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张志刚正文
做好转变流通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
来源:2013年4月23日 中国商报 发布时间:2013-4-23 点击数:

    核心提示: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这是党中央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编者按:我国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去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地要将加快流通产业改革发展作为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可见,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确实是篇大文章。

    但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并不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今天,本报刊发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同志的这篇文章。自本期起,本报将推出“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探讨流通业转型的方向与方法,立足点与着力点。希望引起各级政府、行业组织以及流通企业的思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这是党中央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就是“两坚持”、“三转变”。

    党的“十八大”对如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个提高,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即: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早在2010年初,鉴于国际金融危机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长期深刻的影响,中央就发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告诫,同时指出,这项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已成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作为服务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我国流通业的基础作用和先导作用正是通过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有效服务体现出来的。检验流通业服务效果的标准,就是看是否促进了生产发展、消费扩大、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显而易见,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流通业要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必须加快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必须服从国民经济转型的大局、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形势,认真审视并转变本行业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做法,明确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具体方向和工作内容。将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与流通行业的现状相结合,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一、流通业发展的立足点

    提高质量和效益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也是流通业发展的立足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进步和跨越式发展。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2012年实现21万亿元,如果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是1978年1558亿元的135倍。但这些进步主要是学习追赶型进步,这些发展基本上是数量扩张型发展,总体上看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其表现是,以销售额的增长为最大关切,很少关注销售额背后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一些政府部门最关心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流通业增加值,流通企业最关心的是营业额和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人均效率等反映企业效率和效益的指标已被普遍地淡化。作为一个服务行业,销售额并不能反映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流通业服务的满意度;作为一个企业,增加值和毛利率也并不是经济效益的关键考核指标。消费者虽然被尊称为流通企业的“衣食父母”,在这里,消费者的“上帝”地位已形同虚设。服务质量是流通业的“生命”,在这里,被视同“生命”般的服务质量却常常被漠视。客观地看,我们离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期待仍有不小的距离。经济效益是流通业可持续发展的“本钱”,“销售额是开在地面上的花,利润是结在地下的果”,自然界可以有无花果,商业活动不可以追求“无果花”。对流通企业来说,做大靠销售额,可持续发展靠利润,而做优做强必须靠服务、靠文化。这个浅显的“商道”应当得到遵行。因此,转变流通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转变全行业发展的立足点,要转变过分追求销售规模、轻视包括服务在内的商业质量和效益的偏向,使销售额的增长、服务质量的提高、合理的利润率保持协调发展。

    二、加快流通业的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供应结构、适应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城乡结构协调发展等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从产业结构看,国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加强第一产业的坚实基础,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更大比重,发挥更大作用,使三大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比例由目前的“二、三、一”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结构。

    我国流通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存在着服务能力不足和自身进取不够的状况。例如,我们的流通服务体系总体上是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已经难以适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对流通服务的要求。为什么海尔、联想要自建物流体系?为什么许多优质的农产品无法低成本、高效率地进入城市市场?这些现象提醒我们,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上确实存在服务能力上的差距,甚至存在某些服务领域上的“盲区”。目前我国流通业的总体规模已经很大,但行业结构不够合理,从商品销售与服务之间的结构看,重商品销售、轻服务供给的倾向比较明显。商品销售在全部消费中比重高达80%,竞争十分激烈。生活性服务业在总消费中比重畸轻,发展水平偏低,经营主体“小散弱”,经营行为不够规范,许多居民需要的生活服务项目未能有效提供。从商品生产与服务之间的结构看,也存在着重商品生产轻服务供给的状况。生产性服务业中咨询、设计、创意、维修等商务服务发展不充分,物流业存在着专业化物流供给不够、社会化物流发展不足、供应链短、管理水平低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极为重视。现代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当然要加快提高现代流通业在整个流通行业中的比重。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连锁企业和我国一大批以现代流通方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零售及物流企业,就是现代服务企业的典型代表。那种以行业划分现代服务业的观点,甚至提出现代服务业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现代服务业既包括由国外、境外引进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也包括用现代流通方式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兴的本土企业和重组、改造的传统企业;既包括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也包括现代生活性服务业。简单地以行业和领域划分现代服务业的观点,不是科学发展的观点。

    三、流通业与扩大消费需求
   
    “十八大”强调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这是借鉴世界发达经济体成功经验和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必须长期坚持。消费与投资都创造着内需。“十二五”末期,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能达到30万亿元左右,市场规模将居于世界前列。目前,有两方面的政策变动因素要引起流通行业的重视。首先,国家已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城镇建设与农民变市民,将引起城镇消费能力的急剧扩大和需求结构的变化。其次,国家向民生倾斜的各项政策将长期化、制度化,随着政府改善分配结构、加强社会保障的力度逐年加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尼系数逐步改善,未来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将持续增加,消费升级的速度会不断加快。面对不断提高的消费能力、逐步稳定的消费预期、持续增强的消费意愿、不断改善的消费环境,我国流通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不容轻视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对未来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必须及早分析研判,对商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及时做出调整,以与时俱进的姿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流通服务能力和实际成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品牌,是镶嵌在“经济皇冠上的宝石”。扩大消费必须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高度重视品牌工作。我国工商企业在培育壮大民族品牌的工作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时期,要把培育和壮大中国民族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予以推动,使中国品牌尽快走出“幼稚期”,早日进入与国际品牌平等竞争、比肩前行的行列。品牌,并不是奢侈品独有的“专利”,高、中、低档商品都能成为品牌。即使“油条哥”、“鸡蛋哥”也能形成门庭若市的购物风景线。品牌,也不限于商品,服务产品和企业的字号也能成为品牌。品牌建设要坚持高起点,坚持高标准,坚持实践检验的原则。中国品牌建设应该是一项全社会的“幸福工程”,是“写在人们心中的质量和诚信”,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都可以大有可为。

    四、流通企业是转方式的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体。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就必须提高大中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努力实现大企业要强,小企业要活。这个要求不仅是针对生产企业的,也适用于流通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企业总体的规模和水平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成绩很大,但客观地看这些进步主要是靠学习借鉴、规模扩张取得的。我国流通业中的大型企业有一些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与跨国连锁零售巨头相比还不在一个数量级,中国大型的连锁零售企业在国际上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零售公司。中资连锁商业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是从外商那里学来的,仍缺乏通过创新形成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学习中我们更多重视的是外企的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看到的是外方规模迅速扩张获得发展的表象。对他们现代技术支撑的科学管理、现代化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研究不深,学习借鉴不够,结合实际去创新更无从谈起。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型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并不具备长远的生命力和“走出去”发展的优势,令人担忧,如不抓紧转变不仅将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还会给行业发展埋下严重隐患。

    中国大型流通企业要重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创建有竞争力的商业文化、实行扁平化精细管理、用先进科技改造、实现规模化经营。中国流通企业要“走出去”,首先要在已经充分开放的国内市场上具备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成为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流通业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并活跃了城乡市场,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们吸纳了流通行业中90%以上的就业。但是,由于政策上支持力度依然不够大,已有的支持政策落实难,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小微流通主体负担重、困难多的弱势格局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开业门槛虽低,但营商环境很不宽松,许多需要的服务求助无门。由于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同规模化的竞争对手抗衡,导致生存周期过短,每年都有大批小微流通主体倒闭、歇业或退出经营。

    世界发达经济体都很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我们要继续调研出台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完善配套措施,狠抓落实;要从融资、信息、培训、科技、市场准入等方面入手,加快建立包括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专业服务和行业自助服务在内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改善小微流通主体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环境;小微流通企业自身要充分发挥灵活应变、适应力强的优势,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努力争取在竞争中成长壮大。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应当形成这样的结果:大企业要强,小企业要活;前者要具有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力,后者要形成旺盛的生命力。

    五、流通业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

    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推动”,是党的“十八大”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又一项要求。流通业在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的过程中应该认真落实。节约就是低碳,环保就是绿色,流通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基础产业的先导作用。近年来,流通业在节电、节水、简化包装、限制塑料袋使用、产品回收再生利用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和努力,零售企业还出现了一批节能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方面工作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措施不系统等现象。许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更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新途径,从而把这项工作真正摆在重要位置。在节能店的发展上,我们看到,一些外资零售企业起点高、步伐大、进展快、措施也是系统化的。不少中资企业投入少、起点低、措施也多是局部性的改造,与外资商业企业在节能效果上形成明显差距。按照中央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中资流通企业在这些方面需要急起直追,尽快赶上。例如,开展绿色采购,引导生产部门制造节能、降耗、减排、易回收、可再生利用的生活用品;经营绿色低碳产品,引导消费者购买;物流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和降低空驶率,商业照明、机械、建筑的节能等等,也都有待积极推进,加快实施,早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六、流通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创新驱动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这一要求的实质是要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从经济理论上说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力(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粗放型的生产流通主要靠增加资本和劳动,这两方面的要素投入虽然可以增加产出,但却无法提高效率,还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强调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所有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等所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增进,这就为我们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主要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虽然在科技投入和运用上有了明显进步,但信息化、自动化、供应链管理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水平并不高,与跨国零售巨头相比则有明显差距。在劳动者素质方面,优秀的技术人才、有能力的管理者、熟练的营业员,以及既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人才供给不足,制约着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加落后的是管理创新能力,许多流通企业设施设备是先进的,但管理水平没有同步跟进。“硬件不软,软件不硬”。有些大企业管理层级过多、机构叠床架屋,业务流程不够科学,守着先进的信息网络工具,却未能实施扁平化管理。与传统流通企业不同,现代化的流通企业一般都具有技术密集、人才高端和创新常态三大特点。从世界范围看,最先实行信息化并在应用上达到各行业领先水平的,正是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现代零售商。近30年来,全球流通业特别是零售业的管理、业态、组织结构、服务方式等创新频繁,内容丰富,甚至超过了同期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从历史上看,流通业每一次重大变革,不仅是流通方式自身的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着工农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仅有50来年成长史的沃尔玛,作为流通企业迅速超过所有的金融大亨、石油大王、制造巨子,稳居世界500强的榜首已经多年,而且创造了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还在继续成长发展的奇迹。

    近年来,电子商务中的网络购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呈现“爆发式”增长,对实体流通企业的冲击越来越明显。在此情势下,实体流通企业确实存在如何转变固有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网络购物电商挑战的问题。网络电商也应该提出如何转变“烧钱”去血拼价格的非理性发展,回归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从目前看,网络购物第一步冲击的是实体店流通模式,下一步可能会对从事大规模制造的传统生产模式造成冲击。电商集合消费者订单进行大规模定制生产,会采用所谓C2B模式,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新模式有可能成为未来电子商务的主流模式。当这种局面出现时,现有流通企业如何应对?向哪里转型?这是必须提前考虑的问题。转变流通发展方式必须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只有在技术、管理和经营上及时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顺时而变、应对自如。

    七、流通业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必须实现流通业在城乡及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目前,流通业网点布局及资源分布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状况。即城市中心多,社区少;东部多,中西部地区少;城市多,农村少。

城市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街、购物中心等流通业集中区及业态,呈现过度密集状态;城市区域中心流通资源状况参差不齐,老区多,新区少;社区商贸服务业总体薄弱,甚至出现“盲区”,超市、便利店、菜店、养老托幼等家政服务业将会成为社区未来的主力业态和重要行业。

    东、中、西部地区流通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流通网点布局不合理,应该成为加快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重要主攻方向。2011年全国人均消费13650元,其中城镇人均23100元,乡村人均3710元,城镇人均消费水平是乡村的6.2倍。我国“零售百强”西部入围企业不到10家,销售额占比仅为3.3%。随着区域经济逐步协调发展和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和农村的大型流通企业向地、县城市和农村的拓展,区域与城乡流通资源分布不均,区域与城乡之间难以良性互动的状况将会逐步改善。

实现区域与城乡之间协调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这个可以减少盲目投资又事关长远发展后劲的战略工程,呼唤国家区域网点发展规划等相关法规早日出台。

    八、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也是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关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回顾30多年来的流通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重点改革了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经济的流通体制,流通方式逐步由计划分配改为市场配置,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流通改革的重点转向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在流通业中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先进流通组织形式,使流通方式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大大缩小了中国流通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现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任务再一次摆在我们面前,核心问题是划分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边界。政府在转变流通发展方式中的角色极其重要,既要为企业提供转变发展方式的环境和条件,自身也要转变工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搞好公共服务,才能使上层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诚信经济。目前,加快流通业的发展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但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后,及时地将成功的政策上升为国家的法规,是必然的趋势。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应充分体现在加快流通领域法规建设上,做到依法管理市场经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需要改革机构、转变职能,完善体制。机构改革后,转变职能就成为重点和关键。目前,国家管理内贸流通的职能分散在若干个部门,内贸流通主管部门的管理不能覆盖全部内贸流通领域,管理手段也很薄弱;很多重要的管理职能缺少上位法支撑,行政执法权由若干个部门分别执掌;出台一个文件往往要许多相关部门会签,共同发文的协调难度很大,经常出现一个部门反对或拖住不签字工作就停摆的情况,有时出一个文件需要一年甚至几年时间,结果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加快转变流通发展方式还应逐步改革流通业宏观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经济管理机构的设置,受前苏联计划经济影响很深,有机的经济链条被分割成生产与流通管理部门,流通又分内、外贸,统一的内贸市场又被分割成商、粮、物、供。把国家流通主管部门作为流通业的行业管理部门也值得商榷。据了解,没有一个市场经济国家采取这样的制度安排,这实际上是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政企不分时的管理体制,因为行业本身就是企业的集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政府部门作为流通业的行业管理部门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容易成为行业利益的总代表,这与政府部门基于国家全局立场的施政要求是相违背的。二是进入流通领域的不仅有流通业者,还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都有交易行为,生产者还会直接从事规模化的交易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流通主管部门应当就包括生产者等在内全社会的各类主体的流通行为进行公共管理,而不是仅对流通行业实施公共管理。我国的内贸管理要像外贸那样覆盖全社会。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仅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例,也符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在世界各国中,行业社团组织的自治管理是主要的行业管理形式,政府部门主要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实行引导、监管和公共服务。当然,政府流通主管部门从行业管理转向交易行为管理需要周密设计、逐步达成目标,但这一改革取向应当予以明确,这也是转变政府流通管理职能的一个新的探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内容广泛的大变革,加快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是一篇影响深远的大文章。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中国的时期,实现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民族复兴,匹夫有责。让我们为着“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脚踏实地,共同努力奋斗!

作者:张志刚  编辑:二妹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重磅:“华南商界名家百人系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