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省区市场 | 城市市场 | 区域市场 | 网点规划 | 景气指数 | 知名市场 | 世界商业 | 主题商城 | 商业街 | 商业特色 | 广交会 | 供销社
您当前位置:首页> 区域流通 > 商业网点规划正文
广东“十一五”:如何奔向宽裕型小康
来源:南方日报 2005-11-02 发布时间:2005-11-2 点击数:



  热门话题
  
  话题缘起
  10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九届七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回顾总结了“十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十一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指出“十一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并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十大任务。本版特邀有关专家解读《建议》亮亮点,供读者作学习贯彻《建议》之参考。
  
  准确判断和把握广东“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是贯彻实施“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的重要基础;准确分析广东“十一五”发展面临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是贯彻实施“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的关键
  认清广东”十一五”的内外环境与优劣势
  陈祖煌
  
  “十一五”是广东把握战略机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认真贯彻广东省委“十一五”规划《建议》,对于广东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内外环境:面临资源制约,科技、人才和环境以及贸易摩擦等内外双重挤压,但也有加快发展的许多有利机遇
  准确判断和把握广东“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是贯彻实施“十一五”发展目标和战略思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面向“十一五”,广东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既面临有利的机遇,更有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面临着资源制约、科技、人才和环境以及贸易摩擦等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挤压;另一方面,“十一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黄金发展期”,面临加快发展的许多有利机遇。
  下列四大因素对未来广东发展影响较大,应重点考虑:
  一是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继续加强。欧盟在统一货币的基础上,从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统一宪法),全球各种形式的国际区域合作将继续发展。亚洲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经济合作将继续深化,这对泛珠三角和大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将继续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方面,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将继续发展,传统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渐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些资本密集型生产的相对过剩,贸易保护主义将以新的形式(主要是设置技术壁垒、实施反倾销诉讼)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盛行,对广东进一步扩大出口、扩展国际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三是国内三大经济圈的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十一五”期间,中国将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不仅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影响,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大程度的融合,还为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广东未来发展面对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将对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十一五”时期,“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入世”承诺将基本兑现。履行“入世”承诺,执行世贸组织规则,有利于规范对外经济活动,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维护自身权益。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竞争,为长期发展构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同时,也将使国内企业更加直接地面对国外竞争者,增大国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也将使传统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手段(如对投资进行审批等)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优劣势:毗邻港澳、对外对内双向开放程度高,但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准确分析广东“十一五”发展面临的竞争优势与劣势,是贯彻实施“十一五”时期广东发展战略思路的关键。在“十五”后期,广东原有的一些优势已经被长三角赶上甚至超过,而一些隐藏的劣势又逐渐显现。区域合作与竞争,参与国际和国内分工,谋取更大利益,关键是要扬长避短,以长补短,才能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面向“十一五”,广东在以下方面仍具有优势:毗邻港澳,双向(对外和对内)开放程度高,这是广东在国内最大的优势之一。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趋势不断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广东发展的内在动力,扩展了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腹地和发展空间;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特征明显,重化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带动力、竞争力较强,产业配套能力和体系较为完整;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市场意识较强,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较高等。
  但广东的劣势也很明显。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大,远超江苏、浙江和山东的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直接导致产业竞争力后劲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广东庞大的中层干部素质、能力和水平同长三角相比差距较大,直接表现为改革的动力、创新的意识不强,难以更多地为全国各地创造经验和发挥示范作用。作者系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关联社会公平
  吴重庆
  
  尽管早在20年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就已明文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尽管“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这句话听起来显得多么拗口和蹩脚,但我仍愿尚存耐心并保有激情地为省委《建议》关于“从2008年起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决策叫好!
  
  教育公平决定其他公平
  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与其最直接关联的,毋宁是社会公平。
  我国城乡巨大差距的形成,固然缘于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但在此不合理的体制壁垒逐渐瓦解(如户籍制度)之际,人们将更清晰地看到,城乡差距的缩小,越来越取决于城乡之间能否实现教育的公平,因为教育的公平决定着机会、就业和收入的相对公平。
  所谓义务教育,本是指由国家立法予以保证的由政府举办的强迫性、免费的国民教育。1985年至2001年间,我国以乡级政府作为投资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主体(2001年起,主体上升为县级财政),据统计,在此期间,乡镇投资的比例高达78%,在“吃饭财政”的格局下,这78%的投入其实大多来自农民的腰包。问题是农民有能力负这个责吗?据我们在江汉平原和广东山区的调查,一个以农业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即便倾其所有,也无法承受两个子女同时在读初中和高中所需的学费。孩子辍学,已不仅仅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的观念问题,而是因为其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经济问题。目前我国的失学儿童大约2700万(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占适龄儿童一成左右,已远远超过了我国义务教育规定的农村辍学率控制在3%的标准。我们能想象这么大批未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农村小孩,可以在未来获得相对公平的就业机会吗?
  
  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
  也许有人会说,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好是好,但目前还是应把追求经济增长放在首位。这种说法,事实上是把公平与效率视为矛盾的两极,似乎为了追求效率,就可以无视社会公平,或者,为了社会公平,就无法实现效率。但是,如果一个社会财富的累积缺乏公平的机制,那么,其所谓的“效率”可能只会是财富两极分化的“效率”——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其分化速度愈往后愈快速。追求这样的“效率”,只能演变成一场人类社会的灾难,即当贫富两极分化到社会所能承受的临界点时,如果没有及时发挥社会公平机制介入干预的作用,仇富心理将成为流行的社会心理,社会将动荡、危机不已,这时,没有公平的效率就会被打断。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不是公平妨碍效率,而是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当社会财富积聚到一定地步时,我们完全应该反思:没有公平的效率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我们要没有公平的效率干什么?诚然,“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就有道理吗?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反复多次的“均贫富”的农民起义及近现代的革命运动,证明了“没有公平的效率”是不可能持久的,那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百年来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则证明了“只有公平才能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率”。
  2003年我在访学美国期间,当我向美国朋友提及我国农村的失学儿童时,对方满脸疑惑:为什么要失学,难道小孩读书还要付钱?我希望如果有机会再访美国,如果再有人向我提出类似的问题,我再也不需要用不入流的英文口语艰难解释被他们视为不入流的问题,我愿意轻松地告诉他们,在2008年的广东,每一个农家子弟,都可以背起书包上学堂了!
  作者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开放时代》主编
  
  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农业向现代都市型转变,建立和形成广东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广东经济增长
  向晓梅
  
  广东省委“十一五”规划《建议》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素质”放在我省“十一五”要解决的十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之首,足见其对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建议》明确指出:“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根本途径。要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广东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战略模式上的重大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广东地区竞争力。
   
  目前产业结构仍存在缺陷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广东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正开始进入以重型化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增长期。到2004年,广东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8%,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增长,已成为广东的第一经济增长点。但广东产业结构仍存在缺陷,表现在:
  1.支柱产业核心技术缺乏,处于产业链低端。广东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石油化工)和三大潜力产业(森工造纸、医药、汽车)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科技原创和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和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产业链的低端,导致产业规模大而获利能力低。
  2.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加速期,但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而且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目前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是信息服务业,广东的信息服务业还有待发展。
  3.信息化带动作用不明显。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对经济、社会、文化辐射和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工作深度与广度不够,信息技术注入到产品中仍是薄弱环节;社会生活、政府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领域等信息化带动作用还不强。
  4.重化工业发展能耗高。广东省单位产值能耗、能源效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5.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广东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尤其是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与整体经济的互动性差,竞争力有待增强。教育和科研仍是广东的“短板”,金融业发展也滞后于长三角地区。
   
  建立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全面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战略,以制造业带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发展,实现农业向现代都市型转变,建立和形成广东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广东经济增长。
  1.做大做强广东产业竞争力强、有优势、市场前景好、基础好的电子信息、汽车、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石化等重点支柱产业,并重点向这类专业的装备业发展,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后劲。
  电子信息、石化、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汽车等产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强,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广阔。广东在这几大支柱产业发展上具有相当基础,有优势,且产业竞争力强,应将这类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发展,且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2.改造提升广东具有优势的、竞争力强的轻纺、钢铁、商贸旅游、现代都市型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在广东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应实现技术提升,推动其向轻型高级化发展。
  3.积极培育数字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新材料、新能源、海洋产业为战略产业,引领下一轮广东经济增长。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
  
  新体制、新增收途径、新建设蓝图、新农民、新生活、新“两委”关系
  广东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六个新”
  谭炳才
  
  省委“十一五”规划《建议》把“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省“十一五”的十大任务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目前,广东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主要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难度增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投入,而滞后的县域经济无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后劲充足的产业、财力支撑,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阻力;“多予”、“反哺”等惠农新政的滞后效应,以及农民非农收入增加的困难,使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无法较快地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难以启动农村的改良活动和扩大农村内需,难以调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国家长期实行二元体制,从农业提取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乡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期“欠账”,使农村积贫积弱,发展乏力,国家要填补这一“欠账”尚需时日。
  当前,新农村建设重点是抓好“六个新”。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新体制。改革是利益格局的再调整、再分配,必须尽快建立城乡利益的协调、分配机制,以减少城乡矛盾。当前,重点是深化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新增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等配套改革,形成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机制。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使城乡居民在文化教育、福利社保、医疗卫生、户籍管理等方面同待遇、同身份,城乡经济同政策、同竞争,城乡土地同市、同价,劳动用工同工、同酬,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新体制。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快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开拓农民增收的新途径。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办好山区农村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园区,扩大农民非农就业门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同时减轻农民对集体公共建设的负担,增加农民福利性收入。
  加强农村建设规划,描绘农村建设新蓝图。村的规划建设要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村建设要服从中心镇建设,要大力开展“示范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要把农村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是珠三角农村地区,二类是城乡结合地区,三类是贫困山区,实行分区政策,区别对待。规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分两期基本完成广东新农村建设任务。
  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把农民培养成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摆上议事日程。要将农民技术培训与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实现农民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同时,充分利用农村文化阵地,认真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把农民培养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农民。
  开展农村改良活动,使农民过上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新生活。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是农村改良。农村改良的主要内容是:改村,重点是改造“城中村”、“空壳村”、旧村,改变有新村没新貌的现状;改路,要求村通汽车,户通水泥路;改水、改厕,改善农民用水状况,建蓄水池,安装自来水或饮用过滤水,解决人畜饮水与农用水的困难,修建卫生厕所,修建下水道;改灶,在农村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节柴节煤灶。
  改善党对农村的领导,建立“两委”的新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实现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两委”(党支委、村委)的定位、职能,建立“两委”的新关系。明确村委是全村行政事务的领导中心,党支委是全村党政事务的领导核心,在村级组织中居于主导地位,“两委”实行交叉任职。
  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副处长
  
  从“前店后厂”向“生产研发合一”转变
  合作创新打造 新型粤港关系
  丁力
  
  广东省委“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强大珠三角合作发展,提高新一轮粤港澳合作水平”。《建议》同时指出,要“走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强化区域与国际合作,注重消化吸收,鼓励开展合作创新”。我以为,现有的“前店后厂”式粤港合作模式尽管对香港抑或广东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此种合作模式今天似乎已经难以维系。自主创新是粤港两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原来“前店后厂”基础上通过共同培育区域创新能力,最终建立新型粤港关系,对于两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通过模仿创新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今天粤港合作的主题
  自主创新,按照其创新的程度与要求不同,分为原始创新与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初级阶段,原始创新才是自主创新的终极目标。一般而论,重大的原始创新通常由大型企业承担,中小企业则以模仿创新为主。无论广东还是香港,中小企业占了大多数,因此,通过模仿创新培育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粤港今天合作的主题。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中,意大利著名的艾米利亚创新模式值得粤港两地很好借鉴。艾米利亚自主创新模式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根植性较强的企业集群、积极扶持与引导的地方政府、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共研究机构、以及高效组织协调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艾米利亚创新模式成功的充分条件是:适度的产业集中、可靠的企业信用、共享的地区品牌以及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
   
  无论香港还是广东,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自主创新都有些力不从心,合作方可双赢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主创新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门槛,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其难度不亚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香港虽然有较好的市场经济基础,但并不表明香港在从事自主创新上有更多的优势,香港进行自主创新至少存在以下困难:
  一是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急功近利的商业文化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组织制约了香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二是政府支持自主创新的能力有限,香港政府长期奉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其在现有制度框架中很难有所作为。三是社会缺乏经济转型的便利条件,高昂的营商成本使许多企业将香港总部办公场地缩到最小,职员人数降到最低,指望香港制造业总部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自主创新,现实可能性不大。
  广东虽然没有香港面临的上述难题,但在自主创新问题上同样面临许多困难。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欲望普遍不强。外源型经济带给广东的是制造业基地,更确切地说,是与香港总部经济相对的工厂经济、车间经济。这些工厂与车间本身永远不会有自主创新的冲动,更不用说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大量的民营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实力弱,目前还很难形成可观的自主创新需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本应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但产权体制的先天不足与行业垄断的后天优势,使得这些企业缺乏真正的自主创新动机。另一方面,社会可供自主创新的资源不足。
  由此可见,无论香港还是广东,目前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自主创新都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如果将两地的优势有机结合,情况就会截然不同。在粤港合作创新中,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势。香港方面突出的优势主要有:创新所需的强大融资能力、高效的市场中介服务以及发达的交通信息服务网络。广东在合作创新中的强项,主要表现在:数量可观的创新资源(包括数量众多的国内一流研究机构与大学)、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包括较高水平的宏观经济调控与决策能力)、近年来通过实践积累的各类工业园区自主创新的丰富经验。在自主创新主题下的粤港合作,应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通过制度安排弥补双方的不足,最终实现合作的双赢。
   
  合作利益主要留在香港,创新能力主要留在广东
  与传统的粤港合作不同,新一轮粤港合作的目标应当是: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实现香港的经济转型与工业振兴,进一步提高香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实现香港企业在广东集聚与扎根,积极设立研发机构,推动广东外源型经济再上一个台阶。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努力提高广东第三产业特别是科技中介服务与市场开拓的能力,进一步整合广东的创新资源。通过粤港合作创新,力争做到“合作利益主要留在香港,创新能力主要留在广东”,尽快形成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广东的发展后劲,确保广东在全国的排头兵地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粤港两地近期可在以下领域首先开展合作:第一,充分利用香港的金融、市场与信息优势,充分利用广东人才资源优势与政府管理优势,在两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集中优势力量在共生技术与应用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实现香港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第二,建议并推动香港政府参照日本经验,以自主创新为基础提出产业发展政策。第三,鼓励“前店后厂”向“生产研发合一”转变,鼓励香港企业在广东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按照不同产品或核心技术在广东建立香港工业园区。第四,以香港著名企业为核心,以广东的香港工业园与中心镇为依托,粤港合作联手打造制造业区域品牌。通过区域品牌战略实现粤港合作创新的市场价值,通过区域品牌战略实现国际市场的扩张与需求的快速增长。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博士

 

作者:陈祖煌 吴…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佛山打造中国会展新 探秘武汉地铁商铺 为何频唱“
    热门资讯
    重庆:盘溪蔬菜批发市场本月 超市纷纷离场 大型商业综合体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