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流通研究 | 下载共享 | 咨询培训 | 专家专栏 | 读书 | 流通企业 | 论坛 | 博客 | 书城| 城乡商业 | 开店指导
中国流通研究
English 繁體中文
关于我们
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合作导航
|零售百强 |业态研究 |并购上市 |网点规划 |商业数据 |供求信息 |商铺招租 |展会发布 |专家在线 |会员服务

  没有公告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现在的位置: 开商网 >> 中国流通研究网 >> 征文征稿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018 政府在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研究         
018 政府在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研究
副标题:
作者: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 来源:流通经济研究所 人气: 时间:2005-12-5 10:22:12 进入论坛


 

内容提要:流通产业是低经济进入壁垒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通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形态呈现出非理性化发展的态势,为产业零散度大,整体竞争能力弱。对外开放背景下,“散、小、弱”的中国流通产业面临着国外流通企业大举进入的巨大压力。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探讨政府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具体对策措施,确立起合理的流通产业政策体系,大力推进本土流通企业走农村连锁化发展之路,是中国流通产业走上规模经济发展道路,并最终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流通产业     零散度      产业政策        竞争力     农村连锁化  

 

一、中国流通产业零散度情况剖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流通产业具有低经济性进入壁垒特性:①流通产业的规模经济受不同的经营方式、不同的经营业态、不同的营业地点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成本构成中的固定成本可大可小,流动资金往往显得更为重要,所以其规模弹性较大,规模经济壁垒不明显;②同样的理由,小规模流通企业初始进入必要的资本量相对而言要求也不高,资本筹集难度远低于其他规模经济要求高的产业,必要的资本量壁垒亦不高;③由于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从事商品的经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成熟,企业一般均能组织到市场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从理论上说,企业因所经营的产品物理性能差异带来的差别化壁垒也是很低的;④绝对费用进入壁垒发生在新进入产业寻找供应商、签约、履约、员工培训等方面,可以想见,这些费用对处在买方市场的流通领域而言,也难以构成企业进入的障碍。低的进入壁垒必然使产业呈现强竞争性。

除上述经济性进入壁垒外,产业进入还受非经济性的政府产业进入限制政策制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受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催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国有经济退出,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尤其在流通领域,政府的行政性、政策性进入管制全面放松,而与此同时,中国老百姓摆脱短缺、贫穷压力后,强大的社会购买力亟待激发。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中国各种非公有制流通企业,特别是个体商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其数量呈现出几何增长态势(见表1、表2):

1、中国个体商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网点发展情况

年份

1978

1980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网点

(万户)

14.4

787

855.58

1553.6

1624.3

1690.8

1817

1833.4

人员

(万人)

20.9

71.9

1300.92

2737.2

2924.4

3124.4

3421.2

3469.0

单位网点人数()

1.45

 

1.52

1.76

1.80

1.85

1.88

1.8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中国国内贸易年鉴》199119961997199819992000年有关数据。

 2、中国私营商业(批发、零售和餐饮)网点发展情况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网点

(万户)

15.41

25.4

33.5

41.2

52.3

64.1

雇工人数(万人)

144.74

230.16

303.4

370.5

472.8

552

单位网点雇工人数()

9.39

9.06

9.06

8.99

9.04

8.61

资料来源:《中国国内贸易年鉴》199519961997199819992000年。

表中数据显示,1978年至1999年,个体商业网点由14.4万个猛增到1833.4万个,增长126.3,从业人员由20.9万人猛增到3469.0万人,增长165倍;199419995年时间里,私营批发、零售及餐饮网点数量从15.41万户增加到64.1万户, 增长3.2倍,而在这一时期,单位网点的从业人数却逐步下降。个体、私营商贸流通企业小型化、零散化趋势明显。

商业网点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在经济发展初期确实对繁荣市场、活跃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政府流通产业必要的进入管制及运行管理措施缺位,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引导与合理的控制,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形态呈现出非理性化发展的态势,多年累积引发了诸多的问题:

首先是商贸业规模小、网点杂、层次低,市场过于分散。各地区、各企业在数量扩张过程中均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少良好的协作与沟通,新增加的商业网点以小店铺居多,资金弱、店面小、经营品种少、效益低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2000年,中国有销售额亿元以上的零售企业1000多家,中小企业100万家,而单体的小商店则多达2350万家;全国 273家主要大型零售商场商品零售额1072.8亿元,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美国同期前50家流通企业的销售额占其全国销售额的20%以上)。大量小规模单体商业企业在卖方市场上尚有生存发展的可能,随着市场供求格局的转变,以及消费者需求逐步趋于成熟,开始从纯粹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型购物转向休闲享受型时,大量传统分散型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汲汲可危。

其次是大商场的新建与倒闭两头热,助长了市场的不稳定因素。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大型商场因其营业面积大、商品品种丰富、市场覆盖面宽、购物环境好、服务规范、商业信誉好等一系列优势广受富裕起来的老百姓的欢迎,各地兴建大商场成风,大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数量增加快且分布高度集中化,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同业竞争日益激烈,众多企业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使自己变得更强,反而招致了恶性的价格大战,零售商在价格战中纷纷破产关门,剩下的也大伤元气。虽说从经济学角度看,商家的低价竞争能增加消费者剩余,但从整个社会总福利的角度考察,这种过度竞争实质上是造成了社会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减少了社会总剩余,对于全社会而言是弊远大于利。

再次是一些地方政府行为非理性化发展,大量外资企业超前违规进入。地方政府过多从本位利益出发考虑本地流通产业发展,热衷于上一些或是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或是能体现现任领导业绩的项目:从前者看,地方政府愿意扶持与保护的是能为地方上缴营业税的本地流通企业,而对国内其他地区的连锁零售企业的进入则担心其抢了市场又收不上税,设置种种借口阻挠进入;从后者看,由于外资零售企业资金雄厚,管理先进,引进一家国外大企业既能成为本地商业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体现城市的繁荣与档次,又为本届政府领导脸上增添了光彩,在这样的利益趋动下,一些地区置本国开放进程表于不顾,至使外国商品和资本趁机超前违规涌入,与本国企业争夺市场,对民族产业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富裕起来的中国有众多的人口,广阔的市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迅速增长,中国的流通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就已达到15%以上,而我国这一指标至今尚不足10%,中国的商品市场无疑是让国际顶尖商业巨头垂涎的肥肉。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将逐步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就中国流通产业目前的规模、能力而言,尚无法与国外强势企业相抗衡。

 

二、流通产业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一般来讲,中国转型经济初期本身内生着企业规模小型化的趋势,随着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企业规模将出现回归。以商业零售业为例,将会依次走上发达地区零售业态曾经走过的道路,业态会朝着仓储式商店、购物中心等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九十年代中后期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国内市场总需求不足,经济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效益普遍不佳,致使企业规模回归及结构成长的速度非常缓慢,且在这种缓慢的回归过程中,还时常会出现停滞、甚至反弹,这无论在工业制造业还是流通产业,都是不争的事实。在全面开放的大环境下,流通产业这样的一种发展状况可能导致国内严重的产业安全危机。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终端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流通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程度。流通产业对供应链的控制,必然全面影响一国的制造业;其强大的现金流又必然对该国的金融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对信息资源的天然垄断,又必然成为左右一国经济运行的中心。流通产业掌握着市场的控制力,如果流通产业掌握在外资手中,则向下危及制造业,向上危及金融业,导致一国经济的空洞化。

目前外商外资企业大肆抢滩中国市场,国内流通企业严重缺乏抗衡能力,为避免出现产业安全危机,保证本土流通企业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政府流通产业政策无疑责无旁贷。

事实上,从产业发展与运行层面上看,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产业发展都不是完全无政府的,即使是在竞争最充分的流通领域的零售业也不例外,它同样应该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共同作用下才能正常运行。中国政府强化流通领域政策管制的根本目的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引导新企业合理进入及原有企业之间调整、重组,提升国内流通企业的规模与档次,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要,并从根本上制止“窝里斗”式的过度竞争;二是处理好引进流通领域外资、外企与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严格遵守WTO有关条款,防止国外流通企业过度进入、违规进入而损害国内经济发展。目前,“散、小、弱”的中国流通企业与外企相比差距很大:目前中国连锁企业中的龙头老大联华超市140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额与世界第一的沃尔玛2400多亿美元不可同日而语。为保障本国产业安全,中国亟需要培植本土的“沃尔玛”、“家乐福”。但是单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难以迅速实现对国内中小流通企业的结构调整与重组的,充分利用产业管制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将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三、构筑中国流通产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

 

日本是世界产业政策实施最为成功的国家,它之所以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体现在政策层面上的政府产业扶持与管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政府产业管制政策能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国的流通领域正面临对外开放条件下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紧要关头,构筑合理的中国政府流通产业政策体系是当务之急。

第一,政策应体现向前看,以“不管制为原则,管制为例外”作为流通政策的基本准则,任何试图通过限制竞争来恢复有序竞争,或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最终都只能是南辕北辙,并在若干年后留下新的遗憾。考虑到现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可能在今后出现事与愿违的滞后效应,为尽可能减少政策的负效应,应充分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应本着“向前看”的宗旨办事,对于外资外企进入流通产业,政府不能硬堵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政策的目标只能是促使本国产业尽快强大而与外资企业相抗衡。

第二、政策应具有前瞻性,并进行适时的调整。日本政府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环境及企业发展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变迁流通产业法规,有力地促进了有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以日本的《大店法》几次制订修改为例,在70年代经济高度增长时期,日本《大店法》着眼于保护中小零售企业,限制大型零售商业的发展,以不断吸引大批劳动力。80年代该法律则着眼于加强管制。1982年,通产省通告当前的管制措施,对建店的自主限制进行指导,建店数目迅速减少。这种方式适合于日本国内流通市场与国外市场相隔绝的情况,有利于保护国内竞争,有效地调整国内各个微观营销主体之间的利益。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旧的政策制约了现代零售商业的发展,因此90年代《大店法》又作了合理调整,政府商业管制已不再是只停留在保护中小零售商的利益,而是以考虑消费者及周边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从保护环境、交通安全等角度出发合理规划商业的发展。中国同样应对流通产业政策进行及时的修正,以保证其适用性。

第三,以立法手段为主要政策工具,体现政策的严肃性。为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政府管制机构应避免将管制权力随意出让或转让,确保管制政策的一致性,防止为地方政府管制所简单的代替或破坏。过去我们习惯于借助于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工作,缺乏管理的规范性与强制性,致使各地置行政命令于不顾,违规情况时有发生。为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今后我国的流通产业应摆脱传统行政命令式管制的做法,更多地重视立法手段的运用。商业立法是我国政府流通产业政策的立足点。为协调流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与规模效益、对外开放与本国产业发展、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等各方面的矛盾冲突,政府应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加快制定有效的旨在强化流通产业结构重组、以培养国内强势企业、合理的网点布局、规范的竞争行为等方面内容的具有中央权威性的法律法规。

第四,改变传统落后的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筑起新的体现流通现代化发展实情的产业竞争力评价标准。一直以来,政府、学术界都习惯于以传统的商业网点绝对数增加值来评价地区商贸流通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程度,各地均以千人均商业网点数的快速递增为荣,这在八、九十年代正如笔者在第二部分已分析的,从全国范围来看均有一定的合理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民收入水平的逐年提高,消费者对购物环境、商品质量、品种数量等的要求均会发生改变,各地零售业态发展将会依次走上发达地区零售业态曾经走过的道路,从单一型、零散型向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转变,从传统业态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过去的那种仅以数量增加评价发展的指标不仅不能起到科学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反而会进一步助长盲目的低效率扩张。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政府有关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常用的千人均商业面积拥有量,再考虑地区商贸业发展的连锁率指标(连锁企业年销售额占销售总额比率的递增率)作为本国本地区商贸业发展指标。

 

四、政策引导中国流通企业走农村连锁化发展道路,提升本土流通企业竞争实力

 

就中国现状分析,目前各地的存量中小商业企业数量过多,今后政策导向不应是继续鼓励数量的增加,而主要是对现有商业资源存量进行重组,整合现有的商业设施,消化吸收现有的资源存量,积极争取与外资的合作,实现以最短的时间成本和最低的资金投入的扩张。政府流通产业政策应积极鼓励现有企业的合并、重组,走连锁经营之路。

(一)政府重视,政策引导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市场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和巨大的潜力;连锁商业企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全面推广,可以通过员工本地化,降低人力成本,为当地政府解决部分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可以通过农副产品的产业化生产经营使传统农业人口转移到农副产品加工、包装行业;国内大连锁企业的发展更能成为与国外大零售商抗衡的中坚力量,防止中国出现严重的产业安全危机隐患;国内连锁商业走农村化发展道路也迎合国内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凡此种种,大力推广农村连锁商业发展,应该成为今后政府流通产业政策实施的基本导向,各基层政府对于连锁商业的进入,应如各大城市政府对国际零售巨头的进入一样持欢迎态度,并在各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二)多元化筹集发展资金,积极组建配送公司,确保经营产品的质量

中国农村商业落后的历史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中国农民极低的收入水平成为农村商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相对于规范的现代连锁商业而言,农村传统小店经营场地面积小,经营品种多为廉价商品,开店成本极低,而连锁商店的开办均需有一笔相对较高的初始资金投入,考虑到日后的经济效益,若非经济十分发达的农村地区,一般连锁企业不会愿意进入布点,而当地门店又会考虑资金压力与经营风险而不愿积极配合,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发引导农村商业走连锁化发展的道路时间长,难度大,因此需要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促成这项工作的开展。由于农村连锁商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解决资金问题,可推行多元化出资政策,由县、乡一级地方政府依据本地财政情况,抽取一笔专项资金对每个建成点专款专用,可采取诸如放心店优质店挂牌奖励等措施发放到位;连锁企业出资规范门店外装修,负责配送货;加盟店与连锁企业签订有关连锁协议等做法确保这项工作有序运行。

(三)利用农村供销社的传统销售网络解决布点问题

中国农村供销社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形成了一张相当完备的布点、销售网络,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凭借供销社网络发展起来的连锁经营在县城、乡镇已经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虽说村一级供销社下属代销店随着供销社系统已经完成转制,但传统的关系网基本还在,与其他分销商相比,供销社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农村市场的熟悉,对中小城镇和农村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农村商业的发展正可以利用供销社点多面广的网络优势及已有的人才基础,无论在店址的选择、内部装潢,还是设施的购置方面均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开展连锁经营,集团作战,开拓农村市场。

(四)以特许加盟为主要连锁手段

连锁方式可有直营连锁(正规连锁)、自由连锁(自愿连锁)、特许连锁(合同连锁、加盟连锁)等多种方式。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居住人口相对分散,县乡一级的农村商业多数处于单店经营、个体经营的状态,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都比较弱,依靠农村商业自身力量发展具有较大规模的正规连锁企业资金压力重、风险大,不易推广,采取由若干个门店或企业自愿组合起来,在不改变各自资产所有权关系的情况下以共同进货为纽带开展经营的自由连锁及门店与总部签订合同,取得总部的商标、商号经营技术等形式开展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特许加盟经营方式发展农村连锁,则克服了正规连锁对总公司资金、管理方面的压力,符合总公司与门店双方的需要,有望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推动农村商业的改革与创新 

(五)选取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村做试点,分步推进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即使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乡镇或村,农民收入差异也很大,连锁商店的推广,因其规范的进货渠道、严格的商品质量要求,与传统乡村小店相比,商品价格相对较高,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民现代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尚未形成,推广现代连锁商业时机可能并不成熟,所以应该因地置宜,在经济比较发达、农民收入较高的地区,政府引导推行正规连锁,经济发展一般地区以加盟形式推广,经济落后地区则由地方政府选点出资试行。

(六)连锁总公司发展战略

输出品牌、发展加盟,坚持实施低成本运作、连锁化发展应该成为国内连锁企业农村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连锁总公司不能把速度和数量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而应紧跟市场的变化和需要,兼顾企业发展的实际,坚持积极与稳健相结合的扩张原则,实行开办与整合同步、规模扩张与层次提高并重的策略,根据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现状、人口分布情况、居民消费水平、习惯及发展趋势作店址选定和商圈界定,充分发挥自身良好的品牌信誉和货源优势,着力建立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的加盟连锁体系。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商业网点时,应努力培育建造适应近阶段连锁超市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大型配送中心,努力打造规范、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建成管理现代化、营业合理化的区域性连锁超市集团。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绍文生野重夫:《日本市场经济与流通》,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2、       郭东乐宋则 荆林波:《中国商业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孙宽平:《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8

4、       曹建海:《过度竞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       夏春玉:《商品流通:理论与政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吴鵾:《家乐福快意中国》,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击更多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的文章 文章录入:ivychen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关于征集2012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的
  • 第九届“珠三角流通学术峰会”征文通知
  • 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征文通
  • 广商流通经济研究所招聘暑假科研助理启事
  • 关于征集第八届珠三角流通业学术峰会论文的
  • 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开始征集论文
  • 关于征集第六届广东流通学术峰会论文的通知
  • 第三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征文通知
  • 广东流通大调查征文大赛通知
  • 2007广东经济学会征文通知
  • 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征集
  • “广东省流通业与制造业和谐发展问题”学术
  • 普通文章[图文]传统百货业态还能撑多久
    推荐文章[组图]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缘何如此之大
    普通文章上海商场年末促销提前 促销力度决定人气
    普通文章当前中小型连锁超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完
    普通文章中国出口产品屡遭“双反”调查的原因分
    普通文章试论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普通文章中国酒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普通文章连锁经营业态选择及其竞争策略探讨
    推荐文章2012餐饮企业十大热点事件
    推荐文章肯德基速成鸡再曝安全隐患:花钱能买检
    推荐文章[组图]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缘何如此之大
    推荐文章电商扩张 商场大量建设 传统百货业何去
    推荐文章“第九届珠三角流通学术峰会”会议通知
    推荐文章[组图]群雄割据中国零售版图
    推荐文章我国流通业面临黄金机遇期
    推荐文章[图文]国务院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

    传统百货业态还能撑

    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

    农产品滞销问题难根

    汉庭更名:经济酒店

    超市和购物中心用社

    中国服装产业陷入低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说两句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