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头条 | 动态 | 深度报道 | 行业 | 政策 | 会议展览 | 市场招商 | 行情 | 市场开发 | 市场管理 | 融资 | 规划 | 市场数据 | 法规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资讯 > 政策信息正文
新形势下扩大消费的途径分析与政策创新
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19期 发布时间:2012-7-12 点击数:


  内容摘要: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及欧债危机波及范围越来越广的的复杂形势下,我国的出口出现了下滑,扩大消费、保障内需增长成为当务之急。尽管我国扩大消费存在着市场广阔等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消费预期不强等不利因素。文章指出,通过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水平、制定消费激励政策等策略,可实现进一步扩大消费。

  关键词:扩大消费 服务消费 城乡二元结构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经济正是沿着这个发展思路,通过启动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的积极财政政策,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加速转型发展,使我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进一步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依然面临许多困难。

  扩大消费的障碍

  目前我国消费需求面临增长乏力的态势,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由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欧债危机又起波澜。作为我国高消费区域的沿海发达地区因民间借贷频发“跑路事件”,致使投资与出口呈现持续萎缩局面。同时,国家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已经或即将到期,政策的激励作用已不明显,通货膨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多种因素交织,未来消费预期不高,消费需求不可避免会出现衰减态势。

  (一)宏观经济形势使消费预期不乐观

  从国际形势看, 2011年11月4日结束的G20集团峰会发表的公报显示,“全球经济的复苏已被削弱,特别是发达国家,导致失业率处于令人难以接受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市场的紧张状态持续上升,这主要与欧洲的主权风险有关。此外有清晰的迹象表明,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也在放缓。商品价格的波动已导致经济增长受到威胁。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仍在持续” 。这表明G20集团的首脑们对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并不乐观,相伴出现的是希腊、意大利已经陷入国家经济危机,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行动,伦敦民众举行“占领证交所”抗议示威行动等。G20集团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90%、贸易额占80%、人口占2/3、国土面积占60%,然而G20集团发达经济体仍处于复苏的十字路口。超过10%的高失业率,伴之通货膨胀,使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依然存在,必然会对我国贸易产生不利影响。欧美国家为振兴本国经济,积极吸引国际资本,鼓励企业加大对本国投资,这对我国吸引外资极为不利,甚至不能排除少数跨国公司抽逃资金。由此,我国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和利用外资,无疑会对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的生产、职工收入水平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

  从国内形势看,一方面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消费增速放慢;而另一方面则是沿海地区相当多的“跑路”者变卖资产、移民国外、转移资金出境。这无疑削弱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和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降低了高消费群体中的民间借贷债权人的生产发展能力和消费能力,其对发达地区经济与消费市场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

  (二)现行扩大内需政策边际效应接近极限

  现行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初期的效果明显,让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得到稳定持续发展。但是,在实施一定时期之后,其功效逐渐弱化,这方面以汽车、摩托车和家电下乡最为典型。

  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1年全国汽车销售的总态势是:2010年全面快速增长,2011年虽有增长但增速大幅萎缩。这一现象表明,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下乡政策的实施,客观上使部分购买力提前实现,短期内市场容纳消化的能力已经受到制约。

  目前家电销售继续大幅增长,既有政策的激励作用,也有生产企业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清仓的因素。由于家电属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提档升级的间隔时间较长,而且部分产品的市场保有量趋于饱和;如果考虑到以前购买、农村乔迁新居和婚嫁喜事购买非补贴类产品,城乡市场对家电、汽车的需求空间,将只能满足常态化消费,高强度的刺激消费政策正在逐步退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城乡市场渐趋饱和,未来家电销售增速将逐步减缓,甚至不排除局部地区、少数产品销售下降的局面出现。

  (三)城乡居民扩大消费的内在动力不足

  由于当前居民对收入预期并不十分看好,未来一个时期,城乡居民的消费走向保守。其原因,一是国家原有的扩大消费政策效用趋于递减,新的刺激消费政策没有出台,激励服务性消费的政策基本处于空白,适时启动新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性消费政策已十分必要;二是因为国际经济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欧债危机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资本输出与流动性均趋向衰减,这就使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遭受冲击,企业盈利水平、职工收入水平都难以提高,人们的预期收入下降;三是通胀压力与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过快,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起到抑制作用,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仍然处于高位,而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都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

  扩大消费的前景分析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形势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趋势、发展优势和外部环境没有大的变化。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经济的主要亮点。在全球局部地区不安全的情况下,中国仍然是全球投资最有效也最安全的地方。因此,无论从国际形势还是我国政策导向来看,扩大消费依然有着很大空间和发展潜力。

  (一)扩大消费的潜力巨大

  文献资料表明,1979-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加,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却平均每年以0.44个百分点的幅度下降。其中,最终消费率由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8年的48.6%;居民消费率由1978年的48.8%下降至2008年的35.3%。进入21世纪以来,与投资率不断提高相伴随的是,我国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呈明显下降趋势。2001年后,我国最终消费率一直低于60%,远远低于世界70%-80%的平均水平(王春雷,2010)。这些数据表明,只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步发展,扩大消费的空间潜力是巨大的。

  (二)扩大消费的主体多元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我国扩大消费主体来自于公共消费、服务消费和农村市场消费。

  公共消费是推动消费的重要推手。社会集团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的比重不大,而公共消费在社会集团中的消费比率也很小,但是公共消费的推动作用却不可小觑,尤其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共消费更是如此。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消费成为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风向标,政府有没有能力扩大公共消费和消费什么、怎样消费,都会对整个社会消费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地区层面,公共消费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服务消费是扩大消费的重要引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产业分工协作密切、社会不断进步,都为服务消费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服务消费日益成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国际服务业发展实践及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趋势表明,我国服务消费正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是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居民用于吃、穿的费用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明显下降;用于住、行和文化娱乐等的消费支出比例显著上升,作为发展型、享受型的服务消费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居民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我国居民2008年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到3266.8美元,预示着我国将进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期(邸建凯,2009)。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消费市场广阔。伴随着家务劳动的社会化,钟点工市场、保姆市场等供需缺口较大,中高收入阶层的家庭金融、理财、管家、育婴、护理等服务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城乡居民美容美发、洗浴保健、影像洗染、修理维护、学生接送、课间中餐、婚庆喜事等消费服务供给并不充足。追求精神享受的消费已成为消费时尚,应加速培育服务消费市场,使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二是中西部地区已成为扩大消费的增长极。2010年全国实际消费增速为18.4%,而从地区经济考察,消费增速最高的并不是东部经济发达省份,而是云南、海南、贵州、湖北、江西这些中西部省份,河北、云南、海南、安徽、西藏、重庆的增长目标均在18%。尽管各地区消费增幅相对平稳,增幅差距也不是很大,但近两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呈现出东部地区相对低、其他地区相对高的局面(胡少维,2010)。这是因为中西部地区既有扩大物质消费的经济基础,又有促进服务消费的资源优势。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以开放型经济为主导的沿海地区产业受冲击相对较大,其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递减、资源约束增强、商务成本提高,区域之间差距逐渐缩小。虚拟经济泡沫的破灭,沿海地区消费也会因此减缓,部分企业加速转型,产业因此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加速承接的情况下,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呈现新的活力,为推动中西部地区扩大消费创造了物质基础。中西部地区积极向着“中国制造”迈进,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环境都在改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快速提高。从服务消费的资源考察,中西部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文化,成为发展旅游业等服务消费的独特地域优势。

  扩大消费的主要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转变消费观念。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对于扩大消费,通常与超前消费等同起来。而对于扩大服务消费,则与生活奢靡联系到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性服务消费的发展。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有效的服务消费联系起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提高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和民族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提高消费水平,首要的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这是扩大消费的前提。笔者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在GDP初次分配结构中,2003年以前劳动者报酬比重一直在50%以上,到2004年降至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降至40.6%。1996年,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中,我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比例为17.1∶13.6∶69.3。到2005年,其比例变化为20.7∶19.5∶59.8,居民收入比重下滑了9.5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占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占比提高了5.9个百分点。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由1990年的78.2%降至2007年的72.7%;政府消费由1990年的21.8%提高至2007年的27.3%。因此,要努力提高职工工资在GDP中的分配比例,需要发挥各级工会尤其是企业工会的工资谈判作用,强化最低工资保障,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改善农村经营方式,提升农产品的价值链,从而提高农业收入水平。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尤其是要强化与民生攸关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加大保障房、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与建设,不断强化房地产市场、医疗市场的治理与规范,使住房价格与就医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进一步优化教育与就业环境,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扫除教育与就业领域的各种制度障碍,解决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城乡居民有钱消费、理性消费。第三是改善消费环境,鼓励各地在发展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同时,加强城乡社区商业发展,强化商业功能配套,发展便民利民的连锁商业,将消费与休闲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发展服务消费。服务消费的推进,关键在于消费政策引导、公共消费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服务规范。从满足于现代生活方式和独生子女、老龄化社会的实际出发,发展面向日常生活、保健、娱乐、教育、养老、托幼、人文关怀等领域的服务消费。鼓励发展面向大众的都市、田园休闲消费。积极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推进便捷餐饮、酒吧、酒庄、茶座、咖啡厅、农家乐等新型服务业发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使之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拓展旅游、文化、教育、休闲、健身等消费领域。以中国传统的文化庙会等方式为载体,挖掘民间戏曲文化、根雕、刺绣、挑花、剪纸、泥塑、风味小吃、老字号等,通过政府的公共消费,发展特色旅游。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扩大在线教育、娱乐、动漫、视频等电子信息消费,扩大和延伸服务消费空间。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体育赛事,将经济与体育、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结合起来,拉动整个社会消费。

  制定消费政策。消费政策对于扩大消费有很强的导向和推进作用,要研究哪些制度限制消费,哪些政策可以推进消费。研究消费政策,主要是研究消费信贷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薪假政策、旅游消费、教育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引导和推动消费,尤其是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上,比较容易见效。税收政策则是激励消费或减少限制消费,对于企事业单位的税收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不仅集团消费会上升,而且还会推动居民扩大消费。薪假政策重点应是落实公休假制度,以期扩大居民的旅游消费,使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信贷政策则要支持住房、汽车、教育等,实行差别利率支持。

  扩大消费的激励政策创新

  经济发展有赖于消费需求的提升,而扩大消费又面临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创造性地选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

  (一)继续实施汽车摩托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

  实施以旧换新政策,是一些发达国家常态化的做法。由于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机械设施都有大量可以重复利用的再生资源,而且这些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战略资源,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回收利用、处置不当,就会造成空气、重金属、化学污染,电脑存储介质也有可能造成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泄露。因此笔者主张将我国的汽车、摩托车、主要家电实施以旧换新,重新回收拆解,从而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开采。藉此扩大环保节能产品销售,有效推广新技术应用,扩大新产品消费,从而推动居民消费和社会集团消费。

  (二)进一步深化扩大服务消费的政策

  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发展严重不足,必须深入落实和制定新的促进政策。首先要落实公休假制度,要在立法、执法、司法上并行推动,无论是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不能落实公休假制度的,要在法律层面进行惩处,将其纳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制度建设之中,以期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服务消费(黄正栋、张建兴等,2009)。其次是改革现行税制,对于个人参与旅游等服务消费的,减免个人所得税,对于企业组织员工旅游、教育、保健等,以其实际支出减免企业所得税。第三是准许各类社会组织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的条件下,组织开展红色旅游、参加各类教育学习,准予一定的假期支持,其产生的费用允许税前列支,并纳入政府机关预算开支。

  (三)制定扩大农村消费及其服务消费的财政政策

  农村市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市场,有着无尽的市场潜力,更有着扩大消费的巨大空间。其消费市场主要存在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农民家政服务业、农民观光农业等方面。中部崛起之后,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民工回乡创业发展逐渐增多,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快,都催生了新的消费市场,在此背景下,实施“建材下乡”,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各类市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家居设施、社区生活、健康娱乐、养老保险等都有新的需求。如今的农村,红白婚事都有专门的组织负责承办,款待客人也选择到到酒店办理宴席,花轿、车队已是相当普遍,这对农村扩大服务消费十分有利。如果国家从财政政策上支持、鼓励城市商贸服务企业通过连锁的方式,深入农村发展,不仅能够开拓市场,而且还能带动产业升级。

  (四)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并完善社会保障

  加强中央转移支付,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保障线,这对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有着重要作用。计划经济下,长期实行的是低工资制。建立市场经济后,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教育产业化、住房高房价,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不强。而且由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加强了中央财政收入,真正属于地方可用财力十分有限。我国实行的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税的税制结构模式,增值税和营业税占税收的比重接近税收收入的一半。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最终负税人是个人,这无疑加重了居民的税收负担,限制了居民消费。因此应逐步降低间接税税率,提高所得税比重,在目前国家税收每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也是可行的。

  (五)有效扩大集团消费尤其是公共消费

  公共消费的目的是为了公众利益,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各类展会,正是政府公共消费的一种方式。因此,政府应积极有序开展经贸、体育、文化等各类活动,加强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交流,推动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城市公益事业、景区文化街区建设,鼓励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建设城市广场,开展广场文化,带动社会集团消费。综合运用财政、信贷、税收等政策,支持各类社会组织举办展会,采取政府补贴、贴息等措施,使公共消费由主要由政府埋单转向由政府与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共同埋单。

  (六)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并加强城市群建设

  适度限制超大城市发展,鼓励发展中小城市,着力发展城市群,促进小城镇建设,扩大城市生活圈。发展中小城市,使新农村建设进入工业化发展时代,吸纳农村居民进入中小城市生产、生活,通过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村居民进城,实现城乡一体,以创新的市场需求。通过加强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大中小城市,加速区域合作,推动住房、家居、汽车、餐饮、旅游等热点消费,促进整个社会消费的提升。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与东西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动的主导力量。因此我国有着扩大消费的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政府调控消费的政策导向与力度适当,完全可以实现扩大消费的目标,使消费对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雷.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0(5)
  2.邸建凯.迎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黄金期[N].经济日报,2009(5)
  3.胡少维.消费投资双“引擎”发力 中西部经济或领先增长[N].中国证券报,2010(12)
  4.黄正栋,张建兴等.扩大消费需求的途径和对策研究[J/OL].苏州调查公众网, http://www.sztjj.gov.cn/info_detail.asp?id=18630,2009-11-6

 

作者:范荣华  编辑:q942786436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消费新政放开管制 拉动9000亿 新零售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热门资讯
    十万外国人广州“淘金” 国际 长沙市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