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徐印州专栏正文
徐印州: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若干思考
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8期 发布时间:2012-4-24 点击数: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我国农村流通网络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之前遗留的问题也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一是观念和认识问题,二是人才和技术问题,三是政策和投入问题,四是农村消费者的教育和引导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必须提高对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认识,实施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标准化,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高度重视流通信息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农村消费者教育活动。而在“平价商店”运作方面,则必须在其组织运营体制以及商业运作模式上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操作。
   【关 键 词】农村/流通网络/建设/问题/思考

    一、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成绩和问题

    “十一五”时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了农村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连续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行部署,中央财政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力度逐年加大,从开始的每年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亿元,累计投入43亿元,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延伸流通网络,把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方式送下乡,把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业态送下乡。截至“十一五”末,全国连锁化农家店达52万家,覆盖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年销售额近3000亿元。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在我国农村市场快速发展,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逐步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农村夫妻店、小卖部经过标准化改造,传统的“土台子、黑屋子”被打破,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业业态进入农村市场,农村商业面貌明显改善,经营面积大幅增加,全国农家店营业面积近4000多万平方米,平均单店面积20平方米以上,经营品种大幅增加,平均单店品种400种以上。“十一五”时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支持建设2667个物流配送中心,每个县平均拥有0.9个,覆盖城乡、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加速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经营实力较强、管理制度完善、经营道德诚实守信的商业企业,通过统一配送的方式,从上游控制住商品采购渠道,又通过向农村延伸网络,使农家店统一配送率达到50%以上,商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根据调查,95%的农户认为农家店商品质量提高了。此外,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村商业发展促进了劳动力转移与社会就业,带动就业近180万人。[1]

    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对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良策之一。

    但是,农村流通网络存在很多问题,之前遗留的问题也并未完全得到解决。比如,农村传统经营网络残缺不全,分散度过高,农民买难卖难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继续存在;在网络建设中存在追求形式、虚报成绩、不注重市场反应等弄虚作假现象;门店增加,但点未能连成线,线未能织成网,形联而实散,失去了网络建设的本质意义;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导致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难以主导市场渠道,竞争能力不强;在流通网络建设中不注重引进现代流通方式,经营业态单一、落后、规模小,农村消费环境亟待改善;流通网络缺乏基于技术平台的信息网络的支撑;经营主体大多是个体户或私营业主,缺乏管理,经营方式落后,还不具备进入现代流通网络的实力等等。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首先是观念和认识问题。事实上,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始终纠结在对靠政府还是靠市场这一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流通网络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流通网络既有公共属性的部分,也有企业属性的部分,不可能全部由政府承担。政府扶持只能起到引导和导向的作用,最主要的还是要靠企业自己通过努力去发展市场网络。企业市场网络逐步成熟,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流通网络也会随之逐步成熟,说明市场发育已经相当完善。商业领域是一个充分开放、充分竞争的行业,政府不可能再有大量直接的投入,投入也只能是在一些基础设施方面。政府在农村市场网络建设上主要是政策引导和扶持,更多还是要靠企业行为。对县、镇(乡)两级干部的调查还发现,一些农村干部对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究竟是不是农业问题,究竟是不是“三农”问题,认识相当模糊。重农业生产、轻农产品流通的意识还相当严重,管农业生产的不管流通,管流通的不管生产,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不少人认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是农业体制外的问题,或者是供销社的问题,总之“不归自己管”。

    其次是人才和技术问题。现代流通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现代流通的出现除了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必然性之外,还有自成体系的经验、理论、技术和专门人才。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目的就是以现代流通体系取代传统的、已经不适应新农村发展的落后的流通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管农业生产的不管流通,管流通的不管生产”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在于管农业的不懂流通,而懂流通的又不懂农业。目前迫切需要既懂“三农”又懂现代流通的专门人才,没有农商兼备的人才,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就抓不到点子上,只能流于形式。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还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问题,连锁经营、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与运行都需要专门的现代技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经过严格的培养和训练,很难担当如此重任。
    再次是政策和投入问题。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对于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口头上很受重视,但一般号召多,具体措施和有效指导少,只注重网点数量是否增加,忽视流通网络实效或急于出成绩而忽视网络基本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网络系统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特别是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交通、电力、通信设施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配套不足、设施陈旧、功能老化,流通网络建设困难较大。比如,现代流通体系必不可少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储设施等基本配套设施发展缓慢,影响到了流通体系的完善;再如,信息化设施、技术水平、信息资源落后,使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平台支撑,难以推进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和管理方式。

    此外,还有农村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问题。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都比较低,因此消费者意识和维权意识相对淡薄,对商品性价比的要求更偏重价格低廉,而对商品品牌与品质要求不高。在农村市场上,连锁经营竞争不过个体商铺,超市竞争不过走乡串户的游商,正宗的商品竞争不过假冒伪劣商品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农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纳入流通体系的商店门可罗雀,而明明是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的小贩却在正规商店门前吸引了大批顾客。城市里经常举办的打假宣传和维权教育活动很少在农村开展,农村消费者消费意识的落后助长了不法经营活动,给不法经营者欺骗和坑害农民提供了机会,严重阻碍了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有些地方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之所以虎头蛇尾,与得不到多数农民消费者的支持有很大关系。面对低级的市场竞争,忽视对农村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既缺少竞争意识,又缺少竞争策略,在工作中缺少智慧和方法不过是浅层原因,利益相关者从中寻租渔利才是深层原因。

    二、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建议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必须提高对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认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流通网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我国市场流通体系发育不健全、不完整。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潜力,有效促进农民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流通市场网络,完善市场体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转变。其重要意义既在农村,更在全国城乡一体化;既在“三农”,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局。

    第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必须实施标准化

    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新网工程”以连锁经营为主要形式,连锁经营就是把大规模工业生产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原理引入商品流通领域,通过规模经营与资源共享来降低企业经营的平均成本和每一单位的边际成本。连锁经营的核心是标准化,即通过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形象等,构建良好的购物环境,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通过大规模的批量采购、统一配送、连锁销售,降低商品的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以最低的流通费用、最少的流通环节,加快商品流通,降低销售成本;通过利用核心企业的品牌、先进的管理水平、良好的商业信誉,实现资源共享,节省费用,降低运营成本。供销社是“新网工程”主要的承载者,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必须实施标准化,而供销社的根基在农村,优势也在农村,供销社系统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农村市场既有的网络优势,把连锁经营作为有力的抓手,以标准化促进连锁经营,以连锁经营带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第三,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不能只见星星,不见月亮,要大力培育一批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以众星拱月之势,促进流通网络的形成。要把产权制度改革与培育大中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结合起来,通过产权重组、企业并购、投资融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优化现有资本配置和产权结构,鼓励支持跨区域扩张,着力扶持、培育一批体制新、机制活、带动力强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通过创建和培育龙头企业品牌,以品牌整合网络,有效引入现代管理方式,建立规范的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不断增强农村流通网络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高度重视流通信息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否以及应用水平的高低,是区别流通体系“传统”与“现代”的标志。目前,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中,信息平台建设是薄弱环节,而信息技术水平落后或应用程度太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与技术人才缺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流通信息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只有以信息化技术支撑网络,才能使农村流通网络形成健全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使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与农村流通网络真正对接并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在加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大力培养和引进专门的技术人才。人才不仅应具有现代流通意识,还应掌握现代流通技术,否则农村流通网络就无法实现向现代化的飞跃。

    第五,积极开展农村消费者教育活动

    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只有争取农村消费者的支持才能真正占领农村市场。农村市场营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积极开展农村消费者教育。在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也要通过引导逐步提高农民消费者意识,这需要坚持不懈地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农村消费者教育活动。要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针对农村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系统开展商品知识的传播推广,讲解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演示对假冒伪劣商品的识别方法,揭穿农村市场常见的蒙骗和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这些都是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一个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平价商店”能否生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受资源、土地、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料等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势必成为常态。抑制通胀,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稳定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已经成为2011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广东等一些省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大力推进“平价商店”的建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行。不能否认,这是应对通货膨胀的一种尝试,但设想中的“平价商店”能否生存,能否发挥对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冷静的思考。

    平价商店作为一种零售业态,源于折扣商店(Discount Store)。但折扣商店这种业态具有明显的促销之嫌,所以在传入我国后,逐渐演变为平价商店(Fairprice Store),市场上经常见到的“一元店”、“8元店”即属此类。20世纪70年代初,新加坡面临石油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物价飞涨,社会不安定。新加坡政府为协助一些困难家庭缓解生活费用上涨的压力,确保市场上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可控性,支持劳工组织——贸易工会联合会成立了平价合作社(NTUC FAIRPRICE)。几十年来,平价合作社的组织和运营逐步完善,为新加坡政府平抑市场物价、促进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平价合作社这一特殊的零售业态也受到了各国的重视:我国倡导“平价商店”,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希望“平价商店”不仅能够发挥对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抑制通胀,还要有助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设计中的“平价商店”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企业属性上,是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依托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企业自主经营的平价商店

    第二,在经营目标上,既尊重市场规律,又不是单纯为了参与市场竞争和追逐商业利润,其目标是确保平价销售群众必需的农副产品,并在价格异动时履行保障供应、平抑价格的义务,承担稳价惠民的社会责任,保证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第三,在经营范围上,与市场上常见的自我标榜为“平价”的商店不同,不是广泛意义上的平价商店,而是以农副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平价商店

    第四,在经营方式上,实行“农店对接”,连锁经营,自成体系,尽可能缩短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以确保平价优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政府“父爱主义”和仁慈的设想,都会受到市场规律的严峻挑战。从新加坡的经验来看,由于平价商店属于极具市场价值的新型零售业态,把它办好实属不易。如果平价商店在运营过程中不能真正做到平价,起不到农副产品市场价格风向标的作用,那就意味着创新失败。要使平价商店真正发挥平抑物价的作用,必须在平价商店的组织和运营体制以及商业运作模式上进行周密设计,精心操作。

    首先,平价商店具有政府色彩,必须是公共服务品。平价商店不以赢利为第一目的,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必然要面对竞争,这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政府资源的投入。除目前已经明确的政府在场地、水电、贷款贴息、税费优惠等方面的扶持措施之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动用价格调节基金给予补贴,补贴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证经营范围内商品的“平价”。所以,设立价格调节基金是平价商店正常运营的保障,如果没有价格调节基金的补贴,平价商店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更为关键的是,平价商店如何面对市场竞争呢?如果平价商店不具有公共服务品色彩而参与市场竞争的话,那么它如何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呢?如果平价商店不参与竞争,又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产生影响力,发挥自己对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呢?

    其次,平价商店的成功取决于渠道优势。在通胀条件下,维持价格优势的关键在于降低渠道成本,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商户以及各种零售业态无不千方百计地谋求最低的渠道成本。而政府扶持下的平价商店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呵护来降低渠道成本,取得渠道优势,这就需要在“农店对接”上认真下工夫。我们一直提倡“公司+农户”的农副产品经营模式,但着眼点却一直局限在农户身上,忽略了从流通环节入手、以市场需求带动,结果“公司”反而成了夹在生产者(农户)和流通终端之间多余的环节,拉长了流通渠道。创建平价商店有必要设法激活“公司+农户”的设想,将之完善为“平价商店+农户”的模式,真正做到以渠道优势获取“平价”效果。“公司+农户”模式的实施不够理想,原因还在于政出多门,管流通的不管农业生产,管农业生产的管不了流通,“平价商店+农户”难以产生实效。可以肯定地说,“农店对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平价商店的成败。

    再次,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平价商店要真正对市场产生影响力,必须具有规模优势,自成体系。平价商店能否通过连锁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建立平价商店体系,并且独树一帜,避免与市场上的各种平价商店鱼龙混杂,是影响其成败的关键之一。平价商店在初创阶段,可以搞搞试点,办几个示范店。但是,市场需求是巨大的,如今的市场竞争也已经具备多样性,如果平价商店的规模很小,茕茕孑立,其微小的作用很容易就会被市场竞争的巨大能量所稀释,平价商店很快就会变异,或者无疾而终。平价商店是新生事物,需要认真扶持,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止步于办几个示范店,只有通过连锁经营逐步形成平价商店的较大规模,造就平价商店体系,才能使平价商店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些地方试图在现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中型超市内建立平价专区,这未必是一种稳妥的设想,政府可以鼓励大中型超市建立平价专区,但这应纯属企业行为,政府只能提倡,不能直接介入,否则将形成“一店两制”的局面。事实上,政府并没有办法行使对所谓“平价专区”的有效管理,反而为这些超市无偿提供了促销的“噱头”,与建立“平价商店”的初衷背道而驰。
 
   【参考文献】
    [1]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系列述评之一[N].经济日报,2011-03-28(1).^ 
 

作者:徐印州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