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市场前沿正文
G30为北京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献计献策
—“2010G30首都流通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来源:2010年3月12日 中国流通产业网 发布时间:2010-3-18 点击数:


  开商网讯: 近日,“2010 G30首都流通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召开。会议围绕“将北京打造为国际商贸中心”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嘉宾发表了各自观点,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系主任马龙龙主持。他认为,“世界城市”一定要具备几个条件:1.一定是商业中心同时是金融中心;2.一般应是海洋贸易比较发达的港口城市;3.一定是服务业中心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4.一定是信息集散和发布中心,企业研发和教育一定是最发达的;5.有一定的制造业规模和水平,是产业制高点。这些条件北京有些具备,有些不具备,但要创造条件。从北京近两年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超过上海,成为全国第一款的实际增长能力看,有一定发展潜力。所以,一定要建立起有批发业支撑和金融支撑的强大的零售业。在业态、经营方式、提高购买能力、完成消费更新升级等多方面下大力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流通30人论坛(G30)理事长黄海表示完全认同“北京打造国际商贸中心”这个战略,他认为从客观上讲,北京已经具备了条件,但如果此战略能得到国务院、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认可,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对将来的战略实施就更有益了。对此,他提出了六点具体建议:

  1.如果北京想要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就要有一些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它的发展,至少要在国际化方面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衡量指标。确定了这些基本指标之后,制定发展规划、工作规划就有所遵循。

  2.作为国际商贸中心,要有所兼顾,比如内外贸兼顾,零售与批发兼顾。结合北京的特点,还是要大力发展零售与内贸,这样更符合北京的定位。
 
  3.把旅游和商贸结合起来,这是北京市很突出的特色。现在北京市商业和旅游业发展都很好,但是如何把它们结合得更密切还需要思考。

  4.北京要想打造国际商贸中心,还要思考如何在流通方式和现代商业创新方面走得更快一些。

  5.特色街大有发展前景。从国际上看,商贸中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高度繁华的中心商业区,另一个是很多非常有特色的商业区。

  6.打造国际化商贸中心,需要市政府作出统一规划,来引导商家分布,避免因争抢品牌,意外推高部分商家身价。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经济系教授黄国雄认为目前北京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条件已经成熟,且整体目标应该是在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时候基本实现。但是现在,作为战略任务、系统工程还需要一个个做起。归纳起来应该按照五个中心、三个平台、两个体系,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零售企业。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不缺信心,缺规划。目前从规划这个角度来讲比较乱,北京要打造商贸中心城市,应该是什么模式,应该从哪里入手,都要有具体的规划

  2.不缺人才,缺机制。总体来看,北京开放程度不够,如何向民营开放,向境外开放,向省外开放是一个问题。开放度不解决,搞什么都受制约。

  3.不缺硬件,缺软件。从硬件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世界水平,但是在软件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至少还有10-15年差距。如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经营素质、管理能力等等方面。

  4.不缺群体,缺主体。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城市,不论是从业态构成、商业形态、经济结构,还是从外资企业、外地企业、本地企业,多元化基本已经形成,但缺乏主体,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够国际、国内双向开拓的龙头企业

  5.不缺规模,缺效益。举个例子,王府井集团商业建筑面积200万面积,销售额60多亿,相当于1平方建筑面积的销售额3000多元。除掉50%没有开业,1平米也就卖6000多元,北京市平均水平是14200元,也就是还没有达到一半。从这个角度看,规模是有了,效益没有。北京的旅游业也是如此。

  另外,他还谈到不缺共性,缺个性;不缺传统,缺创新;不缺商业,缺服务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李金轩认为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时,确实要有一些基本指标和基本数据支撑。这个基本数据支撑的来源应该是一个大规模、中长期的大型实地调查,通过这个调查来了解北京的实际情况,来系统的、综合的研究规划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说,北京做这个国际商贸中心的设计、定位非常重要,现在要进入方案设计,有五大问题需要研究

  1.规划问题。即整个商贸中心的整体规划,包括布局、功能、业态、业态分布、流通支撑体系等,要有一个可操作的可行性规划研究

  2.北京如果要打造一个国际化的商贸中心,最重要的是突出国际化。因此重在研究国际化的变量,起码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人流的变化带来的变量,如国际旅游人口。第二个是北京市本地和外来人口的人口结构变量。第三个是外资政策变化带来的变量。第四个是由交通物流改善带来的变量。

  3.目前商贸供给能力在有些方面过剩,有些方面不足。如何调整这些过剩与不足需要研究

  4.北京要做一个国际商贸中心就必须要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在国际比较中,国际化程度、商业供给能力、营销水平、服务能力都需要研究

  5.最后还应该考虑到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在国家层面上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申金升介绍了北京提出“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战略的背景,又针对三个比较大的着力点做出说明。

  1.提升流通交易功能。两方面体量上还要再放大,一个是内贸商业本身体量,另外一个是大宗商品交易、国际贸易体量。

  2.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商业业态、便民设施过程中,更加注重推动国际化和高端化。在国际化和高端化过程中不断提升我们的时尚的、特色的、服务的消费能力,不断引领消费结构升级。

  3.下一步要下更大的功夫于商务服务配套支撑能力上。无论是总部经济,还是将来城市功能提升,终归要有高端服务业作为支撑。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王立杰对此也做了简短发言。他认为首先消费能力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因此我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次城市的功能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商务则挎着两头,以后北京物质商品的生产比重会越来越小,所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要从服务业入手。

  北京市商业联合会会长李顺利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他认为“国际商贸中心”的提法最好改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回避“中心”二字的排他性。对此北京工商大学的洪涛教授表示同意。

  其次,他认为刘淇书记提出的“世界城市”和国际商贸中心是一致的,世界城市功能是主要是由商贸支撑的。

  再次,目标要明确,要有一个可操作的整体规划。制定规划中还要考虑均衡和协调。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G30秘书长刘普合认为打造国际商贸城市要注重以下几点:

  1.追求商业新生态效应。基本服务要求均衡,特色的要突出人文,高端的要来得方便。打造核心,要有突出的抓手。

  2.软实力要有前瞻性。创新才是我们的根本策略。

  3.尽快克服约束条件,如交通情况。除了硬件约束以外还有一个发展理念的问题。打造商贸中心是一个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发展理念上要有更新的突破。

  资和信总裁王吉绯以北京购物季为背景,对北京的市场做了如下分析,他认为北京要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存在三大难题:第一,做点容易,做面难。怎样在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背景下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兼容政治、文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第二,做特色容易,做主流难。第三,搞活动容易,吸引人难。

  北京物资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娴对于打造国际化商贸中心提出以下七点意见:

  1.要有整体规划

  2.要突出特色,建设标志性品牌与服务。

  3.寻求可衡量发展程度的指标。

  4.目前北京存在地区之间的商业差距,发展不平衡。

  5.着力体现北京的文化积淀。

  6.发展高端服务业,调整流通产业结构

  7.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建立后勤保障支撑体系。

  中国经济网总编辑崔军就议题提出两点建议:他认为,首先要加大与国际商贸中心相适应的信息流建设,建立一个商业指数体系。其次,在大力加强信息流的基础上,开拓探讨特色的电子商务形式,打造有影响力的电子交易平台。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首先,北京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着力点在于北京的流通产业上;其次,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北京的差距在硬件和软件上,硬件差距主要指地区发展不平衡;再次,北京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应该具有北京特色,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国家的指标硬套。今后在中国应该成为一个体系、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北京、上海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第二个层次是大量的区域的商贸中心城市,第三个是大量地方商贸中心城市,第四个层次是专业性商贸中心。要明确他的位置,而不是孤立的发展。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祝合良借鉴国外知名城市的特点,就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出要走多元化、便利化、规范化、信息化、民族化、集中化的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王晓东提出,建设国际商贸中心首先需要中央高层的支持;其次,他认为“打造”这个词用的不合适,有些商贸中心的自然形成的,高楼可以盖,但理念的东西是不能打造的;第三,北京的贸易体量目前基本是由人口规模决定的,要形成贸易中心还要重视批发业的发展;最后,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过程中还要重视理论研究,避免走弯路。

  经过三个小时的热烈讨论,与会专家就北京打造国际商都问题各抒己见,在众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会议在纵向经验总结、横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既对北京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也对其未来发展贡献了一系列有益经验和创新思路,为相关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宝贵依据。

参加论坛的嘉宾名录:
黄  海  全国政协委员、G30理事长
陈文玲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G30成员
申金升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
王立杰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处长
刘普合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G30秘书长
黄国雄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G30顾问
李顺利  北京市商业联合会会长
马龙龙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系主任、G30成员
洪  涛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G30成员
祝合良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G30成员
王吉绯  资和信集团总裁、G30成员
崔  军  中国经济网总编辑、G30成员
王晓东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赵  娴  北京物资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教授

 

作者:佚名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三座大山压顶 百货业谋求全渠 腾讯拉票京东 电商格局重塑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