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专家库 | 专家风采 | 专家动态 | 名家专栏 | 专家观点 | 院长专栏 | 专家推荐 | 专家喜报 | 专家委员会 | 商界精英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专家 > 周立群正文
周立群: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对河北的影响研究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十期 发布时间:2012-11-19 点击数:

    摘要:文章在对世界城市的内涵特征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京津城市定位的明确为河北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京津冀一体化将加快推进但河北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但河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度提高的三大观点,进而提出加快资本集聚、科学选择承接产业、创新生态补偿方式等借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加快河北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北京;世界城市;河北;影响;对策

  一、 世界城市的内涵

  1. 世界城市产生的背景。生产力与市场的空间集聚和扩散是城市发展的起源和动力,也是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工业的聚集经济效应使制造业及服务业集中到了城市,间接上又使城市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心,进而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促进。在缓解人口过载、交通拥堵、成本上升等规模不经济现象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的扩散效应引导城市发展由个体突破到区域协同转型,推动了城市圈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集聚和扩散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城市圈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城市的出现成为必然。

  2. 世界城市的界定。19世纪初,德国诗人歌德首先提出了“世界城市”这一名词,用于描述罗马和巴黎。作为学术用语,1915年,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格迪斯尝试对“世界城市”的概念进行了阐述。1966年,英国的地理学家、规划师霍尔在他的著作《世界城市》中系统化的研究和总结了“世界城市”的含义。综合来看,所谓世界城市,是指在国际领先的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政治文化影响力、决策控制能力和区域协调能力的支撑下,具备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跨国公司总部中心、国际科技研发转化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职能的城市

  3.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从发达国家城市化建设实践的历史经验看,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五方面的鲜明特征:一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在70%以上;二是以都市圈为区域依托,通过区域合作、由区域整体承担单体城市难以完全具备的世界城市各个功能;三是以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为目标,从消极被动控制城市规模向主动疏散引导过度集中膨胀的城市功能转变;四是以渐进演化为节奏,遵循从国家区域城市、国家城市、国际性城市、国际大都市到世界城市的演进次序;五是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为契机,利用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变更和调整实现城市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突破。

  二、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1. 高起点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西方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具有比工业化阶段更强的刚性,与之匹配的投资消费比也更难调整,这是国内诸多大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两大难题——工业和投资比重过高——的重要根源。2009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 865.9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在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的同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与2008年的上海和2010年的天津相比,北京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起点是最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为36.49%、仅相当于天津的一半;第三产业与工业增加值之比为4.08、是天津的4倍多。在上海和天津还在产业结构刚性约束下艰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已经夯实。

  2. 奥运带动国际影响力提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增强了北京的综合竞争力,也极大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北京奥运会投入固定资产投资351亿美元,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创造了210万个就业机会,扩大了北京的旅游业规模,促进了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北京的城市布局,加速了北京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同时,奥运会不仅给北京、中国和世界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留下了独特的精神财富,特别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转化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色。特别是在变“激励一代人”到“激怒一代人”的伦敦奥运会映衬下,北京举办奥运会的优异表现更加令人回味和称赞。

  3. 世界格局演变提供契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使产业经济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回归,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深度变化。随着美国、欧盟和日本发展速度的降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加速上升,并在后危机时代占据了更优的发展先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特别是世界金融体系重建的过程中,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有理由也有实力成为新的主角,必将逐步走向世界前台发挥大国作用。而大国崛起中的中国城市有条件也有必要承担全球经济引领者的职能,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作为载体,释放中国的大国影响力和控制力。

  4. 城市功能集中趋势难以逆转。尽管北京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集聚效应为主向以扩散效应为主的转型期,但是城市功能扩散远没有产业扩散表现的积极主动,反而有更加集中的趋势。以首钢为代表的大批生产部门纷纷由主城区向周边地区外迁,新的生产力布局也不再向主城区、而是向北京各个“新城”甚至河北的部分地区集中,带动了相关产业和人口的扩散。但是主城区延续多年的“同心圆、摊大饼”式的空间发展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北京重点规划和发展的六大功能区都布局在了东部和北部,金融街、CBD、奥运村、临空经济区全部落在东北部,而南部鲜有大项目规划,这就使得北京南城相对东城的发展愈加缓慢。东城的交通拥堵问题愈演愈烈,使首都变为“首堵”,大大制约了北京城市运行效率的提升。

  5.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尽管京津冀地区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历史文化都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由于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协调的互动机制,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明显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部分城市群。由于集聚效应过强产生极化效应,北京对津冀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不明显;由于区域差距过大、产业同构严重,津冀对北京支撑作用不足,首都大都市圈一直没有形成。“中心城市发达,圈内腹地落后”的格局有愈加固化的趋势。因此,如何以北京为中心,围绕北京、天津两核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区域,形成一个辐射能力强、开放程度高、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极,并以此推动京津冀经济圈一体化密切互动发展,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对河北的影响

  1. 京津城市定位的明确为河北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清末到民国,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与作为经济中心的天津一直分工明确、关系融洽,共同引导、带动着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原本属于天津的经济中心职能被转移至北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造成北京繁荣、拥堵与天津衰落、冷清并存,使得京津之间的关系割裂、竞争严重压制合作,到“十五”以后天津经济再次腾飞也没有明显改观。这种局面让夹在京津之间、为京津服务并一直谋求与京津区域经济发展协作获力的河北处于尴尬境地、难以同时兼顾。随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目标的明确,国务院在2005年将北京定位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在2006年将天津定位于“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生态城市”,这就为京津的分工协调和区域关系改善奠定了基础,为河北依托京津发展拓展了空间。

  2.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将加快推进,但河北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为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北京的发展战略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更加积极主动的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以“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共赢姿态取代原先“劫北京之富济津冀之贫”的偏见,将部分产业部门和经济功能向津冀地区转移,意在借助与天津和河北的合作缓解“首堵”之困,实现自身向更高水平的提升。二是更加坚定的向南拓展发展空间,在继续实施《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的行动计划》的同时,与河北省合作在保定和涿州建设京南新城,并谋求与《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的京滨综合发展轴实现战略对接,形成京津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在加速推进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由于发展水平更为接近、基础设施更为对接、市场机制更为完善,京津合作很可能会先于、高于和深于京冀和津冀合作,河北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3. 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度提高。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随着北京城市定位的明确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加快推进,功能扩散和产业转移也将进一步展开。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功能的扩散主要是在北京内部进行,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县扩散;而产业转移则主要是在京津冀之间进行,从北京向天津和河北转移。由于储备土地更多、商务成本更低、环境容量更大,因此河北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比天津更大的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将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北京“十二五”时期选择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生态友好型产业作为重点和主导产业,因此向外转移的产业大多是传统制造业、低端服务业和受节能减排约束较大的产业。如果河北照单全收的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那么其产业的高端高效和高新化含量将大大降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将进一步提高,北京首钢搬迁河北曹妃甸的影响值得反思。

  四、 借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加快河北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加快资本集聚,全力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北京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形成。为抢占与北京深化合作的先机,河北省委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目标,并在“十二五”规划中进行了系统设计。但从目前看,环首都经济圈建设进度偏慢,效果不够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资本集聚不够理想。作为东部欠发达省份,河北财政收入和民间资本都不够充裕,环首都经济圈建设所需的巨额投资难以从省内得到保证。而由于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目前还没有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没有获得国家优惠扶持政策,所以在同周边的天津滨海新区、大沈阳经济区、唐山曹妃甸新区等国家级经济区的招商引资竞争中也处于下风。因此,以支撑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为由争取中央支持,尽快将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纳入国家相关规划,获取与国家级经济区比肩的优惠扶持政策,是加快资本集聚、全力推进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当务之急。

  2. 科学选择产业,以产业承接促进产业集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河北对于北(下转第23页)京的产业承接要严把产业选择关。对于与原有产业契合度高、发展空间大、创新能力强、产业链长的产业,要重点承接;对于升级空间有限、三来一补、单位产出低、市场接近饱和、带动能力差的产业,要限制承接;对于生产技术落后、产能过剩、资源承载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要禁止承接。为了促进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河北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时还要注意方法与形式。一方面,要从点状的工厂和项目承接扩展为网络状的全产业链承接和产业集群承接,提升河北在所承接产业发展中的价值分成、市场地位和话语权,增强产业发展对河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扩大产业承接的要素范围,加强对人才、资本、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实现对原有产业和所承接产业的嫁接、改造与升级,增强河北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创新补偿方式,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华北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和京津生态屏障,河北大片土地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虽然长期以来也在执行生态补偿机制,但是由于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形式单一、补偿程序不完善,补偿效果一直不理想,造成脱贫容易致富难,使生态保护成为制约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由国家和京津共同出资用于生态补偿支付;要参照国家对东西部对口支援的作法,规定京津在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拿出固定比例建立统一的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用于河北生态建设;要提高生态补偿的标准,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标准评估体系,实现生态补偿标准的动态化和综合化;要丰富生态补偿的方式,在税费减免、转移支付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探索以培训代补偿、以工作代补偿、以投资带补偿、以合作带补偿、以市场带补偿等方式,使河北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1. 谢守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的形成.国外社会科学,2008,(3).
  2. 王新新.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构建与发展思路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1,(6).
  3. 安虎森,朱妍环.环渤海的京津冀,你比“珠三角”,“长三角”缺什么?.领导之友,2003,(6).
  4.王盼盼.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论坛,20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0ZD&027);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20102410)。

作者:周立群 马…  编辑:谢素萍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重磅:“华南商界名家百人系 王先庆:电商能否拯救专业市
    热门资讯
    徐印州:从纽约第五大道看如 郭守亭简介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