业的比重在不断降低,直至退居次要地位;而来自服务业的比重则在不断上升,直至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全球直接投资(FDI)转向服务业。2004年9月2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04年度世界投资报告》中说,当前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转向服务业。据统计,2001—2002年间,服务业占到整体FDI注入总量的2/3,约为5000亿美元。而在1989—1991年间仅占54%。服务业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中的比重发展到2002年的60%,估计约4万亿美元,表明了服务业已取代制造业,成为FDI结构中的主流。

  第四,各种服务品流通形式快速发展。当前,服务品流通形式日益多样。主要表现有四类:一是跨区域(境)交付,即从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如国际电话;二是区域(境)外消费,即在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旅游、留学;三是商业存在,即一缔约方通过在其他缔约方境内设立实体性的商业机构提供服务,如在各国境内的服务业外资公司;四是自然人流动,即自然人向另一国的临时流动,以便在那里提供服务,如劳务人员出国等。

  三、信息化条件下商品流通体系发展:一体化、虚拟化与产品个性化

  1.基于网络平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需求一体化。信息化条件下,一方面流通业出现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成为流通的重要形式,从而形成生产、流通和消费需求的一体化。

  (1)流通产业融合下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需求的一体化。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产业革命,逐步延伸至其他所有产业。流通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围绕第三产业发生的产业融合最为突出。一是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的渗透。如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服务的一体化;二是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就制造业内部而言,其服务化的比重越来越高;三是第三产业内部的相互渗透。诸如休闲、娱乐、旅馆、展览、旅游等。与此相适应的,就是价值来源趋于融合。斯密时代,分工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在此理论指导下,产业内部越分越细,产业分立是产业形态演进的主流模式;后斯密时代,融合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现在看来,价值越来越多地来源于各个产业之间的边界处和结合部。因此。“大流通”概念出现。现在按照整个的供应链(价值链)来实现流通,可以说是从“环节”流通转向“链条”流通,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需求的一体化。

  (2)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平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需求一体化的盈利模式。 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是网上交易。电子交易作为一种新的交易形式,具有以下特点:虚拟交易、直接交易、实时交易、便利交易、透明交易、高效交易、优质交易。因此,电子商务是结合经济,又被称为直接经济、零距离经济。电子商务运用互联网络联系由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缩短它们之间的差距。首先,它缩短了生产到消费的信息流距离;其次,它缩短了生产到消费的商流距离;最后,它缩短了生产到消费的物流距离。因而实际上也缩短了物流距离。从而实现了生产、流通、消费需求的一体化。

  2.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特征更加突出。一方面。流通中介组织的虚拟化。电子商务使传统的流通业务模式和流转程序发生了变化。由于网上购物和在线销售的出现,消费者可以在Internet上直接选购自己所需的商品,使网络成为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不仅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可以在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面向消费者进行销售。而且,Internet还使得一些流通中介组织,也能够借助自己的网站,面向流通中的交易双方,提供便捷、实时的中介服务。这种虚拟企业表现在功能的虚拟化、组织的虚拟化和地域的虚拟化,通过获取时间、克服传统模式下不同企业合作的地理障碍和分散风险的优势,从而在全球或一国范围内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另一方面,网络虚拟下实体流通的强化,网络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特征更加突出。基于网络平台的分销模式,无论是面对消费者的直销模式,面对生产企业的直销模式还是网络商品中介交易模式,实体商品流通得到了强化。同时,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特征更加突出,即质量、外观以及整体感觉要具有吸引力。个性也许很难定义,但是有个性的产品就有市场。一个企业要在网络经济竞争中获胜,必须实现产品、服务和创意的个性化。个人化是指产品恰恰正好符合个人的需要,某项产品专门为某个特定的人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客户化是指客户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剪裁某项产品。特定化即指客户是通过单人市场发掘出来的。所有这些,都组成了PICN因素。在网络经济中,个体化代替了大规模生产,客户化代替了客户支持,特定化代替了大规模销售。显然,PICN因素迫使生产超越了销售的束缚。个人化和个体化使价值乘数达到了最大化。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产品个人化、个体化和个人市场这些新观念使实体流通得到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 BERMAN, D K. 2000.Dot-Coms: Can They Climb Back? [J]. Business Week, June19,2000.
  [2] M. A. Colin Clark. 1951.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M]. Macmillan & Co.Ltd,1951.
  [3] 陈文玲:《现代流通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关于现代流通问题的研究报告之二》,中国经济时报,2004.5.18。
  [4] 李海舰:《中国流通产业创新的政策内容及其对策建议》,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5] 徐从才等:《商业产业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6] 徐从才:《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晏宗新  编辑:宋浩123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