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王先庆专栏正文
王先庆: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博弈分析
来源:《中国市场》 2013年39期 发布时间:2013-11-28 点击数:


   摘要:现代城市商圈是城市商业及现代服务业聚集的中心地,是城市的标志和名片。本文从经济博弈的角度分析城市商圈形成的经济基础,认为商业具有自发集聚形成城市商圈的趋势。现代城市商圈在与渠道主体尤其是供应商的博弈过程中,与相关主体共享渠道价值增值收益并掌握了渠道控制权,为商圈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和空间。
  关键词:现代城市商圈;集聚;博弈论

  一、现代城市商圈的概念

  商圈,又称商势圈,是指零售店或商业中心的服务能力所能覆盖的空间范围,或者指来店消费顾客居住的地理区域。商圈理论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称为商品和服务的中心地理论①,即以商店中心地为中心,以最大的商品销售和餐饮服务辐射能力为半径,形成商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的圆形区域。

  城市商圈是商圈理论的延伸和应用。城市商圈②是一种商业集聚的中心地,是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众多商业网点的集中地,是高密度的商流、客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交汇点。若干相似及互补的商业企业分布在同一个区域内,组成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与相互促进的商业群落,共享商圈渠道价值,并形成对外的整体优势,构成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区域复合体。

  从城市商圈的发展来看,现代城市商圈的出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商业现象。现代城市商圈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产物,它以商业集聚为核心,包含大量购物、金融、餐饮、休闲、娱乐、信息、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设施和功能,能满足城市居民及游客多样化、综合性需求,并因而成为城市的中心。现代城市商圈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或城乡结合部,形成不同的等级层次,如都市级商圈、区域级商圈及社区级商圈等。

  现代城市商圈是一座城市商贸服务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区域,代表了城市的商业经济活力水平,成为展现城市繁荣的窗口。其中都市级商圈越来越成为城市繁华活跃的中心地,成为城市的的标志和名片,如北京的王府井商圈、上海的徐家汇商圈、广州的天河路商圈等。

  现代城市商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商圈形成、发展与壮大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商圈的结构、业种分布、业态组合,城市商圈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与发展策略,城市商圈经济、社会、文化集聚功能的形成与特征等几个方面。其中对现代城市商圈形成、发展与壮大原因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研究,侧重于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相关因素的作用机理,并主要是从产业集聚及商业集聚的角度进行的。

  在城市商圈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研究方面,褚有福[1](2001)认为现代城市商圈的出现,不仅受到行政原则和交通原则的影响,更受市场原则的支配,指出城市商圈形成的四大要素是商铺、商品与服务、客流量和购买力。王娟、柳思维[2](2007)构建了由时间维度、外部环境维度和内部成长维度构成的三维动态模型,指出外部体制环境对于城市商圈的形成影响最大,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成长因素是影响商圈发展的两大主要维度。唐红涛[3](2008)认为商圈的发展取决于零售市场的规模、结构和业态的完善程度及城市的综合营销能力。段东霞[4] (2010)从商圈中心移动的角度,以广州天河路商圈为例分析了城市商圈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市场化推动和交通设施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王晓春、王先庆[5](2010)从业态组合角度分析认为,通过相关业态的互补性作用,达到最佳的商流、人流的效果,是商圈持续繁荣的核心要素。

  从产业集聚和商业集聚的角度,朱涛[6](2004)采用豪泰林模型和斯坦伯格模型对企业选址决策行为进行博弈分析,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大企业间的集聚及小商铺与大商店的共存机理,论述了城市商圈的形成机理。刘中南,罗建勤[7](2008)认为商圈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条件(城市化发展和政府规划引导)和集群的内部动力机制(节约成本绩效、组合成本绩效和区域品牌绩效)。城市商圈通过合作竞争、分工互补、技术创新、文化向心力、维护声誉等机制使商圈具有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王先庆[8](2009)认为商圈是在商业聚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指出商圈发育成长的因素包括盈利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客流因素、购买力水平、经济成本、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地理、地区文化、周边状况)和发展因素(政府支持、城市规划、商圈空间延伸性)等。

  另外,近年来也有学者注意到现代城市商圈的服务业集聚③现象。王学军[9](2003)从现代商业街的这一特定城市商圈的研究出发,指出现代商业街已由传统的“购物场所”向综合性的“生活广场”转化,不仅具有一般的购物功能,还有观光、休闲、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城市商圈的服务业集聚。刘中南,罗建勤[7](2008)指出,商圈是商业企业以及金融、餐饮、储运、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关联企业在一定区域内商业网点密度和专业化经营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宋胜洲[10] (2009)指出现代服务业具有城市集聚性,将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钟韵[11](2012)指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服务企业大量集中分布、相应的基础设施完备、公共平台完善、企业集聚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实质上包括了现代城市商圈的概念。

  上述学者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城市商圈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有一些帮助,但过于偏重影响因素而非根本动因。现代城市商圈为何会在某一地点产生,而非其他?服务业企业集聚的动力是什么?现代城市商圈内部企业之间有何种相互作用?其经济根源又在哪里?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依据经济博弈论理论,着重分析现代城市商圈各商业主体之间在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的相互作用和集聚趋势,试图探析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学根源。

  三、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博弈分析

  现代城市的本质在于集聚性,体现于工业、物流、商业、信息及现代服务业等各个方面,其中现代城市商圈是这一集聚特性的集中体现。由于商业活动的广泛参与性,现代城市商圈的这种集聚特性来源于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及集聚倾向。博弈论是研究经济主体相互作用下,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及行为的理论,可较好地应用于研究现代城市商圈商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从现代城市商圈商业企业选址博弈出发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经济根源,并从渠道控制权的博弈分析探寻现代城市商圈发展壮大的原因。

  (一)选址博弈分析

  根据博弈论的原理,本文分析两个商店如何在一个城市进行布局,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为简化分析,我们假定:

  第一,存在一个圆形城市,半径为“1”,那么城市的面积即为“π”。

  第二,居民在城市中均匀分布,具有相同的消费能力和偏好,因而单位面积的居民产生单位面积倍数的消费,以商店的辐射区域面积表示销售量是合理的。

  第三,有两个相同的商店在这一城市社区选择店址,它们提供相似的产品,产品价格和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两商店的差异标准化为商店的选址位置差异。

  第四,两个商店是完全理性的,具有完全信息。

  第五,消费者按照购物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选择购物地点,其中购物成本主要指旅行成本(价格已标准化并保持一致),并假设单位交通成本是一样的,购物成本仅与距离相关。

  如图1所示,商店A和商店B在圆形城市中选址。假设开始时两商店分别在城市边缘(圆周上A1,B1点)选址④,此时商铺到城市中心的距离一致。

  根据经典Hotelling模型[12],我们可以得到两商店的初始辐射范围。

  商店A和商店B分别在城市的两端布局,居民选择交通成本最小的商店消费。在此直线上,由于假设单位交通成本是一样的,如果直线上位于x处的消费者在商店A处消费,那么x点左边的企业也将选择在商店A购买(见图2)。

  如果将这个博弈进行数次,根据重复博弈理论,有限次重复博弈不改变原有占优战略均衡,每个企业都将倾向于选择向城市中心移动,经过多阶段博弈,企业A和企业B最终都将在城市中心设置店铺,博弈达到多阶段均衡结果。

  同时,在这一占优战略均衡下,不需要参与者有更高程度的理性。参与者仅需自己进行理性分析,而不必考虑对手的选择,即不管对手选择何种战略,参与者本身有唯一的最优战略。在这种情况下,博弈均衡结果能更容易地得到实现,有更强的自发性。
 
  在上述均衡结果下,商业企业集中在城市中心,面临的情况简化为Bertrand模型:企业之间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最终达到自由竞争的结果,两商店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利润变为零⑦,这是典型商圈所面临激烈竞争的经济根源。

  通过上述商店选址模型的博弈分析,我们得知,两商店在经济利润的驱动下最终会在城市中心或者社区中心进行集聚。当我们合理地将两个商店的博弈分析扩展到多个商业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企业之间时,便会最终得到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商圈,这便是现代城市商圈产生的经济根源。

  (二)渠道控制权博弈分析

  流通渠道是现代流通业实现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在商品价值增值及实现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共享流通渠道价值链及争夺渠道控制权是现代城市商圈持续发展的动力。

  流通渠道不同于营销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围绕价值所进行的商品流动过程,也是财富流以及商品智慧价值(如整合、服务、规划等)的创造与实现过程。流通渠道决定了流通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达水平,流通渠道价值是渠道为流通主体提供的服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运作过程,取决于渠道的质量(如商品流向、流通速度等)与渠道的控制权两个方面。

  现代城市商圈具有提升渠道价值的巨大能力和特质,这主要依赖于现代城市商圈的商业集聚效应。这种效应体现在现代城市商圈通过集约性对于交易成本的节约(集聚经济和信息透明)、城市商圈现代服务业功能的外部经济性、隐形学习能力的发展、品牌效应的建立、竞争互补的共同推动、文化向心力等,现代城市商圈的外部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区位因素等也使其成为提升渠道价值的源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我国重GDP、重工业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工业生产行业获得了极大发展。而由于市场及市场经济的滞后,我国逐渐出现了产品滞销的艰难局面,众多生产企业面临着寻找渠道及零售商的难题,出现了“渠道为王、中间商主导”的产业结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生产商)在与城市商圈的企业进行博弈时,往往处于被“讹诈”的境地,处于劣势谈判地位。

  在城市商圈与供应商的博弈中,双方为瓜分商品利润进行激烈的斗争。其中城市商圈的战略空间为(高价,低价),分别表示其商品采购价格的相对高低,以及租金、入场费、管理费等政策;供应商对上述报价进行选择,战略空间为(合作,不合作)。

  在这一博弈中,如果现代城市商圈执行“低价”战略,渠道供应商选择合作,则渠道价值主要为城市商圈获得,供应商薄利多销,而如果选择不合作,则现代城市商圈完全可以选择替代供应商,相反供应商则面临严酷境地,处于破产危机中。如果城市商圈执行高价战略,则让利于渠道供应商,双方共同分享渠道价值,若渠道供应商选择合作获利会较为丰厚,若选择不合作,城市商圈能易于找到替代供应商,但利润有所减少,供应商则可以在外部选择零售商,获取微薄利润。

  在这一博弈中,我们假设供应商商品价值为a,城市商圈能提升渠道价值,从而使得商品价值增加为ka,这一价值在城市商圈和供应商之间进行划分。此博弈标准式如表2所示:

  在上述博弈中,现代城市商圈通过低价和高价战略将其对渠道价值的增值在供应商和城市商圈之间进行分割,相对于低价战略,高价战略倾向于让利于供应商,因此v1a,供应商选择合作,否则选择不合作。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渠道主体能够共享现代城市商圈对渠道价值的提升,即现代城市商圈对渠道价值的增值比例大于其利益分割比例,k-1>vk,那么(1-v)ka>a便能得到满足,供应商就会更倾向于合作。而在实际情况下,这种利益分割是很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低价,合作)成为博弈的严格优势战略组合。

  这一均衡结果表明,现代城市商圈采用低价策略,即以较低的采购价格采购,并要求一定比例的入场费、管理费及较高的租金等,而渠道供应商基于自己利益考虑选择合作。此时,现代城市商圈掌握了对于供应商的渠道控制权,主导利润分割,获得大部分利润,但对渠道供应商的利润提升也有帮助。此时,对于现代城市商圈的运作而言,其关注点在于商圈的商品提供,在于从何种渠道获得最优质低价的商品,从而极大化利润获得和渠道价值。

  总之,现代城市商圈在与供应商进行连续博弈的过程中,依托其独有的特征和能力,逐步成为渠道的建设者和控制者,掌握着价值分割的主导权,并建立起了供应链渠道上的协作关系机制和利益分割机制,为整个渠道注入了新的价值和活力。通过占据渠道控制权,现代城市商圈还瓜分了渠道的大量利润,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并不断发展壮大。

  四、结论

  现代城市商圈形成与发展的博弈分析是从城市商圈经营主体之间决策的相互影响及结果的角度,对现代城市商圈产生、发展与壮大的根源进行的分析。我们可从中得到如下结论及现代城市商圈建设的建议:

  第一,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动下,商业具有自动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倾向。因此对于现代城市商圈发展,要关注市场的力量,同时在进行现代城市商圈规划时,也要注意这种规律,将其设立在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地点,为商业企业自身的集聚和壮大提供条件。

  第二,现代城市商圈的发展过程表现在运作流通渠道,整合并提升渠道价值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博弈,渠道主体逐渐达到价值分割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城市商圈逐步掌握了渠道控制权,分割到较多利润。在市场运行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引导和监督的职能,完善渠道的价值形成和实现功能,从而促进城市商圈和市场繁荣。

  第三,从博弈论分析出发,我们对现代城市商圈商业及服务业集聚的根源有了深刻的认识,认清了现代城市商圈产生与发展的动因,而非仅仅是影响因素。

  注释:
  ① Christaller, W. 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M],1933. Translated by Baskin C.W. Englewood Cliffs NJ. London: prentice Hall,1996.
  ② 刘中南、罗建勤(2008)指出,商圈是一定区域内商业网店密度和专业化经营程度很高的商业经营场所;王先庆(2009)认为商圈就是商业集聚的中心,实际上指的都是城市商圈;唐红涛、柳思维等(2008)界定并使用城市商圈的概念研究商业集聚的现象。
  ③刘奕.服务业集聚形成的理论评述[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5):48-53.作者指出商业服务集群是现代服务业集群的一种类别,详细论述了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对认识现代城市商圈有一定的意义。
  ④可以假设位于城市社区内部任意位置,分析过程类似。
  ⑤此时瓜分消费者的效果最好,且能更方便地表示距离城市中心(圆心)的距离。
  ⑥要求S1+S1+S2>S3,即A单独移动获得的纯收益加上两商店共同移动时A获得的收益大于共同移动时B获得的收益。在理性假设下,S1 与S3应大致相等,这一条件容易得到满足。
  ⑦文中所述Bertrand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两商店具有相同的状况:产品无差异,成本相等,完全信息等,这些在现实商圈中不完全是如此,因此城市商圈中相关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之外还有共同的发展与繁荣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褚有福.商圈建设与市场规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0):22-24.
  [2] 王娟,柳思维.城市商圈布局的三维动态模型构建与述评[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6):10-15.
  [3] 唐红涛.商业空间集聚形成与演化发展研究[J].经济经纬,2011(2):50-54.
  [4] 段东霞.大中型城市商圈重心移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以广州市天河路商圈为例[J].商业经济,2010(25):20-22.
  [5] 王先庆,王晓春.商贸流通业高速成长背景下都市型商圈繁荣的业态组合及改进策略——以广州天河路商圈为例[J].中国市场,2010(3-4):54-57.
  [6] 朱涛.零售企业选址的博弈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7):18-21.
  [7] 刘中南,罗建勤.城市商圈企业集聚的生成和运行[J].商业经济评论,2008(5):52-53.
  [8] 王先庆.现代城市商业集聚与商圈的发育成长——以广州大道北商圈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09(6):57-60.
  [9] 王学军,刘伟芳.国外商业街发展的特征——趋势及启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3):21-25.
  [10] 宋胜洲.分工协作网络的耦合:现代服务业与大都市圈的互动发展[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6):4-9.
  [11] 钟韵.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济特性及其启示[J].热带地理,2012(9):515-520.
  [1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王先庆 李…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价值回归 新实体零售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