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流通研究 | 下载共享 | 咨询培训 | 专家专栏 | 读书 | 流通企业 | 论坛 | 博客 | 书城| 城乡商业 | 开店指导
中国流通研究
English 繁體中文
关于我们
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合作导航
|零售百强 |业态研究 |并购上市 |网点规划 |商业数据 |供求信息 |商铺招租 |展会发布 |专家在线 |会员服务

  没有公告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现在的位置: 开商网 >> 中国流通研究网 >> 征文征稿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089 我国流通业竞争力状况评价及提升途径       ★★★
089 我国流通业竞争力状况评价及提升途径
副标题: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 来源:流通经济研究所 人气: 时间:2005-11-28 16:06:23 进入论坛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流通产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国际竞争态势,正视我国流通业存在的问题,锐意改革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体系,并就此体系的大致内容对我国流通业竞争力发展状况作了一番评价,认为我国流通业虽然有较大发展,并具备向纵深发展的条件,但总体上其竞争力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并据此提出提升我国流通业竞争力的六条途径。

    关键词:流通业;竞争力;评价标准;提升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流通业集团在母国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为了保持自己的增长,加快了对我国流通领域的介入。根据我国政府在入世谈判所做出的承诺,流通领域的开放程度将更快更彻底,这使得中国流通业面临着严重的竞争态势,因此应正视我国流通业存在的问题,锐意改革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一、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价标准

    流通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属于产业竞争力范畴。我国流通业目前尚处于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的阶段,产业层次整体偏低,虽未广泛地参与但却逐步进入到国际分工体系。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通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上,具体表现为地区间乃至国际市场的争夺和产业自身的优化升级。因此,本文将流通业竞争力定义为能否扩大对区域乃至国际的商业辐射力和对产品的集散力,巩固和提升产业在区域间乃至国际地位,并使本国流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对流通业竞争力的评价是项系统工程,需要设立合理的标准对该产业的现状和发展以及能力做出全面的衡量。笔者作了一次初步的尝试,希望通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建立起更为科学的评价模型与方法。
    流通业评价标准的构建除了遵循全面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基本原则外,还需特别注意下列几点:第一,重点考察流通业发展的规模;第二,对业态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加以特别关注,业态先进程度直接反映了流通业发展的潜力;第三,流通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评价时必须和其所处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起来。根据以上要求,结合资料收集状况,借鉴IMD、WEF和波特关于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构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标准(见表1)。
    在评价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标准体系中,有些是可以量化的指标,可以通过相关数据来计算,如流通业增加值、行业集中度等;有些是不可量化的指标,只能通过现状考察去直观评价,如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企业内部治理的科学性等。通过这些评价标准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综合衡量流通产业竞争优势的客观标准,无疑会使研究向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上更加靠近一步。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

流通体制改革状况

政策支持力度

城市化水平

基础设施条件(交通、邮电、仓储等)

高校、科研机构与集群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程度

劳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土地等各种专业化市场的发育程度

文化氛围(包括创新和信用文化)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经济增长率(%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口数量

毛利率

GDP相对增长率

全员劳动生产力

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流通效率

流通业增加值(元)

行业集中度

从业人员数(万人)

注册企业()

产业GDP占全部GDP的比重

典型企业的营业收入(元)

 

产业内部结构合理度

产业关联度

产业链完整程度

自主品牌的发展程度

流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将知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能力

产业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及占全部从业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二、我国流通业竞争力评价

    根据以上的评价标准,笔者对我国流通产业竞争力状况作出一番考察评价。
    1、我国流通产业发展迅猛,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逐步进入商品结构性过剩时期,商贸流通业作为社会生产、销售、消费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担起满足消费、引导生产的新职能,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连年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GDP总量的不断攀升,2004年已经突破十三万亿元人民币,为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广阔的地理空间,不断增长的人均可持续收入,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和数量也为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政府致力于小康型社会的构建,在流通体制上不断进行适应客观实际的市场化改革,采取政策措施鼓励物流等流通新产业的发展,也为流通产业提供体制基础。这些都使我国流通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2、我国流通业大体上还停留在一手买进,一手卖出的商业中介发展阶段。我国内地商贸业无论是外贸企业还是内贸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建立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体制改革一直在进行,企业迫于市场压力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且出现了一部分机制较灵活、业务模式较新的民营商贸企业。但从总体来看,商贸业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造和革新,体制僵化和业务模式落后依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前些年的改革中又采取了某些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做法,如层层承包、出租柜台等,以致愈来愈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甚至成为影响我国产业大规模重组的薄弱环节。
    3、流通产业规模偏小,集中度低。与交易密切相关的流通业是与市场经济相伴发展的。由于分工的深化和交易量的增大,商贸业在国民经济活动总量中所占比重也会愈来 愈大。据诺斯对于1870--1970年美国经济中与交易有关部门规模的估量,20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中批发、零售、餐饮、物流等流通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从1870年的25%左右提高到1970年的45%左右。而目前我国相应行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只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个多世纪前的情况相近,只占20%左右。与在强大的流通业组织的支撑下,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产品价值链愈分愈细的情况相反,我国流通业发展不足制约了分工深化。此外,我国流通行业零散度过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目前,在全国17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有93%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仅有10余家。2003年,中国批发零售业前100家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而同期美国仅沃尔玛一家公司销售额就占美国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相当于中国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2003年,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的沃尔玛其营业收入为2198亿美元,中国排名第一的华联集团营业收入为23亿美元,流通企业规模与实力差距明显。
    4、流通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不仅现代流通业在流通总量中所占比例小,流通现代化水平低;批发业与零售业的比例结构不太合理;而且从流通业的组织形式上看,结构也不尽合理。目前,中国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仅为7.8%,国内连锁业最发达的上海也只占10%,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60%,日本为40%,中国台湾地区则达到61%。流通产业中产业链不够完整,新兴产业物流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流通模式创新不够,第三方物流经营模式并未完善,制约了流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5、流通效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偏低。流通效率较低主要体现在流通速度低、库存率高和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据测算,中国国有商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次数为2.3次,而一些跨国连锁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龙等的流动资本周转次数年均可达到20—30次。从物流成本方面看,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7%,日本1997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9.6%,美国2000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1%。近10年来,中国流通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长期保持在8%左右,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15%以上水平相比,中国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还比较低。
    6、流通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快速扩张能力较差,财务运作能力不高,不能与国外企业相比。因此,近年来,在外资企业快速扩张的压力下,内资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出现了“反连锁化”的现象,即连锁店铺越多,营利能力越差。二是营销能力低。如中国零售企业在运用价格促销、陈列促销、广告促销、服务促销、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等营销能力方面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三是成本控制能力弱。如2003年中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仅为9%,而外国零售企业则达到了24%,相差15个百分点。四是品牌价值能力低。如中国流通企业全国性知名品牌很少,更谈不上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五是流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技术水平的落后影响着管理水平的落后,体现为在硬技术方面的建设、应用不足,更突出表现软技术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流通企业,面临严重的设施老化、物流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物流管理效率低下,费时费力,企业经营成本长期居高不下,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企业电子化水平低,信息加工和和处理手段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商家追求快速反应,为顾客提供最大化增值服务以及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7、与流通业相关制度和法规有待完善。一方面,与流通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如物流企业跨区域开展物流业务时常常受地方保护主义困扰,国有企业在选择外部更为高效的物流服务、处置原有储运设施和人员时,所遇阻力巨大,这些必然会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条块分割的流通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着流通业的发展。如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专业化分工特点虽然日益明显,但是物流的组织和管理却不断向综合性发展,各种物流方式和物流载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中国目前的物流行业管理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体制,与物流相关的各部分分别由铁道、交通、民航、贸易等不同政府部门进行管理,依据这种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纵向隶属的管理格局,严重制约着在全社会范围内经济合理地对物流进行政体统筹和规划,妨碍着物流的社会化进程,制约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
    8、流通业所需基础设施落后。国家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够,尽管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发展,但按中国国情和人口来看,仍满足不了需求,线路里程少,密度低,而且存在线路运输负荷大,运输能力紧张等问题。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也不合理,54%分布在东部沿海,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中西部明显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流通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内部也存在基础设备落后问题。一些设备和设施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和配置的,大部分设施已经陈旧和老化,如在物流业中,装卸搬运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下,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作业的需求。
    9、流通业人才供给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无论是流通专业人才的学历教育,还是流通职业培训、上岗资格培训都没有普遍有效地开展,使中国的流通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经营人才十分短缺,这在物流业中体现最为明显。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是20至30万,仅北京就至少存在20万左右的物流人才缺口。可见,目前中国物流人才奇缺,已经严重制约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流通业虽然有较大发展,并具备向纵深发展的条件,但总体上其竞争力水平仍然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提升我国流通业竞争力的途径

    上面对我国流通业竞争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采取有效途径提升其竞争力,不仅关乎商贸流通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1、加快流通体制的创新步伐。用先进的理念、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和科学的技术手段,对我国流通业进行全面的改造和提升,是提升流通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大力推进流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只有产权制度清晰,经济利益前景明确,才有可能调动这些企业在流通创新过程中的积极性。各地政府首先要转变职能,千方百计本着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提供足够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激励的务实作风上来。建立起以国有商业为主导,民营商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分工合作,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共同发展,竞争有序,开放式的零售市场。从业态创新角度来看,要以大型百货为主导,以连锁超市为主体,形成多种业态共同发展,不断创新的模式。各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强强联合,大力兴建现代连锁,物流配送、超市等新业态,有重点地筹建现代购物中心。通过体制的改革和机制的创新,以资本为纽带,对商业资源实行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地区(三跨)的重组,使我国的流通企业始终能够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2、积极引导和扶植现代流通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扶植,按照流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给予优惠的土地、贷款、税收及相关扶持政策;对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资产的退出和落后设施的技术改造,给予较为明确的资金、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界定和支持;对一些特殊地区、项目,如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国际航运中心、物流基地等,给予更大的发展自由度,以确保这些重要地区、项目的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潜能的挖掘。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重视流通产业特别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有战略意义的物流枢纽设施、物流基地、国际航运中心、大型综合性枢纽港口等的规划和建设。针对中国电子商务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足的问题,加强网络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网络速度以及网络的区域覆盖度。同时,要为现有落后的交通运输、仓储等设施的开发利用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建立起相关资产的合理退出与技术改造利用并举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第三,提高流通产业的决策支持水平。加强对流通产业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发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经贸委等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经济建设与运行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加强其在流通产业发展中的调控能力和力度,使流通产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合理、有力的宏观管理与行业管理协调基础上,提高产业发展的决策层次和决策的协调性;同时,应尽快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和便于与国际接轨的流通产业统计体系,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支持。
    3、大力发展现代连锁,培育流通业规模效益
    建立起以连锁经营为基础的 “以流通为核心”的纵向一体化商业资本集团。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新业态的发展虽快却规模过小,大型零售商业集团过少,国际化、超大型商业集团空缺。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使我们在实力强大的外国商业集团面前不堪一击。过去我们片面追求外延、粗放、数量扩张的增长势头不能继续下去。我们的出路在于 “做大、做强、做实”,借助市场力量,推出我国大的零售商,让国内规模普遍过小的零售商按自愿、平等、互利、多赢的目标,进行强强联合、资产重组和兼并,尽快提高零售业的集中程度,实行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国合作,发展现代连锁集团,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这是增强流通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同时应注意规模扩张与效益提升同等重要,扩张不仅是“量”的增加,更重在“质”的提高。如果只有相同的店名、店貌,而没有标准化的商品、服务和配送,也仍然是分散经营,根本没有效益可言。
    4、缔结战略联盟,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国的流通企业应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互惠互利,共荣共存。实施供应链管理,实现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合作与渗透,使自己从一个传统的中介贸易商逐渐演变成全球商贸供应链的管理。这需要:第一,在时间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应流程,以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重要的是使产品尽量在靠近最终消费者的时间点完成,根据产品特性和消费者要求,可分别采用定货采购(Buy to Order)、定货生产(Make to Order)、定货装配(Assemble to Order)等不同模式。其次,在地理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销厂家分布,降低供应链经营成本。主要应考虑供应和销售商的合理布局,这对生产和服务体系快速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加强企业与供应和销售厂家的沟通与协作,降低运输及存储费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在生产系统上对所有供应厂家的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企业往往有很多的供应厂商,为了满足某一业务需要,必须对众多厂家进行优化选择,将零部件模块化外包(Modular Outsourcing),再对它们的生产资源进行集成和协调。
    5、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流通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培养流通专业人才。我国应积极普及流通管理特别是物流管理知识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加深业界对流通重要性的认识,为国家和企业培训专业人才,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流通理念和流通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定期举办国际性的流通研讨会,在财政、信贷等方面对从事流通技术开发的单位予以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诸如JIT(即时服务)、QR(快速反应)、ECR(有效客户反应)、ERP(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的物流技术,促进中国流通业的发展。
    6、打造我国流通业的自有品牌。商业自有品牌,是商业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零售商为了突出自身的形象,突显自己产品与别人产品的差异性,开发自己独有的商品,创立他人没有的品牌,逐步形成自有商品的特色,以此提高对顾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具体做法是,零售商通过了解消费者信息,提出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要求,并选择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然后利用零售商品牌把产品推向市场。在国外,凡是大型商场或连锁超市,自有品牌都占一定的比重。如美国西尔斯公司销售的商品有90%以上是自有品牌,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阿霍德、英国的马莎、日本的大荣公司都因自有品牌的经营成功而享有盛名。我国流通业的自主品牌少,目前可以把精力放在树立商场品牌建设上,创建一批如王府井、大商集团等商业品牌,在条件成熟后再发展商业自有品牌。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3、[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4、纪宝成 《商品流通论——— 体制与运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6、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吴思华:《战略九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徐从才:《现代商品流通:转型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吴敬琏:“施供应链管理,提高我国流通业竞争力”,《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10期。 
       10、蓝庆新:“全球化供应链与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11、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
       12、景侠:“运用SPR理论再造中国流通业竞争力”《商业时代》,2003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击更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的文章 文章录入:ivychen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关于征集2012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的
  • 第九届“珠三角流通学术峰会”征文通知
  • 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征文通
  • 广商流通经济研究所招聘暑假科研助理启事
  • 关于征集第八届珠三角流通业学术峰会论文的
  • 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开始征集论文
  • 关于征集第六届广东流通学术峰会论文的通知
  • 第三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征文通知
  • 广东流通大调查征文大赛通知
  • 2007广东经济学会征文通知
  • 首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征集
  • “广东省流通业与制造业和谐发展问题”学术
  • 普通文章[图文]传统百货业态还能撑多久
    推荐文章[组图]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缘何如此之大
    普通文章上海商场年末促销提前 促销力度决定人气
    普通文章当前中小型连锁超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完
    普通文章中国出口产品屡遭“双反”调查的原因分
    普通文章试论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普通文章中国酒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普通文章连锁经营业态选择及其竞争策略探讨
    推荐文章2012餐饮企业十大热点事件
    推荐文章肯德基速成鸡再曝安全隐患:花钱能买检
    推荐文章[组图]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缘何如此之大
    推荐文章电商扩张 商场大量建设 传统百货业何去
    推荐文章“第九届珠三角流通学术峰会”会议通知
    推荐文章[组图]群雄割据中国零售版图
    推荐文章我国流通业面临黄金机遇期
    推荐文章[图文]国务院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

    传统百货业态还能撑

    京沪便利店发展差别

    农产品滞销问题难根

    汉庭更名:经济酒店

    超市和购物中心用社

    中国服装产业陷入低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说两句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