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陈海权正文
陈海权:我国流通研究方法论创新探讨
来源:商业时代 发布时间:2006-2-23 点击数:


 
  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通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主要表现在研究队伍壮大、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成果增多等方面。但是我国流通研究的深入有待于研究范式的多元化探究和创新。本文拟结合笔者研究日本流通企业多年的体会,指出了流通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基本原则以及流通研究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关键词:流通研究 研究方法论 研究范式 方法论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通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从经验走向理论,研究方法日趋丰富,研究逐步规范,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现代流通业的重要性、提高流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但是,目前我国流通领域发展相对落后的约束背景之下,理论滞后于实践要求的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关于我国流通产业政策以及流通企业的对策研究方面,低水平重复、分散有余,综合分析和系统化研究明显不足。另外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停留在主观性判断,对企业乃至政府来说都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近3年在《财贸经济》、《商业时代》、《商场现代化》、《商业研究》、《江苏商论》等流通领域的著名刊物上发表的流通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了我国流通领域研究在方法论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不注重方法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思辨倾向严重,大量的文章是解释或综述性的,实证研究比例很低;第二,研究方法落后,质的研究很少应用,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成果迟迟未被引进到流通研究中来。

  众所周知,在学术史上,学术范式的更新,往往给学术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因而,我国流通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亦首先有待于其研究范式的多元化探究和创新。本文拟结合作者在日本研究日本流通企业多年的体会,谈谈对我国流通研究方法创新的一些看法,并就教于学界同仁。
  
  流通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流通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所谓科学,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以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即科学研究是志向于普遍性和一般性的,不管从多么细微、些小的事物或现象入手,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原地不动,如果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永远也不会达到科学的殿堂。

  流通研究的目的就是发现这种内在联系,而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从实证研究到一般理论研究、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流通研究应该重视一般基础研究,因为这是与科学研究的本质相符的。不过,理论创新不仅仅是新的看法、观点、论断。理论创新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理论创新更应当具有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循着科学的方向,一步步去逼近客观事物的真相、客观存在的真理。

  所谓理论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就是说既要继承前人的理论成果,又要突破前人的理论成果;既要站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之上,又要有所作为、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造。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大部分流通研究者应该把注意力从盲目追求“指导实践”更多地转移到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上来。

  但是,重视一般基础研究并不等于说是实证研究无足轻重或可有可无,因为离开了实证研究,一般基础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同空中楼阁失去了立足的根据,同样不可能达到科学的境界。实际上,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绝不是二者择一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这里所说的重视一般理论研究,只是从科学追求的目标和我国的国情出发,认为研究者需要时刻保持将自己的研究从实证研究提升到一般理论的心态和志向,并没有无视或贬低实证研究的意思。事实上,外国大部分优秀的流通研究大家,虽都是以一般理论研究见长,但也具备细腻的实证研究功夫。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对实证研究绝对不能强调过头,因为扎实的实证研究并不一定必然地上升到一般理论研究;如果没有将实证研究具体提高为一般、普遍理论的心理驱动,甚至非常细致周到的实证研究也会到此为止。而且,缺乏理论基础和宏观视野的实证研究也很难成为出色的研究

  基于以上的认识,流通研究更有必要按照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和遵循从实证研究到一般理论研究、又从一般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一方面强调从实证研究到一般理论研究,使一般理论研究不脱离实证研究从而拥有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强调从一般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使实证研究也不脱离一般理论的指导,并使一般理论在指导具体研究中接受检验从而不断获得提高。这样的方法论原则对促进我国的流通研究的发展是可取的和有益的。
  
  流通研究应该注意的若干思路
  
  应该重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如前所述,流通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发现流通的原理和逻辑。但是坦率地讲,无论中国还是国外的流通研究,至今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探究和发现流通的原理和逻辑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与历史的联系。

  例如,零售业发展的循环理论(零售轮理论,真空地带论,生命周期理论,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理论,等)由于没有整理好业态变化和外部环境变化的相关关系,很难进行历史证明或者只能说明一部分的现象。

  当然,流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其既包含着诸多不同层面,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因此,以其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必须是有分工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过,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把流通作为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来把握;既重视对历史常态的研究,也要重视对历史转折点的研究。这不仅对提高我国流通研究的水平,客观地说明流通的整体面貌,就是对展望流通的未来也是至关重要的。

  应该重视跨学科或者综合性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流通研究受到了一些学者的重视。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细分化了的、分门别类的研究也开始暴露出其存在的问题,显得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现实的发展,开始在流通研究中呼唤跨学科的研究。另外,在分析工具方面,除了一般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外,还应该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生态理论、复杂性科学等分析工具。

  实际上,流通的诸领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从一个角度入手,得出的结论往往并不十分可靠,并不能充分把握和说明流通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跳出人为划定的学科框框,改变过去传统商业或者贸易经济的研究方法,对流通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的研究

  例如,研究我国流通业的地位或者作用的时候,不能停留在观点上的论述,应该深入研究流通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等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而要完成这样的课题,必须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另外,如果研究者视野太狭窄的话,就很难正视和解决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流通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的问题。

  总之,研究方法是由研究对象和时代的需要决定的。流通这一研究对象的整体性质,以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等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大背景下,都要求对流通领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但是,跨学科的研究,一方面要求每个学者都要有较广阔的视野,关心和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动态;另一方面要提倡和开展不同学科的协作研究,靠集体的力量解决综合性的课题。这样,我国的流通研究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回答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政策建言应该源于严谨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理论的需求来源于实践的需求,理论的创新来源于实践的创新。流通领域的理论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要解决问题、推动实践发展的。

  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曾经提到过,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其责任在于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笔者深以为然,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其存在的主要意义应该是认识世界,即使我们愿意并有可能改造世界,也应该建立在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之上。在研究流通领域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首要的任务也是认识世界而非改造世界。否则,在对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时,可能因为太想走捷径而走上弯路。

  例如,目前国内对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流通政策与制度创新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国外经验的介绍、国内流通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应该如何扶持等以事实性描述和主观性对策研究为主的阶段,而上升到理论层次的研究以及制度方面的比较研究尚欠充分和深入。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提高我国流通产业的竞争力,亟待加以改变。此外,目前约束我国流通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理论上对流通企业发展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出现对跨国流通企业国际化的机理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轻视。因此,从理论上廓清流通企业发展规律和跨国流通企业国际化的机理,就成为研究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

  另外,对流通研究来说,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的流通研究而言,何为实际?按我们的理解,其应包括:第一,中国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需要。第二,学术发展的需要。理论是没有国界的,流通研究作为一门具有世界普遍性的社会科学,自身需要发展。这就要求每一个研究者都来关心国际、国内流通研究的现状,解决所面临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学术发展中的课题,为繁荣我国乃至世界的流通研究服务。

  因此,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归根到底一句话,即立足于中国的现实,与时代脉搏、时代精神相合拍,从中国的现实、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世界的视角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国流通研究者应注重科学精神
  
  综观《财贸经济》和《商业时代》等流通领域的著名刊物,应该看到,我国的流通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正在逐渐与国际上的流通研究接轨,正在逐步达到可以与其他国家对话的地步,但是与国家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欧美日的研究水平还不能匹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方法论方面的问题。因此,是否可以说,方法论问题解决之日,也就是中国的流通研究阔步跨入世界研究的大国行列之时。

  不过,科学研究并不完全取决于研究中所采用的特定方法。事实上,对一种现象的探究可以采用数种方法,在每一种方法内又可以选择不同角度,没有一套规则或“科学方法”能够告诉研究者如何去开展各自的研究。由研究者开创的研究完全依赖于研究者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特定的方法,去发现和检验某个系统中的一贯样式。

  最后,更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流通研究者来说,除了方法论创新非常重要之外,科学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精神不同于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前者属于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或探求的精神境界。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偏见、系统、认真、严谨、规范,这些都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研究方法的严谨性是促进科学研究深入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
 

作者:陈海权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