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潘叙迭专栏正文
广东流通业变革惊涛再起
来源:粤港信息日报      2001-6-26 16:36:52 发布时间:2005-9-22 点击数:


     
    作为中国连锁商业开山鼻祖的广东省,其连锁商业却走了一条"醒得早、起得晚、走得慢"的路子。广东流通业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发达省、市,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难以承担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的产品流通的重任。确立流通经济新观念,加快优化商业资源,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业,以促进广东流通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已迫在眉睫。近期这一问题已受到广东高层的高度重视。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在传媒关于粤沪商业首脑峰会的报道上批示,指出上海的流通革命已经走在了前面,广东要尽快"实现从小商人到大商人的转变,从传统商业到现代商业的转变,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广东流通业变革迎来新契机。
  
    流通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广东省流通业的发展已远远滞后于制造业,落后于发达省、市,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现行政策来看,广东省现代流通业的发展面临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流通业地位的漠视。在"十五"计划中,广东省至今仍没有把流通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对待。而在上海"十五"计划中,商贸流通已被明确定位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居信息、金融之后的第三位。 到2005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17%,届时将成为上海经济的首要支柱产业。
     
    当前,广东省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自去年底物流概念陡然升温后,不少地区、部门领导张口闭口都讲物流重要,都要把物流业列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殊不知,无论从传统产业划分还是实际运行中,物流业都只是流通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终端的支持,物流流向何方?流通业不能作为支柱产业,物流业何以成为支柱产业?如果将现代物流业等同于流通业,那将可能产生误导,抓不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牛鼻子"。
     
    二是政策的歧视。国有大中型流通企业改革,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难以深入推进,政策的不平等对待(与工业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关系 在以连锁经营为特征的现代流通业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连锁商业开山鼻祖的省份,至今没能诞生一家全国性著名品牌连锁企业,缺乏政策的有力引导不能不说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而这种现象,似乎在短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变。
     
    三是战略眼光的短视。由于对流通业的发展趋势缺乏认识和把握,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思路不清、战略不明,使政府对流通业的定位、发展规划、政策导向等偏离了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方向。如与城乡居民生活关系最密切、流通量最大、流通最快速的"菜篮子"、"米袋子"和日用商品供应问题,不少地区至今仍然在规定要发展多少个农贸市场 某市最近公布的《商业网点十年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仍在规划发展十大类批发市场群 有的干脆把发展现代物流等同于建设批发市场和大商场。
     
    殊不知,农贸市场迟早要被超级市场所替代,批发市场迟早要被大型专业店、仓储式商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替代,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在于物流企业功能的集成化、物流的集约化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
     
    如果这种思路继续主导流通业的发展,广东省1.2万亿元的产品靠谁去卖?经济竞争力如何提升?最终可能避免不了要"好心办坏事"。
  
    流通业支柱地位不容置疑
     
    (一)对流通业产业地位的认识。
     
    根据国际惯例,当一个产业占经济总量达到10%时,就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世界发达国家流通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都是第三产业中最大、最主要的产业。其中国土辽阔(850万平方公里国土)、人口稀少(1900万人口)的澳大利亚,流通业还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广东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占GDP基本都在10%左右,1998年最高达到10.44%,近两年呈下降趋势,2000年最低,占GDP的9.95%,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8%,居第三产业各行业之首。广东省流通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已经不容置疑。
     
    (二)流通业对就业的贡献。
     
    根据测算,中国流通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平均只需要配备2万元资金(固定资产加流动资金),而工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平均需要配备7万元资金。由于流通业具有进入门槛低的特点,因此,宏观经济越不景气,流通业就业人数就越多。这是发达国家流通业发展的经验。
     按1999年广东省从业人员总数计算,如果广东省流通业(由于统计关系,这里仅指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从业人员能占总从业人员的20%,则可增加342.35万个就业岗位。这对解决第一、第二产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广东省以城市化推动现代化的战略的实现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流通业对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
     
    国内外权威专家认为:21世纪人们除了已经注意到各种机遇和挑战外,还把目光集中在"经济节奏"的较量上。节奏的快慢将更加体现经济活力、经济实力和运行效率。资本周转和流通速度是表达市场化、动态化现代经济节奏的最主要指标,而经济节奏又是显示经济运行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据我们计算,1999年,广东省流通企业流动资本周转次数为2.4次。而日本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15-18次。一些跨国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隆和家乐福等的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都达到20-30次1995年,广东省新增加商品库存321.8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6%。1998年新增加库存400.7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1999年新增加库存277.8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而正常发达国家不会超过1%。也就是说,多年来广东省经济一直在背负着沉重的滞销积压、艰难而缓慢地运行。
     
    经济节奏(资本周转)不快,产品滞销积压,制造业结构不合理难辞其咎。但在产量猛增的情况下,没有与之匹配的高效率、快节奏的流通组织和畅销体系,引导制造企业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制造业也就难以加快资本周转的能力。
     
    因此,我们认为,流通业的作用不仅仅是在GDP中的比重有多大,为经济增长指数贡献了多少个百分点,提供了多少税收,增加多少个就业机会,更在于从整体上促进经济循环,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节奏。如果流通领域长期滞后,必然加剧流通不畅、周转缓慢的局面,导致第一、第二产业产品销售困难,资金拖欠、银行呆坏帐和企业间的信用危机,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经济效率和效益。
     
    (四)流通业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现代流通企业(或流通企业联合体)的规模化、多店铺经营,使企业具有自我保护商誉、信誉的内在要求,因而也具有自律性强、规范化运作的特点。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管理规范,凝聚力、幅射力、影响力强的流通企业,使之成为市场的主导和依靠力量,将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也有利于政府管理市场、调控市场。广东省市场新秩序的建立也将有一个稳定的、可以依赖的企业基础。
   
    广东流通业面临的挑战
     
    (一)确立流通经济新观念。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将以制造业价值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形态转向以分销业价值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形态。广东省是制造业大省,要更好地实现产品的价值,提高其附加值,必须摒弃传统的制造业经济观念,确立流通经济的新观念,从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与支撑和经济长远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流通,重视流通,定位流通,发展流通,以更好地开拓市场。这也是降低广东省因外贸依存度过高而带来的风险,实现"国外损失(出口下降)国内补",确保经济稳步、快速增长的迫切需要。
     
    (二)正确处理好政府退出市场与加快发展流通业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流通业大发展的年代。在此过程中,广东省与上海市政府对流通业发展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做法。广东省基本是采取不干预态度,任由市场调节,企业、行业自发、自主、自由发展。而上海则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甚至是适度行政干预的做法。目前,两地流通业的发展也出现了较大的差别。1999年,上海市以零售业为主导的360多家商业企业中,净资产超过10亿元,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大集团有15家,联华、一百、华联等商业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均排在全国的前十名。联华、华联、农工商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全国"三甲"位置。2000年,这三家企业的销售总额达到221.4亿元。
     
    即使在西方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政府在管理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现阶段,重要的是政府转变职能,而非片面强调政府退出市场,削弱甚至取消政府职能。对流通业,政府该管的还是要管,该扶持的还要扶持,并且力度要加大。这种扶持,不在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而体现在有关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对行业的监管、协调,对国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对新兴业态的引进,对现代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等。而流通基础设施如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要商品储备库等的建设,更需要政策的引导,以至政府的适当投入。
     
    (三)加速发展现代流通业的对策。
     
    面向21世纪的广东流通业,要肩负起加速广货流通、加快经济运行节奏、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要直面国内、国际强手对省内市场的争夺,要积极参与全国、全球市场的竞争,必须重视人才培养,加快优化商业资源,加快建立连锁零售网络、物流配送网络和现代信息网络。我们认为,广东省流通业的发展战略可概括为以下24个字:"优化资源、零售主导、连锁经营、物流保障、信息领先、人才培养"。
     
    1、大力优化资源。造成广东省流通企业"满天星星,独缺明月"局面的原因很多,但在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政府过早地将流通业资源交由市场配置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由于市场缺乏强而有力的竞争者、主导者,大、中、小型企业基本都能在市场中找到生存的空间,因而缺乏"靠大"、"联大"、"做大"、"做强"的压力和动力。
     
    随着我国"入世"和上海、北京、江苏、山东等外省市大型企业的强势进入,这种局面将很快被打破,可能危及不少企业的生存。加快资源优化配置,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大、中、小型企业既专业分工又紧密合作的市场主体结构,将是广东流通业不辱使命、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
     
    因此,广东省要大力鼓励甚至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加快国有商业资源向少数重点行业及优势明显、成长性强、起示范和形象作用的大型零售、代理配送、专业物流企业集中积极争取成为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试点地区,积极引进跨地区、跨国的多种商业资本,从体制、机制、技术等全方位加快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造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加快联合、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大型流通企业或企业集团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家放宽企业上市、发行债券条件的有利时机,帮助更多的流通企业上市,彻底改变广东流通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靠自身积累发展的被动局面。
     
    2、大力发展连锁经营。连锁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企业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是流通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极具代表性的形式,是流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共享规模经济的主要途径。李岚清副总理多次强调,连锁经营是我国流通领域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改革,是流通领域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中国第一家连锁店在广东省诞生,但广东连锁商业却走了一条"醒得早、起得晚、走得慢"的路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广东至今尚未出现一家全国性连锁企业。广东流通业的发展必须确立以零售为主导、连锁化发展的新思路,积极扶持、培育一批优势突出、品牌知名度高的连锁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品牌优势、规模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等,加快特许连锁的发展,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以提高广东省流通企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广东省企业走向省外、走出国门,编织广货流通网络。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是流通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统仓储、贸易批发、运输等企业经营方式变革、功能转换的主要方向之一,是信息时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企业组织变革、业务流程再造、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产品从原材料到工厂生产再到消费者手中的整条供应链中,物流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传统物流业中,由于部门分立、行业分割,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相互独立,自货自运大量存在,技术落后,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已越来越不适应竞争的需要。树立供应链理念,加快完善零售终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广东流通产业发展的两大任务。
     
    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广东要抢抓机遇,高度重视规划导向、政策导向作用。特别对物流基础设施(三大网络)建设,要采取企业投资、政策扶持、开放带动的措施,以免重蹈广东省连锁商业发展的覆辙。
     
    4、加快流通信息化。目前,广东省大型流通企业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物流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的信息化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上看,流通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特别是由于电子数据缺乏统一标准,企业与企业之间电子数据无法进行交换,各自处于"信息孤岛"状态。
     
    流通业与信息技术日益融合,使流通业由技术粗放的行业变为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果在电子商务时代,我们能确立信息领先的思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加速推动流通现代化与国际化。
  
    广东流通业现状
  
    2000年,广东省工业总产值达12135.97亿元,占全国的14%左右。其中轻工业品产值6775.58亿元,占总产值的55.6%,约占全国的两成。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底广东省总人口达到8642万人,成为第三大人口大省。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61元,比全国高34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54元,比全国高1401元。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38.6%,达到富裕水平。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71.95亿元。可见,广东省是一个流通业大省。但广东省不是一个流通发达的省份:
     
    1、据广东省经贸委最近的调查显示,广东省流通企业特别是国有流通企业经营状况还没有根本性好转,面临着体制、机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技术等全方位创新的重大任务。
     
    2、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近公布的全国连锁企业100强中,广东省虽然占有11席,但在前20名中,广东省却只有深圳"万佳"以16.22亿元位居第13位。
     
    近几年,上海、北京、山东、江苏等省市流通企业跨地区经营步伐很快。到2000年底止,上海商业已在市外开设商业网点1182个,销售总额51.5亿元。其中仅"联华"超市的市外网点就达到374家。而广东省企业基本还局限于本地区、本省发展。广东省商品流通业全国性商业品牌企业少,规模小,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难以适应"入世"后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3、近几年广东省大型生产企业,如TCL、康佳、容声、华凌等纷纷调整营销策略,直接控制零售终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讲,这是不经济、不合理的。但是,据我们调查,TCL通过建立自己的专卖店(专柜),资金周转率比行业内没有建立自己零售终端的提高了好几倍。说明广东省流通业发展已经滞后,难以承担制造业产品流通的重任。
     
    4、2000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业(含餐饮业,下同)实现增加值945.71亿元,占GDP的9.95%。这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一般占15-17%),也落后于浙江、山东、上海、北京等省市。
     
    5、美国、日本、德国商品流通业就业人员占劳动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是20%、21%和15.8%。而1999年,广东省商品流通业从业人员只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10.9%。流通业发展的滞后,使它对社会就业的"吸水池"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6、由于先进的流通方式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传统的流通方式在广东省的许多地区还占据主导地位,使广东省商品市场虽然表面繁荣,交易活跃,但交易行为不规范,产销之间环节多、渠道乱,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流通秩序仍较为混乱。
   


 

作者:孙洪 沙…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