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李江帆专栏正文
李江帆:推进广东服务业现代化
来源:http://www.sina.com.cn 南方日报 2005年05月11日08:49 发布时间:2005-9-21 点击数:


 
    话题缘起上月末,省政府召开了加快全省服务业发展动员会,发出了推进我省服务业现代化的动员令。而在此前,《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已作为今年广东省政府的1号文件颁布,为我省第三产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府1号文件精神,本期话题我们特邀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江帆教授就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何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如何协调我省工业化、城市化与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关系等问题发表看法。敬请读者垂注。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自从1984年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1年颁布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以来,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决策。为什么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这可从产业经济学的高度来认识。
  
    服务需求规律:随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对服务产品的需求相对上升。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顺应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满足生活需要以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生产需要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过程。众所周知,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为的是通过生产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赢:生产者获得价值和利润;消费者获得产品,需求被满足。要顺利地进行服务生产,必须关注并顺应服务需求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对消费结构的分析表明,服务需求变化有其规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相对下降,对服务产品的需求相对上升。需求结构的这种变化,引起供给结构的变化,使第一、二、三次产业依次兴旺发达。现在人们明白了服务业需求日趋增长的趋势,企业寻找商机,政府培育经济增长点,都不约而同地瞄向社会需求坚挺的服务业。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决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史表明:国民经济“软化”趋势和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动力
  
    经济发展史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提高;世界呈现国民经济“软化”趋势和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世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横向看,经济越发达、居民越富裕的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高。从纵向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类型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都在增大。据统计,从1960年到2001年,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低收入国家由25%增到50%,中等收入国家由46%增到52%,高收入国家由54%增到71%。
  
    三次产业演变趋势:随人均GDP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呈饱和状态,第三产业比重逐趋增大
  
    定性和定量分析证明:三次产业比重与人均GDP相关。随着人均GDP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增大到达到饱和状态后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趋增大,其就业比重增幅显著高于产值比重,至今尚无回落趋势。
  
    三次产业为什么会呈现上述演变趋势呢?
  
    从第一产业看,农业比重下降主要是由食物需求收入弹性小和土地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食物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使农业无法分享国民收入增长的利益而实现同步增长;土地收益递减使同一地块上的农业投资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因收益下降必趋减少。这就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决定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跌。
  
    从第二产业看,工业比重先升后跌趋势主要是由工业品的需求特征决定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居民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满足程度低,对工业消费品的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迅速增长。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高,不再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迅速增长,而呈现饱和、下降趋势,造成工业消费品的产值比重先升后降。就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而言,生产量的增大和新的生产领域的开拓使社会对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增长。与科技发展和生产升级换代相伴的生产资料“软化”,使生产资料科技含量增大,实物含量减少、物耗水平下降,生产发展更多地靠科技投入而非实物投入,于是社会对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对减少。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供求演变的合力,决定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先升后降的趋势。
  
    从第三产业看,第三产业比重增长是在服务需求上升律与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服务需求上升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必要性;第三产业的相对利益大,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动力;第一、二产业的生产高效率,为服务供给上升提供了可能性。这三个经济条件同时具备,就使服务供给上升律的存在具有了充分必要条件。服务供给上升律的作用,使第三产业的规模随服务需求上升而现实地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当然趋于上升。
  
    可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顺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趋势的要求,为服务的消费者、生产者以及政府部门营造三赢局面的重要举措。
  
    全面小康阶段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目前,不少人对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仍然认识不足,一些人受国民经济主要靠工农业推动的旧思路束缚,认为工农业发展了,第三产业自然就会上去,无须花大力气抓第三产业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还把“工业立市”列为经济发展战略的唯一内容;一些地方政府把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成大上工业项目,片面强调工业而忽视第三产业;一些学者对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产业高级化趋势心存疑虑,对近年我国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现象忧心忡忡,斥之为“产业空心化”和“离制造业”等等。为此,很有必要从服务型生产资料功能、服务消费品功能、对GDP增长贡献份额、对就业增长贡献份额、产业发展趋势和资源制约程度等六方面,对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作一分析。
  
    提高国民经济效率的战略策源地
  
    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型生产资料,在现代生产系统中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生产要素,从而使第三产业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效率的策源地。我国三次产业生产的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用作生产资料的部分,占自身的比重分别为53.1%、61.0%和51.2%。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有效消费这些服务型生产资料实现的。
  
    提高现代社会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部门
  
    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消费品具有满足居民日趋丰富的生活需要的功能,使第三产业成为提高现代社会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部门。第三产业中有34个行业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产关。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有效消费这些服务消费品实现的。
  
    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大,我国第三产业已超越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二推动力,并将在或已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超越第二产业,成为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1978年-2003年,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达52.4%,第三产业为33.5%,占第二位,第一产业最低,仅为14.1%。
  
    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国民经济的增长,在贫困阶段,主要靠农业推动;在温饱阶段,主要靠农业和工业推动;在总体小康阶段,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推动;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要辩证认识总体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中国民经济主要推动力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发展思路。就全国来说,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应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第三产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国民经济动力结构将有新变化,第三产业已经或将要成为GDP增长第一推动力。
  
    就业增长最快、吸纳新劳动力最多的部门
  
    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随着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水平增长日趋增大,使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资料显示:当上升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到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交叉时,第三产业就开始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从1991年起,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开始较稳定地持续超过第一、二产业。应正确认识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这种变化,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来抓。

  发展前景: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随着人均GDP增大日趋提高,使第三产业终将超过工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吸纳劳动力和提供社会财富最多的第一大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从消费结构看,是实物消费比重下降、服务消费比重上升的过程;从产业结构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势必刺激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又从提高国民经济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两方面,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提供条件。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愈来愈重要。

  受自然资源制约程度最低的产业

  在自然资源日渐枯竭而人力资源不断开发的环境下,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弱而对人力资源依赖程度较强的第三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服务产品充当三大产业再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和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费对象的消费功能,使第三产业脱离了在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次要地位,取得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推进第三产业结构升级

  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仅了解三次产业演变的趋势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趋势,以选择发展第三产业的突破口。

  从我国第三产业内部构成看,呈现两个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

  第三产业演变趋势一:流通部门比重下降,生活生产服务部门比重上升

  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高,流通部门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降低,生活生产服务部门比重提高。从1991年至2002年,中国第三产业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8.4%下降到41.3%,呈持续下降趋势;第二层次(为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部门)比重则由32.2%上升到38.4%,呈持续升高趋势;第三层次(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比重由9.3%略升至11.5%;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比重则由10.1%略降到8.7%。

  对此趋势作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第三产业第一层次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负相关,即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第一层次占第三产业比重就越低。而第二层次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正相关。

  为什么流通部门的比重降低,生活生产服务部门的比重提高呢?

  一是由于在产业发展序列上,先行产业的“一花独秀”使它在发展初期肯定占有较高比重,随着后发产业的兴起,“百花齐放”使先行产业比重趋于下降。商贸业正是第三产业中最早独立化的先行产业。因此,第三产业中第一层次的高比重,反映的并不一定是流通业的兴旺发达,而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低层次。

  二是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实物产品是居民消费的主要对象,也是社会生产所需的主要生产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居民消费服务产品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生产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消费中消费服务型生产资料的比重越来越高,促使生产生活服务业迅速发展,比重上升。因此,第三产业中第二层次的高比重,显示了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提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较高的层次。

  三是由于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化阶段,开始出现国民经济“软化”现象,在社会产品中,服务产品比重增大,非实物性的服务产品不可能或不需要被运输和经商业销售,因此需要运输和在商店交易的产品相对减少,导致商业、运输业比重不可能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而呈现增长—饱和—下降的趋势,这就使商贸运输业的比重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增长—饱和—下降的演变趋势。

  第三产业演变趋势二:现代服务业上升,传统服务业下降

  由于上述三个因素与国民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因此有理由认为: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流通部门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降低,生活生产服务部门比重提高,体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方向。

  根据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走势,必须用动态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推进流通部门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后期,适当控制、收缩流通部门的比重。同时,必须认识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比重增大,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要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第二层次服务部门的迅速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社会中以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的、实施现代管理方式的服务业。在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多地表现为技术含量较高、管理模式先进、运行机制灵活、产品富于创新的服务行业或部门,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具体包括:从实物产品生产领域分化出来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如产品研发、物流配送服务等;从服务产品生产领域分化出来的新兴产业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中介咨询、服务营销等;从人类的生活环节中独立化的新兴生活服务业,如现代文化娱乐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是动态概念,试图对现代服务业作一成不变的界定是不可能也是不科学的。

  统计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其最突出表现是社会服务业、邮电通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比重的提高。

  服务业现代化举足轻重

  广东首提实现第三产业现代化

  广东省政府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国民经济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和工业现代化,而且包括服务业的现代化。要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据笔者接触的资料所及,这是在全国率先以省政府文件形式明确提出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服务业现代化,亦称第三产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按照三次产业的划分,国民经济部门由第一产业(广义农业)、第二产业(广义工业)和第三产业(广义服务业)组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理所当然包括第一产业现代化、第二产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或曰服务业现代化。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产业后来居上,成为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现代化因之对国民经济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是,过去我国囿于传统唯物质产业观狭隘观念的局限,在经济发展战略上长期忽视第三产业,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没有把实现第三产业的现代化作为国民经济现代化战略的内容明确提上议事日程。服务业现代化浮出水面明显滞后,原因主要是对第三产业日趋增长的发展趋势及其涵义缺乏认识,对第三产业的性质以及对国民经济现代化与就业的关系存在误解。

  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当家长子”观念已过时

  由于对第三产业日趋增长的发展趋势及其涵义缺乏认识,观念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当家长子”的旧轨迹上。在不少地区,原来熟悉农业的领导干部“洗脚上田”奋斗20多年后也熟悉了工业,搞现代化建设谈工农业现代化如数家珍,但对服务业现代化,不仅缺乏思路,甚至连概念也没有。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缺乏认识,使得服务业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姗姗来迟。

  服务业并非不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只消耗社会财富的“虚业”

  时至今日,不少人对第三产业的性质仍有误解,对现代产业不仅包括有形产业工农业、而且包括无形产业服务业,现代社会产品不仅包括工农业生产的实物产品、而且包括第三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现代社会财富不仅包括工农业创造的实物财富、而且包括第三产业创造的非实物财富,仍缺乏起码的认识,他们把工农业看成是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实业”,把服务业看成是不创造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只是消耗社会财富的“虚业”。因此,现代化建设只盯着工农业的现代化,忽视了服务业的现代化。

  第三产业现代化与扩大就业并行不悖

  由于对国民经济现代化与就业关系的误解,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有关政府部门担心第三产业现代化的口号会产生副作用,削弱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功能。实际上,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第三产业本来就是一个成分复杂的“混成产业”,既包括商业、餐饮、旅馆业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以及交通、通信、金融等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因此,第三产业本来就不能笼统地被视为“投资小、见效快、容纳劳动力多”的行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也不能狭隘地被界定为解决就业问题。另外,国民经济现代化意味着科技在国民经济部门更广泛的应用,资本、技术对劳动更大范围的替代,这肯定使原有产业形成相对富余的劳动力,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服务业,概莫能外。既然如此,人口和劳动力数量世界第一、就业问题严峻的中国,是否要放弃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国民经济现代化可以与扩大就业并行不悖,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而不是靠遏制三大产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重点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广东省政府一号文件对广东省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概括很有新意:“通过服务业体制创新和供给创新,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坚持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并举,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实现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推进服务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笔者认为,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加快发展我省第三产业必须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二三产业密不可分,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互相促进

  首先,要正确认识发展二、三产业的辩证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密不可分,存在着互为生产要素、互为服务对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一方发展的滞后,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另一方的发展。然而,我省一些地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关系,只是强调“工业立市”,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发展工业。这种仅强调发展工业,忽视第三产业尤其是与工业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要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现代服务设施的工业部门,充分利用我省工业资源丰富、加工能力强的优势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又要利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工业中间产品创造新的市场,推动工业产业结构升级。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协调发展二、三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规律推进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发展

  其次,要正确认识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优化趋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不意味着不顾需要与可能全面推进,而要沿着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趋势来进行。广东第三产业的流通、生产生活服务、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公共服务部门四个层次中,流通部门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其他三个层次特别是生产生活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根据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这种变化走势,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用动态的观点推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一方面,要根据国民经济总量中实物产品量的演变规律及其对交易运输量的相应需求,适可而止地发展流通业,尤其是要注意防止各地“一窝蜂”发展物流业。目前不少地区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时,都毫无例外地把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龙头。其实,物流的发展需要交通、信息网络和管理等基础条件的支撑,而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农村地区对物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条件有很大差异,根本不能“一刀切”。另一方面,必须认识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比重增大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标志,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第二层次服务部门的迅速发展。

  重点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提升我省产业综合竞争优势

  再次,要重点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为核心产业群,以200多个经济规模从几十亿元到几百亿元的专业镇为地域载体的产业密集区。制造业生产的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将会对信息服务、科研服务、综合技术服务、通信服务、配送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如果这些为制造企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缓慢,将会阻碍第二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影响经济结构的升级,新型工业化也将受到制约。因此,重点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渗透,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是推进广东新型工业化、提升广东产业综合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作者:李江帆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