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专家 > 宋华正文
宋华:逆向物流绩效实现机制的研究综述
来源:《物流管理》  2008年11期 发布时间:2010-4-28 点击数:

    一、逆向物流发展及研究现状

    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逆向物流的发展(Dowlatshahi 2000[1]; Fleishmann et al. 1997[2];Tibben-Lembke and Rogers 2002[3])。从广义上看,逆向物流涵盖了所有与产品或物资再使用相关的经营活动。逆向物流活动包括为了保证新的用途或保证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而对废弃物产品或物质以及零部件等的回收、拆卸和处理过程。从科学的观点看,逆向物流带来了新的集货、分销管理,以及生产库存管理,而这种管理活动也与商业管理、环境管理和信息技术发生密切的关系(Meyer 1999[4])。这种逆向物流管理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表现,也是战略决策的主要内容(Schwartz 2000[5])。因此,如何加强和管理逆向物流成为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重要领域,它也是决定物流绩效的重要因素。

    从总体上看,对逆向物流和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角度和视野。从物流供应链管理角度研究逆向物流的学者主要有Guitinan and Nwokoye (1975[6]), Pohlen and Farris (1992[7]), Stock (1992[8]), Cairncross (1992[9]), Barry et al. (1993[10]), Kopicki et al. (1993[11]), Jahre (1995[12]), Murphy et al. (1994[13], 1995[14])等;从运输包装等角度研究逆向物流的主要有:Pohlen and Farris (1992), Stock (1992), Gray and Guthrie (1990[15]), Robertson (1990[16]), Livingstone and Sparks (1994[17])等;从采购供应角度研究的主要有:Bronstad and Evans-Correia (1992[18]), Herberling and Graham (1993[19]), Drumwright (1994[20])等。以前的大多数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逆向物流的操作层面的分析和研究,后来的学者则对逆向物流概念和绿色供应链体系的整体研究(Stock 1992; Drumwright 1994)。此外,企业逆向物流活动直接受到下述因素的影响:顾客(Stock 1992; Pohlen and Farris 1992; Barry et al. 1993; Kopichi et al. 1993; Livingstone and Sparks 1994)、供应商(Stock 1992; Pohlen and Farns 1992; Bronstad and Evans-Correia 1992)、竞争者(Stock 1992; Cairncross 1992)和政府机构(Stock 1992; Cairncross 1992; Pohlen and Farris 1992; Barry et al. 1993; Kopichi et al. 1993; Livingstone and Sparks 1994; Murphy et al. 1995)。因而,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对逆向物流绩效的影响机制将是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二、逆向物流管理活动的概述

    很多学者认为逆向物流活动是供应链物流活动的一个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仍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主要是正向物流活动更加主动、可预见,而逆向物流则较为被动、不可预见(Tibben-Lembke and Rogers 2002)。具体来讲,循环逆向物流活动包括产品或物质的收集、检查/分割、再使用、再生产、循环、再分销和废弃等。该产品可以在市场上一次或多次以廉价的形式进行交易,从而进入到初始使用和交易的环节(Kokkinaki, Dekker et al. 2000[21])。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所有权在不断更替,但是,人们利用的仍然是产品的初始功能或使用价值,或者依托于原有的功能进行使用领域的创新,即功能再创造,直到原有使用价值完全结束。在此,逆向物流管理的作用在于促进和推动产品使用的转换,以最大程度上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完全发挥产品或部分产品的价值,使所使用的资源真正得到利用。

    在产品或物质的再使用循环过程中,无论是挖掘的新功能还是继续使用原有的功能,其效益的发挥可能要经过多个贸易循环,所以在产品初始使用、交易、其他用途和再分销之间形成了一个闭环的逆向供应链(Kokkinaki, Dekker et al. 2000,见图1)。由此,逆向物流之所以成为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特殊领域,就在于其活动和管理相对于正向物流是有很大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性也决定了信息和物流管理活动的特殊性。首先,由于逆向物流的需求不是来自于顾客的主动需求,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因此,逆向物流相对于正向物流更难计划和预测(Guide et al. 2000[22]);第二,逆向物流是多点到单点的运输,且品种千差万别,难以单元化运作(Fleischmann et al. 1997);第三,当回收的物资从起点运达处理中心后,进一步的处理比较复杂,难以明确化,相伴随着的是最终目的地和运输路线难以确定,造成了物流管理的难度;第四,相对于正向物流,逆向物流活动中的运输、废弃、搜集、分类、再处理和包装的成本较高(Tibben-Lembke and Rogers, 2002)。第五,不同于正向物流,逆向物流流程的跟踪、控制和管理较难实施,因为现行的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较少考虑逆向物流运作的特点(Rogers and Tibben-Lembke 2001[23])。在对逆向物流管理活动的研究基础上,很多学者将重点转向了与这种特殊性所对应的逆向物流的绩效实现机制上。

 

    三、逆向物流的绩效实现机制

    (一)逆向物流绩效的表现形式
    逆向物流在产业界的广泛实践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源于公众环保意识增强、政府立法、市场竞争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巨大经济价值(王西兵,前燕云 2005[24])。因而从广义上划分,逆向物流的绩效即包括商业绩效,又包括环境绩效(王能民,汪应洛,杨彤 2007[25])。商业绩效影响包括三方面,一是财务绩效。运作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在取得环境改善绩效的同时并获得商业回报; 二是市场绩效。强化其市场价值,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扩大市场的边界从而提高市场份额;三是战略绩效。创造基于创新与运作的竞争优势,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提升创新的效率建立竞争优势。环境绩效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涉及环保的效率,资源的利用率和再利用率;另一方面是对供应链环境声誉的影响,也就是通过实施逆向物流策略给社会带来了外部效益,从而也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形象。

    由于逆向物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其绩效很难用单一的指标进行衡量,因此有必要多角度地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而对于逆向物流的绩效指标研究在有关逆向物流的文献中并不多见。Rogers等学者(2002)在其回收管理过程中简要地提到了指标的问题,强调了绩效衡量重要性,并且建议将回收率和回收的财务作用作为绩效指标。Daughterty和LernRichey(2005)提出将资源约束、IT 能力、经济绩效、服务质量四个方面作为逆向物流的评价指标。国内学者如潘悦和司马锡生(2005[26])提出用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包括客户服务水平、运输功能、成本水平构成的功能指标,管理水平、企业实力、盈利能力构成的经营指标,以及资源回收再利用率、供应链的环境声誉、环境影响度构成的环保指标。方青和邓旭东(2006[27])进行了更加细致地划分,指出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七个一级指标构成,即财务状况指标、顾客服务水平指标、业务流程指标、成本指标、信息共享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和环保指标,而七个一级指标又可细分为28个二级指标。在绩效评价方法上,目前学者提出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等多种。

    (二)逆向物流绩效的影响因素
    从逆向物流的内容上看,有的学者指出逆向物流是一个层阶,即从土地掩埋、能源恢复处理到再循环、再利用和资源削减,在这个层阶中,资源削减是逆向物流的终极目标,它通过环境效率的产品设计最小化产品原料的运用以及相应的浪费,从而大大减少了正向和逆向的物资流(Stock 1992; Kopicki et al. 1993)。此外,在管理这一层阶式的逆向物流过程中,还应该将之置于生命周期的框架内考虑,并且从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测度产生的所有相关成本和绩效(见图2)。

 

    从逆向物流的外部影响因素看,涵盖了通用环境下的投入性因素、产出性因素、规制因素和竞争因素四个方面(Achrol et al. 1983)。Carter和Ellram(1998[28])提出规制因素预期对逆向物流的影响要高于产出、投入和竞争因素对逆向物流的影响,此外,产出对逆向物流的影响要显著高于投入和竞争因素。而基于技术扩散的模型,他们又提出环境友好投入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将会影响生产企业资源运用的程度,这一论点表明物流经理需要与供应商和供应链其他成员紧密合作,以保持较高和一致质量的环境友好投入,否则逆向物流绩效很难实现。国内也有学者(常香云,刘红丽,马玲 2007[29])提出逆向物流的合作伙伴关系不仅是一种信息和利益共享关系, 而且也是一种标准和意识同步的协议关系。另外,Achrol 等人(1983)研究表明投入因素的不确定性越高,与供应商垂直协调的力度越大,而供需双方垂直协调的程度越高,逆向物流水准就越高。

    在逆向物流的内部影响因素方面,Gray and Guthrie(1990)研究表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承诺对于逆向物流计划的持续成功至为关键。该假设表明逆向物流计划必须得到广泛认同,利益相关者的承诺既是推动逆向物流的动力,也是可能成为阻力。此外,Drumwright(1994)认为政策创新,特别是来自中层管理人员的创新是逆向物流成功的关键。Carter和Ellram(1998)认为高层管理支持是保证逆向物流计划持续成功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国内很多学者(邹辉霞,棘海霞 2003[30])也认为管理层对逆向物流要有足够的重视。对逆向物流而言,来自企业内部的挑战首先是业务优先权和政策的重视程度。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制定出有利于逆向物流实施的政策和赋予物流部门足够的权力来实施逆向物流。另外,Drumwright(1994)研究表明逆向物流计划的成功与推动员工和管理人员积极参与逆向物流活动的激励机制正相关,该假设说明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或约束机制保证,逆向物流和绿色供应链实践的绩效就会降低,而这一要求,我们认为其关键还是企业供应链管理必须面向流程,而不是职能,逆向物流活动的实现也是如此。

    四、研究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通过对逆向物流绩效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得到了关于逆向物流绩效的研究框架(图3)。在这一框架体系中,明确了逆向物流绩效包括商业绩效和环境绩效两个主要部分,其中商业绩效主要从财务、市场、战略三个角度测度,环保绩效主要是环保效率和企业声誉的衡量。而影响因素则包含前文所述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Carter等人针对这些因素进一步指出,在外部因素中,直接影响逆向物流绩效的因素是规制和产出性因素,而投入性因素和垂直协调对绩效没有直接的驱动,这些因素只是约束条件,与此同时,不确定性同样不直接影响逆向物流绩效,但是它能促进垂直协调的实现。在内部因素中,真正决定逆向物流的因素是政策创新,其他因素也只是约束性要素。Carter等人同时提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方面要素的欠缺,将会导致低效率的逆向物流。对于这一分析框架还有待未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主要从下述两个方面。

 

    一方面,需要针对关键点进行理论充实,确定各个变量的概念、边界及内容。例如,对外部因素中的规制因素,要考虑到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对于政府一方可能会颁布一些强制性的法规或规章,特别是在一些特殊行业可能会对逆向物流的管理活动起到决定作用。外部因素中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客户因素,客户的价值在于他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逆向物流作为争取客户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说政府立法使企业被动地接受了逆向物流的话,那么客户的经济价值就促使企业更为积极主动地发展逆向物流。但是逆向物流中的客户需求上升到更高的层级,需求的个性化和高标准化影响着企业逆向物流的发展水平,所以对逆向物流如何维系客户关系争取更高的市场绩效也是研究的重点。对内部影响因素,政策创新的研究还处在初级层面,实践中管理层往往认为只要提高全员环保意识,就会相应带来逆向物流绩效的提升。由于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还是沿用相对传统的方式,一定程度会影响执行效果甚至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对于逆向物流相关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还需要创新的应用方法和研究思路。至于逆向物流绩效的衡量,在理论上还没有系统的测评体系,尤其对于环境绩效方面还有待发掘更合理的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辅助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明确变量间的作用机制与交互关系。而现阶段的挑战主要来自变量的范围界定和测度方式,特别是在逆向物流的绩效表现形式方面,例如对于隐性的环境绩效现在还没有统一定义和方法来评价。虽然财务绩效相对显性,但是也受到实践中测度方式差异和操作与记录偏差的影响,而且对市场绩效和战略绩效中指标的选择和取舍也值得探讨。由此也带来了关系确定的难度,对可能存在的因素与绩效的对应即某些因素可能只对某种绩效产生作用也是一个挑战。

    当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方法探索,定性分析还是定量测度,都要与企业的实际管理和运作相结合,由此才能进一步提高对逆向物流绩效实现机制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宋华   于…  编辑:罗美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王先庆:“九重九轻”——剖 徐印州:伦敦商业考察印象记
    热门资讯
    蒋青云简介 陈淑祥: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