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田秋生正文
田秋生:中国经济下滑:原因与应对
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京)2009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7-3-8 点击数:

    内容提要:2008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固定投资真实增长率大幅下降,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接连下调,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力度过大,公众信心下降和紧缩政策的累积能量集中释放。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不是中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只是对中国经济下滑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应该集中于扩大政府非产能投资,提高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企业发展,增强公众信心,并注重恢复或重建经济系统内部的基本平稳关系,把握好扩张性政策的力度。

    关 键 词:中国经济/下滑/宏观调控

    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持续快速回落,一季度同比增长10.6%,为2005年以来同期最低,涨幅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二季度同比增长10.1%,也是2005年以来同期最低,涨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三季度同比增长9.0%,从为2003年公布季度数字以来同期最低,涨幅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四季度同比增长6.8%,更是2003年公布季度数字以来同期最低,涨幅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见表1)。1978至2008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或潜在增长率为9.85%。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中国GDP增长率已经回落到潜在增长率以下,第四季度更低,低于潜在增长率3个多百分点。中国经济下滑,除了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有国内的原因,需要深入分析并研究相应对策。

 

  一、2008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

  2008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可以大致归结为五个方面。

  1.产能过剩导致固定投资真实增长率大幅下降

  从2003年后半年开始,中国出现投资增长过快的压力。从2005年开始,一些主要行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的情况,2005年底,中国已有钢铁、电解铝、汽车、铁合金、焦炭、电石及铜冶炼、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等1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或潜在的产能过剩。当时,钢铁行业产能4.7亿吨,过剩1.2亿吨;电解铝行业产能1030万吨,闲置260万吨;铁合金行业产能2213万吨,闲置40%;炼焦行业产能3亿吨,大约24%过剩;电石行业产能1600万吨,大约50%闲置。另据“2006年中国汽车行业年度报告”,2005年底汽车行业产能800万辆,而2005年汽车销售量不到600万辆,产能过剩200万辆。最近几年,虽然政府一直在控制投资和产能过快增长,但实际上投资和产能过快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根本控制,甚至进一步恶化。

  企业的产能投资决策,依赖于预期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而且,不看到预期的未来的市场需求大于未来的现实的市场需求,即不看到产能出现过剩,企业的产能投资就不会停止。当发现产能过剩并且预期短时间内市场需求不会明显扩大时,企业就不得不压缩或者放慢产能投资的规模和速度,从而投资增速放慢或者投资规模缩小。数字显示,大约从2007年底开始,特别是2008年一季度以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率普遍大幅下降。2008年一季度,2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3种产量出现同比下降;到二季度,产量出现同比下降的增加到了21种。第三季度延续第二季度的状况。这种情况向企业传递的是产能普遍过剩的一种信号。企业投资的减少就是产能调整的一种反应。2008年以来,固定投资虽然名义增长率(按现价计算的投资增长率)一直很高,但是真实增长率(名义投资增长率减去固定投资价格上涨率)一直偏低。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真实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7.3%、17.2%和18.5%,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5.7、7.3和4.3个百分点。

  2.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和出口退税率接连下调导致出口企业面临困境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2008年上半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2008年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6.8591元人民币(即1元人民币=0.1458美元),200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即1元人民币=0.1369美元),与2005年7月21日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即1元人民币=0.1208美元)的汇率水平相比,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7.4%。这一升幅不仅大大超过2005年后半年2.6%和2006年全年3.5%的升幅,也超过了2007年全年7.3%的升幅。人民币对美元的这一升值幅度,实际上意味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美元价格相应提高7.4%。而且,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是在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13.4%基础上的进一步大幅升值,其对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要远大于最初升值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人民币汇率的这一升幅,也就是美元对人民币5.4%的贬值,这会使出口产品用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企业的人民币利润减少5.4%。

  再一方面,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同时,部分出口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接连下调甚或取消,加之原材料、燃料、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剧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据调查,2008年上半年,由于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以及出口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许多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因此,外向型经济出现大幅下滑。

  3.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力度过大

  中国经济大约从2003年后半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2004至2007年,GDP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10%,高于潜在GDP增长率;同时,CPI涨幅从2007年6月开始超过4%之后节节攀升,通货膨胀危险增大。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过热,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上半年就开始实施名为稳健而实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为了防止发生通货膨胀,从2007后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又进一步加大了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例如,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在2003年9月21日至2008年6月25日的20次上调中,有10次发生在2007年;在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6%到17.5%的11.5个百分点的上调中,有5.5个百分点发生在2007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在2004年10月29日至2007年12月21日的9次上调中,有6次发生在2007年,而在2007年的6次上调中,又有4次发生在后半年;在1年期贷款利率由5.31%到7.47%的2.16个百分点的上调中,有1.35个百分点发生在2007年,而在2007年的1.35个百分点的上调中,又有0.9个百分点发生在后半年。此外,为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中国人民银行还从2007年第四季度起进行了贷款规模的规划管理。

  从2007年后半年开始,宏观货币政策从紧的边际力度之所以增大,与对中国新一轮物价上涨原因和货币流动性状况的估计有关。200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压力日益增大。人们一般认为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流通量过多,而且,很多人认为,2006-2007年中国存在流动性过剩。因此,为了控制物价上涨和流动性过剩,中央银行不得不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并非物价的任何上涨都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影响是通过总需求表现出来的。根据费雪交易方程式,总需求等于货币流通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即总需求同时决定于货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变量。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量的变动会导致总需求的同方向变动。但是,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量的变动并不一定导致总需求的变动。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的减少未必导致总需求减少;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放慢,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未必导致总需求的增加。总之,货币流通量与总需求之间并不总是具有一致的必然的联系。2007年以来中国的物价上涨,主要不是需求问题,而主要是供给冲击(开始主要是禽流感和猪蓝耳病造成的临时冲击,后来主要是原材料、燃料、能源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成本推动),与货币供应量没有多大关系。

  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增加了企业获得贷款的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困难),也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2008年1~2月中国工业企业利息支出为721.9亿元,1~5月为2012.7亿元,1~8月为3361.9亿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201.1亿元、575.2亿元和935.3亿元,分别增长34.1%、39.8%和38.1%。涨幅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6.6、13.8和12.1个百分点。利息成本的增加与其他因素一起,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和亏损增加。2008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3482.4亿元,1~5月为10944.0亿元,1~8月为18685.0亿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5%、20.9%和19.4%,涨幅同比分别下降27.3、21.2和17.6个百分点。2008年1~2月亏损企业亏损额为970.7亿元,1~5月为2003.7亿元,1~8月为3485.3亿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7.9%、123.3%和166.4%,涨幅同比分别上升110.3、147.7和190.5个百分点。

  4.公众信心下降导致紧缩政策的累积能量集中释放

  2003年以来的经济偏热,被认为与投资增长率过高有关。为了防止出现经济过热,近年来政府一直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但是,受公众景气预期和世界各国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影响,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一直不能充分显现,并且被偏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过快的物价上涨率所掩盖,因此政府不得不接连采取紧缩性政策,并且不断加大紧缩力度。结果导致紧缩政策的紧缩能量不断累积。然而,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2008年货币政策从紧的信号,2008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大幅上涨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以及2008年初美国经济形势恶化所显示出的世界经济下滑趋势,引发了公众预期的调整,使得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信心大幅下降。数字显示,2008年10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2.4,与1月份相比下降3.2个点;2008年10月中国制造业经理指数为44.6,与1月份相比下降8.4个点。公众预期的调整,使得近年来对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一直形成抵抗的力量突然消减,多年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所积累的紧缩能量开始集中释放。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真实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就是这种紧缩能量集中释放的一种表现。

  目前公众信心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错误预期所致。首先是对奥运后中国经济走势的错误预期。世界上举办过奥运会的一些国家,确实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奥运周期:奥运会之前,经济出现繁荣;奥运会之后,经济出现衰退。不少人据此预期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会出现衰退。其实,中国偌大的一个经济,与奥运会有关的投资和消费,无论独立来看多大,相对于中国投资和消费总量来讲都很小,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可能很大。奥运会前中国经济的繁荣,不是因为筹办奥运会而出现的;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即使出现衰退,也不是因为奥运会结束而衰退。其次是对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估计过重。在奥运会刚刚结束不久、人们对中国后奥运经济的讨论尚未结束的时候,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公众由于过分担心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冲击,信心进一步低落。实际上,今天的中国经济是一艘大船,抵挡和抗击风浪的能力很强;中国国内市场很大,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很大。

  5.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面对中国经济下滑,不少人将其归因于美国金融危机。实际上,此次中国经济下滑与美国金融危机关系不大。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数字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率2007年二季度达到近年来最高值12.7%之后持续下滑,起初的下滑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是经济运行趋好的表现,是我们所希望的。进入2008年之后,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一季度下降为10.6%,二季度下降为10.2%,三季度下降为8.9%。与之不同,2008年二季度以前,美国经济是上升的,一季度增长率还高达2.5%;二季度为2.1%,同比略有回落,但环比出现了2.8%的较高增长;明显下降是从三季度开始的,三季度的增长率为0.7%,环比为-0.5%。由此可以判断:第一,中国经济的下滑在时间上早于美国经济的下滑;第二,2007年三季度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对2008年上半年的美国经济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这表明,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下滑,与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下滑,主要归因于中国经济自身,即前几年中国经济的过度增长。2003年底开始出现的固定投资的持续过快增长,导致产能过剩并不断累积;2005至2007年的股市和楼市过热,导致资产市场出现泡沫。经济的下滑,正是对前几年增长过度的一种自我调整和校正。此次中国经济下滑与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时间上的大致相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巧合,二者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们应切忌犯“关联就是因果”的错误。实际上,即使不发生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中国经济下滑也可能发生。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属于雪上加霜,不是导致中国经济下滑的最初原因。而且,总的来看,这种影响不会很大。因为:第一,中国介入美国金融市场的程度还不算很深;第二,中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松管制;第三,中国潜在的内需很大,国内回旋余地很大;第四,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顺便指出,2008年中国经济的下滑似乎不是因为消费需求不足。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目前中国消费需求是旺盛的(见表2)。2008年前11个月份中,除了2月份以外,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均超过20%,每个月份均高出去年同期许多,而且均为2001年以来最高增幅;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真实增长率(名义增长率减去CPI上涨率),除了2月份以外,均在13%以上,不仅高于2月以外的2007年每一个月份,更高于2001至2006年期间的每一个年份,而且从6月份开始,已连续6个月超过15%,8、9、10、11四个月份竟然连续超过18%。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而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应该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但是,200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统计数字显示,前3个季度,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0%,涨幅比2007年同期低3.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涨幅比2007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在收入涨幅下降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增长,必然意味着消费倾向提高。这进一步证明了消费需求的旺盛态势。

  关于消费需求,不少人会引用最终消费率指标,即最终消费支出占按支出法计算的GDP的比重。中国的最终消费率的确很低,并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1981年最高(67.1%),2001年降为61.4%,2007年降为48.8%。2007年与1981年相比下降了18.3个百分点,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12.6个百分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消费率一般都在70%~80%。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大大低于其他国家。但是,最终消费率偏低或下降并不能解释目前中国经济的下滑。目前中国经济的下滑属于短期波动。短期波动只能用短期因素来解释,不能用长期一直存在的因素来解释。中国最终消费率不是现在才偏低或下降,而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偏低和下降。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事实表明,中国最终消费率偏低和下降,不仅可以与经济下滑或萧条相伴,也可以与经济上行或过热并存。这表明,中国经济的上升或下降与最终消费率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二、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取向

  依据2008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2009年应该实施如下宏观政策应对。

  1.扩大政府非产能投资

  如前所述,此次中国经济的下滑,根本原因之一是产能和供给过剩。产能过剩的调整,是通过私人产能投资的减少实现的。私人投资的减少,会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为了阻止私人投资下降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必须增加政府投资。但是,对付产能过剩性经济衰退的政府投资,必须既能增大投资需求,又不加剧产能和供给过剩。

  全部投资项目,按其是否增加产能,可以分为产能投资和非产能投资。产能投资是指直接形成生产能力的投资,企业的大部分投资都属于这类投资;非产能投资是指不直接形成生产能力的投资,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投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投资等。

  产能投资与非产能投资具有不同的效应。产能投资,不仅具有需求效应,也具有供给效应,即不仅增加需求,也增加生产能力和供给。从短期来看,产能投资的需求效应大于供给效应;从长期来看,产能投资的供给效应会大于需求效应。在产能过剩背景下,增加产能的投资,会进一步加剧产能的过剩,因此不是解决产能或供给过剩性经济下滑的可取办法。与之不同,非产能投资既能扩大需求,又不增加产能,从而不会加剧产能过剩,是对付产能过剩性经济下滑的可取选择。2008年11月国务院为扩大内需所推出的投资项目就都是这一类。

  2.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企业发展

  恢复或提高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率,以抵消人民币升值和出口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对企业利润的不利影响,促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如上所说,2008年后半年,已经先后两次(8月1日和12月1日)上调了部分出口产品(如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但是仍显得有些不够。原因在于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累计升值20.8%),加之原材料、燃料价格和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已经使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大为缩小甚或变负;另一方面,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市场出现萎缩,给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雪上加霜;而且,美国金融危机仍在加深和蔓延,世界经济衰退还将持续,中国出口企业所处的境况还将恶化。在这种背景下,恢复原来的出口退税率,虽然可以部分冲抵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但不足以缓解世界经济衰退给出口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缓解因人民币升值和世界经济衰退给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生产经营困难,必须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

  3.恢复或重建经济系统内部的基本平稳关系

  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取决于宏观经济体系中一些重要平衡关系的状况。宏观经济的失衡意味着宏观经济系统中平衡关系的失衡。恢复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必须恢复或重建宏观经济内部的平衡关系。宏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平衡关系,包括实体经济部门的平衡关系,如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关系;货币金融部门的平衡关系,如货币信贷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实体经济部门与货币金融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对外平衡关系,如国际收支;以及对内与对外的综合平衡关系。

  宏观经济调控,作为经济系统之外的一种力量,除了要对偏离正常轨迹的增长或运行进行校正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恢复或重建经济系统内在的平稳较快增长的机制。换言之,就是要冲抵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外部冲击,如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

  4.把握好扩张性政策的力度

  对付经济下滑,无疑应该采取扩张性政策。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一项好的政策,并不只是能够阻止经济下滑(或趋热),而必须是既能阻止经济下滑(或趋热)又不至于导致经济趋热(或下滑)。如果只是阻止经济下滑或者只是抑制经济过热,那就比较容易,但是,如果那样,就往往会在对付了经济下滑之后出现经济过热,或者在对付了经济过热之后出现经济萧条。因此,政府必须尽力做到的是既要能够阻止经济下滑,又不造成经济过热;既要能够抑制经济过热,又不造成经济下滑。中央政府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既包括增加政府支付,又包括减税,可谓双管齐下。不可否认,这对于扩大公共投资并拉动企业投资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力度似乎过大。从现在到2010年底,不到9个季度,仅中央政府的投资支出就达4万亿元。如果考虑到地方政府投资和乘数效应,投资总规模可能达到数十万亿元。这会不会造成过度需求,引发日后新一轮经济过热,值得思考。

  5.增强公众信心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有经济系统自身方面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与公众信心普遍下降有关。因此,克服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难,必须增强公众信心。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要正确判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充分相信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鼓足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克服经济的下滑,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保持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原文参考文献:
  [1]田秋生.中国固定投资真实增长率大幅下降的原因及走势[J].广东社会科学,2008(1):12-18.  
        [2]闻一言.正视中小出口企业的生存困境[N].证券时报,2008-07-23.

作者:田秋生|王元龙  编辑:wuhailin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打造新型特色智库的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