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注册
频道首页 | 头条 | 动态 | 深度报道 | 行业 | 政策 | 会议展览 | 市场招商 | 行情 | 市场开发 | 市场管理 | 融资 | 规划 | 市场数据 | 法规
您当前位置:首页> 流通资讯 > 深度报道正文
中国乡村商业新胎动
来源:2014年03月19日《商界》 发布时间:2014-3-19 点击数:

 

  话题三:微企创业:田坎上的企业

  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很多人已经不再亲自从事农业生产,体力劳动给雇工,属于脑力的管理归自己。他们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很多人的鞋子上仍然满是泥泞,交通工具则是破旧的卡车和摩托车,吃的仍然是种地这碗饭。

  在全国范围内,或许再没有一个地区像重庆,将微企与农村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将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土地流转等诸多元素捆绑其上。这是农村商业化变迁中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幕,身处其中的微企企业主们,面临什么?

  农民?企业家?

  说起李清兵,北京有位女记者将他定义为“重庆合川的企业家”,亭子村村委主任郭小平叫他“李总”,路边等着装卸白菜的货车司机叫他“老板”,重庆本地一家媒体在报道中则称其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家”。此外,他还有许多别的称呼:家庭农场主、大农场股东、创业明星、微企典型,甚至“那个开20万元帕萨特种菜的”……反正再没有谁认为李清兵仅仅是个农民,虽然在不少有关他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图片上的他一脚泥水,拿着个锄头站在两垄菜地间。

  然而,“企业家”之前的李清兵也不单单是个农民—这并没什么特别的,城镇化浪潮与传统农业生产对撞后,“农民工”这个身份标识也不是什么新闻。2012年,重庆陆续出台支持和扶植微企政策的时候,当时还是著名穷山村的亭子村已经没有多少青壮劳动力留守了,大部分人在外打工或者创业。这反而给了亭子村一个机会:同年,亭子村以“外出创业者众多和当地的农业优势”为由,申请并被确定为重庆首批试点微企村,交通条件专款拨付改善,村民可领补贴兴办“微企家庭农场”。

  听闻消息的李清兵,怀揣打工积攒下的2万元钱,回乡了。

  他先是租下20亩地,并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一家专事蔬菜种植的微企—李清兵蔬菜种植场。随后,他利用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又流转到60多亩土地,将农场面积扩租至近百亩。虽然通过采用农家肥、严格控制用药等,农场的收益一直不错,但李清兵觉得土地的出产率太低。通过上网学习、外出考察等,他在地里添置了喷灌设备,并修筑了机耕道,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家庭农场。

  “现代化”带来的最直接的效益是:别人种菜一年只能种三四茬,李清兵能种8茬—平均20天出产一批,一年365天都有菜卖。用亭子村村委书记姚世明的评价:“李总一天至少卖两车菜,风雨不休。”创业第一年,李清兵的蔬菜销售额达800多万,年利润达60多万元。

  如今的李清兵,每天早上开着一辆价值20多万元的帕萨特轿车,驱车一个小时,从合川城区的商品房住宅赶到农场,指挥常年聘请的十六七个工人种菜。这些工人,大多是当地被流转土地的农民,月薪在一千八百元左右。

  抱团做大

  在亭子村,有75户村民办起家庭农场,每户平均年产值超过50万元。上文提及的村委书记姚世明和村主任郭小平,本身也是家庭农场主。

  同样是在2012年,姚世明和郭小平从附近的村民手里租赁了几十亩土地种植莲藕。不久姚世明发现,这种小规模的运营方式成本较高且风险很大。首先,他以每月500元的价格聘请了一个当地农民看护藕塘,每亩每月的看护成本高达25元。而藕的市场价起伏不定,收益经常低于成本。

  2012年中旬,姚世明将种植规模扩大至300亩。虽然管理成本降了九成,但是单一的品种和市场价格的剧烈起伏,仍然蕴藏风险,怎么办?

  2013年末,姚世明、郭小平、李清兵等6位较为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农场主,共同出资200万元抱团组建月亮湾乡村旅游开发公司,租了680亩土地用于种植桃子、葡萄和反季桔子等水果—这只是第一步。

  据姚世明介绍,2014年他们还将投资400万元,用于二期建设,大概租赁土地1000亩,用于兴建果蔬观光长廊,同时修建餐厅、客房和鱼塘等配套设施。此举可将公司的发展方向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引导。这是第二步。

  郭小平介绍称,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在2017年完成公司1000万元的注资,土地流转面积达一万亩,形成集果蔬种植、林下经济、农业观光等诸多业态为一体的综合经济体,完成公司主业向旅游业的彻底转身。

  按照他们的设想,经过长达4年的不间断投资建设,到2017年公司将迎来第一个收获期,年产值预计超过1000万元,是该村微企农场平均收入的10倍以上。

  这么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会不会存在困难?据郭小平说,最大的困难在说服当地村民同意土地流转这个问题上,大约有10%的村民是拒绝参与的。郭介绍称:“部分人是想自己种一点东西。部分人是因为自身比较富裕,觉得不稀罕每年收那点土地流转费用。”按照协议,同意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每年可按照每亩地500斤稻谷的市场价收租金。

  局限

  在璧山的利红蔬菜基地老板杨利红身上,能找到和李清兵、姚世明、郭小平等人相同的气息。比如能拿出近200万元投资的姚世明和郭小平,其交通工具仍然是摩托车,穿梭于乡间泥泞的小道,溅得满腿的泥。而杨利红,璧山的创业明星、知名微企企业主、年净利几十万元的蔬菜种植大户,交通工具则是个破破烂烂的卡车—用于平时自己向重庆主城送菜。

  做蔬菜基地之前的杨利红,当了18年的菜贩子,基本的商业模式就是低买高卖,挣差价。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起早贪黑奔波于生产地和市场终端的自己,获得的毛利远低于上述两者。而且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收益也会随之攀升。于是,杨利红回到家乡,承包了一片土地,自筹资金、自挖沟渠、自建大棚,建起了蔬菜基地。

  虽然现在的杨利红毛利高达200多万元,拥有市级、区级的诸多荣誉,但他也有不少烦恼。

  他想法很多,但一想到风险就偃旗息鼓了。迄今为止,他最大胆的一个想法,是在璧山县建立多个直营销售点,自己的蔬菜直接运送到自己的销售点上售卖,从而取消中间渠道环节,降低成本和菜价。杨利红想,这样的做法,甚至有可能挑战生鲜大佬永辉和重百等大型商超的地位。然而一想到执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困难,比如手续的办理、销售点成本的难以评估等,杨利红觉得还是等政府有什么扶持政策的时候再去尝试。

  其次是业态的单一。种蔬菜,在目前看来还是个利润不错的行当。可是假如有一天蔬菜的利润突然下降了呢?杨利红觉得那些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太过“高端”,自己又不太懂那一套,执行中可能存在着无数困境,资金也是一大问题,不如将精力投注在开发新的蔬菜品种,或者干脆种种药材更切实际。

  再次是外环境的干扰。在杨利红自己的商业思维中,当下的状态—掌握着璧山主要超市、大学城数个食堂、重庆主城一些蔬菜批发市场这三大类销售渠道,就已经比同行赚更多钱了,突破的唯一方法就是扩大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卖出更多、更好的菜,就能赚更多的钱。然而随着他名气的攀升,不断有业外人士,比如媒体、管理部门、高校等与他接触,让他觉得难以招架。市主管部门发函邀请其参加某些研讨会、学习会,他觉得对方可能是骗子,拒绝参加。有时候,他甚至希望能有个新闻发言人来帮他打点一切。

  最后是资源的闲置。这个资源,并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他很久之前注册的一个商标“琴梅”。当初,杨利红的蔬菜,因为经过特殊的培育,在色泽、品种等方面走到了同行的前头。他想,既然自己的产品如此优秀,干脆注册个商标吧。然而,商标注册以后,却一直闲置,没有利用。他不利用,或者不会利用,不代表别人也这么想。比如有一次,璧山的新世纪超市从杨利红处购置了一批蔬菜,不幸滞销。超市方面知道杨利红是个名人,也知道他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找出当时璧山电视台为其拍摄的新闻报道,在滞销的商品前循环播放。随即,产品遭遇抢购,很快销售一空。有趣的是,杨利红举出这个例子后,十分纳闷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作者:安钟汝 刘…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资讯:

  • 下一篇资讯: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互联网+”时代仍靠“三现” 浙江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
    热门资讯
    十万外国人广州“淘金” 国际 长沙市专业市场布局规划(20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16095034号   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版权所有 ©2004-2016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