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鲍强毅正文
鲍强毅:传统百货为何与连锁无缘
来源:联商网2004-03-22 15:46:15 发布时间:2006-2-28 点击数:


  近年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这些国际零售超市巨头在中国攻城略地,大开连锁店面,国美、苏宁、三联等专业店也以连锁方式迅速扩张而声振全国,联华、华联更是出尽了风头。相比之下,百货商场似乎是死水微澜,尤其在连锁经营方面进展不大。

  如果说百货店这种业态在近年来毫无动作也不是实情,如进展较快的大商集团,通过近两三年来的快速扩张,已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百货商业集团,目前兼并重组了东北地区将近10家百货店,仅2002年就新扩张了5家店面,营业额也迅速扩增到65亿元,登上了中国零售业第三的宝座。另外上海一百集团、武汉中商集团、北京百货大楼、西单友谊集团都在连锁上有所动作。但细分析,这些“有所动作”的百货店都是上市百货企业,依仗资金富余的优势开始了兼并、重组、联合、扩张的道路。但按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没有一家真正走上连锁发展的道路。

  百货店在中国很难发展连锁经营,有以下特殊的原因:
  一、业态成熟制约中国百货店的连锁发展。中国百货店是中国零售业的传统企业,它已经度过了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在原有的框架下很难发展,也可以说不会有质的突破和发展。要发展只有原单体店的经营模式走连锁的扩展之路。这道理谁都明白,谁都知道不连锁将会是末路一条。

业态成熟的更深层含义就是老了。这个“老”字是相对于专卖店和超市业态而言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老。一、时间长,年岁老。在中国,百货店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而超市和各类专卖店才有近五六年的时间,从年龄上说百货店早已是“老态龙钟”了。二、投资结构老化。百货店的投资结构主体无论千变万化,根本上还是以国有为主体,其他的只是从属地位,即使20年来已有些其他投资主体,但经过多年的同化,也和国有机制差不多了,几乎不见什么生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百货业态,如此单一的投资主体何来生机与活力?而超市和百货店近年来的投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以外资和民营为主。三、员工年龄老了,由于超市和专卖店近两年发展势头迅猛,吸引了不少百货店的年轻骨干,尤其是90年代初进入百货店中的一批人才,在百货店的成熟中也都差不多离去,奔向有用武之地的各类高科技企业。而百货店中的优失劣存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年轻的职工进不来,年龄大的职工只能留守百货店,与百货店同存亡。据统计,国有百货店的员工平均年龄比其他业态员工的年龄要大13岁左右。四、经管干部老了。由于机制、体制的原因,百货店的经管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另外,这些老经管干部也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因此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由于升迁无望而一走了之。据统计,国有百货店的经管干部比近年来红火的专卖店、超市的同级别的经管人员(含决策层人员)大11岁左右。五、经营机制老了。由于人员的老化,不论老百货店还是新百货商场,都是原来老百货店的人在经营,所以还是按老套路在经营。因此无论是老国营、还是改造了的股份制,其运作方式和手段都不差上下,只是融资的渠道和难易不一样。

  二、“各自为政,私心太重”。单“老”字也不是阻碍百货店发展连锁的全部因素,还有一个“私”字,它是百货店实现连锁经营的大敌。自从王府井百货于1995年聘请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进行一番策划后,便决定了进军连锁的发展大道,并以大无畏的精神开创中国百货店的连锁事业。然而6年过去了,王府井百货的连锁事业进展并不大,即使2000年度与东安市场的合并,也与连锁无关,只能说是联合而已。王府井百货又是上市公司,实力、魄力、财力、人力均有,当年的老总也不老,可为何就是连锁不起来呢?关键就是“私”字在起作用。6年前,王府井百货想搞内部的集中采购进货,改变商品散进货的现状和弊端,这只是实现连锁的第一步,也是最起码的一步。雄心勃勃的王府井人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可在6年后的今天,王府井百货还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集中采购,更不用说为北京市和全国各地的分店集中采购了。在这种状况下,王府井还能与新联合的东安集团下属的百货商场统一采购和配送吗?东安集团在没有合并之前尚不能为其下属的“三安”集中采购,统一配货,它又能如何说服下属“三安”去听从外来者王府井百货呢?

  三、各执己“号”,难以兼容。品牌是企业发展的精华,但它同时也是阻碍中国百货店连锁发展的第三大因素。几乎所有的百货店都经历了市场的风雨,其商号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如王府井百货大楼,字号是无价之宝,内涵丰富,蕴藏了王府井人50年来的风风雨雨,其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而东安集团则是百年老字号,其商号的文化内涵丝毫不亚于王府井百货大楼,二者合并了,是用“王府井”还是“东安”呢?无奈只能是二者兼顾,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商号这样凑合着用了,但是真正的文化内涵的融合决不是字号这样凑合的,谁解其中难题?恐怕是难以回答的。且不说王府井、东安这样的老字号,就是开业不到10年的蓝岛、燕莎,甚至是刚刚开张4年的翠微,要让他们之间连锁,又有谁自愿免去自己的商号呢,都认为自己的商号是千金不换,其文化内涵无限丰富。当代商城虽然并入翠微,但翠微也没敢抹去其商号,仍旧沿用当代的商号,来留住老顾客。百货店的商号文化内涵是百货店连锁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不能不考虑,不得不考虑。而超市和专卖店则几乎没有这样的难题。

  以上三方面说明了百货店搞连锁经营的难处。但这并不是说百货店连锁发展在中国就毫无出路。既然摆在中国百货店连锁业发展之路面前的问题非常明确,那么只要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了,连锁发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处理问题的办法无非三条,一是靠外力彻底解决问题,二是绕开问题,三是随着事情的发展问题自行消弥。 

作者:鲍强毅  编辑:janncylily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重磅:“华南商界名家百人系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