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外资进入与管制正文
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高度警觉
来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07-7-3 点击数:


  摘要:伴随流通业影响力提升而出现的“影响力滥用”这一国际化新情况、新动向值得关注。外资在中国流通业“事实上不设防”的奇特状况,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外资在最具成长性的主流业态的超速扩张,正在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值得高度警觉。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应当毫不动摇,只是需要给出与时俱进的新判断和新对策。
  关键词:流通业;外资;超速扩张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5周年之际,各行各业都在回顾、评估和盘点“入世”以来的利弊得失。在充分肯定对外开放巨大成就的同时,其间也不乏出入较大的分歧和争论。本报告认为,第一,对外资在流通业的情况进行全面准确评估,仅仅凭借5年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大历史跨度的检验。第二,对外开放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终极目的和标准,应当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生成与巩固,有利于国内流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成长,有利于流通业资源以市场化为基础高效合理配置,有利于中国网络状自主渠道资源的不断壮大,有利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流程优化、交易成本降低和就业增长,有利于国家经济安全和城乡居民得到实惠。第三,尤其要关注伴随流通业影响力提升而出现的“影响力滥用”这一国际化新情况、新动向。
www.qikan.com.cnadx2OUnW670w7XY2
  按照这个理解,本报告进一步认为,中国流通业开放得并不十分圆满,许多事情还需要冷静客观地具体分析,而学界某些人关于“越开放就越有利、就越安全”的观点失之笼统,过于极端,盲目乐观,属于误导,应予澄清。当前外资在流通业的超速扩张已经越来越偏离开放的初衷和期望,有些苗头和动向值得高度警惕,需要作出与时俱进的果断决策。
  
  一、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高度警觉
  
  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中国政府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合计316家,合同利用外资51.2亿美元,开设店铺5366个,营业面积达828.6万平方米。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取消了对外资商业的地域、数量、股权的限制以后,仅2005年上半年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即为2004年全年批准设立的6倍,远远快于以往的任何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加速度”还只是商务部批准的项目。地方政府吸引外资从来都是热情高涨,自行批准、吸引外资的步伐多年来一直走在商务部的前面。而在这种由来已久的背景下,2006年3月1日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审批权被绝大部分下放到地方政府以后,新政策的刺激效应更加明显。最新动向的主要表现是:外资进入已呈“加速度”态势,并表现出进一步扩张的意愿;外商独资企业数量和外资并购案例明显增加;外资向二三线城市渗透;外资批发企业和外资零售企业的批发业务大量增加;等等[1]www.qikan.com.cnadx2OUnW670w7XY2
  美国跨国集团沃尔玛的加速度发展动向最具代表性。这两年,该公司在美国本土屡遭抵制,在韩国和德国迫于当地的政策和竞争环境压力,投资计划严重受挫,不得不全线退出。为弥补亏损、扭转颓势,便将发展的重心转向了政策环境世界独一无二、极度宽松的中国。2004年底,沃尔玛在中国大陆地区累计设有45家分店,员工总数约2万多人,而仅2005年一年开店就达到13家。2006年,在中国开店又增加18-20家;未来5年更将计划在中国开设新店超过250家,届时将是目前开店数量的4-5倍。

  法国家乐福跨国集团也不甘落后。家乐福自从1995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至今的11年间,总共开店已达75家,还要在此基础上,用3年时间,通过兼并、收购手段加速扩张,开新店铺至少80家。紧随其后的是跨国集团百安居。1999年6月,百安居中国在上海开了第一家门店,2004年公司营业额达到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2005年,百安居的母公司英国翠峰集团收购欧倍德中国全部零售业务,公司立即增加了13家门店。如今54家的店面规模,使百安居确立了在中国建材零售连锁的老大位置。 中国现在是百安居全球业务增长最快的一个国家。 百安居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每年至少开10家至12家门店。百安居亚洲区总裁纪司福则透露说,2010年百安居全面连锁的店铺总数要超过100家。

  这种态势无异于又一个“外资大跃进”。其中,内资连锁零售企业在经济存量上虽然仍占多数,但增长速度、核心份额的增长态势和可持续盈利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外资连锁零售企业www.qikan.com.cnadx2OUnW670w7XY2
  在新动向面前,盲目乐观,甚至不加具体分析地继续高调鼓吹“外资无忧论”、“欢迎并购论”,显然十分危险,绝不足取,必须放弃。外资在中国流通业“事实上不设防”的奇特状况,在全世界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外资在最具成长性的主流业态的超速扩张,正在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值得高度警觉。
  
  (一)无序并购、“影响力滥用”、自主渠道资源命脉遭到损毁

  并购是外资进入中国各个产业时,成本最低、风险最小、动作最快、收效最高、影响最大的手段,而外资大规模并购、收编、“招安”中资优质流通企业所具有的强大杀伤力和流通渠道资源损失被人们忽视了。www.qikan.com.cnadx2OUnW670w7XY2
  这些年来,什么是重要资源,什么是经济命脉,一直存在争论,但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使目光始终聚焦在能源和制造业,流通渠道作为市场经济当中稀缺资源和重要命脉这一要害问题,从来就不在视野之内。实际上,在新世纪“经济节奏较量”的新动向面前,在全球化竞争的新情况面前,流通业及其网络状流通渠道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和战略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支撑,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国际政治地位的坚实基础。

  国际化新情况显示,伴随现代流通业整体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影响力滥用”的垄断新动向也在增多。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业具有引领生产、配置资源、抵御风险、增进消费、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商品高效率、竞争性自由流动等多方面的强大功能。值得关注的国际化趋势是,从动感、节奏、机制和流程优化等效率和竞争力较量中获取经济利益,是新世纪的新特点。在这种背景下,“沃尔玛现象”集中表达了“影响力滥用”这一最新动向,即凭借信息技术、现代流通渠道和巨额订单,实力强劲的大型零售公司正在取得对众多制造商、供应商的绝对支配地位。以沃尔玛等跨国集团为代表的全球布点、全球采购、全球销售的供应链计划正在深刻改变资源配置、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2]

  从“惊险的跳跃”角度观察,市场经济也是“渠道经济”。“影响力滥用”的垄断性跨国集团通过超低价大额订单机制和巨额采购,已经掌控了国内产品的流通渠道。新动向显示,外资进入中国流通业的真正目的,是运用网状采购-销售渠道“影响力滥用”的垄断优势,以极低的采购价格倒逼中国的制造业,使其服务于外资构建的全球供应链,将其纳入外资苛刻的产业控制体系,最终牟取高额垄断利润。比如沃尔玛集团在中国低价采购了100亿美元,即可创造27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意味着170%的毛利润 [3]。而2005年其含有高额垄断利润的低价采购已经高达180亿美元。另一种后果是,一旦失去竞争优势,榨取不到垄断利润,外资企业又完全可以凭借网状渠道资源的垄断优势,轻而易举抛弃中国供应商,将大额采购订单迅速转移。这就足可令中国企业不仅颗粒无收,而且走投无路。

  可以说,轻视流通的悠久传统,以及缺乏像样的流通渠道资源,已经使中国的许多制造业企业沦为一无知名品牌、二无核心技术、三无销售渠道、四无商业信誉、五无有效信息、六无盈利潜质,被边缘化的一个个车间孤岛。因此,在市场经济新时期、新环境下,具有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商品采购和分销渠道,同样是稀缺资源,同样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甚至是更要命的命脉,绝不可掉以轻心。
  
  (二)自主品牌遭重创、制造业被逐步边缘化

  自己主导的网状流通渠道与自主品牌有着天然的依存关系,自主网络渠道是自主品牌的摇篮,自主品牌是自主网络渠道的代码。自主网状渠道被损毁,必然导致中国制造业知名老品牌遭重创,新品牌难存活的被动局面。自主品牌缺失让中国人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自主品牌每况愈下,实质上是自主网状渠道资源被由来已久的外资大面积切割替代所致。道理很简单:在由外资构筑的网状渠道中,品牌筛选当然要由外资来主导,从来就不希望看到中国的自主品牌。www.qikan.com.cnmNoIBTwwPTzlBfEo
  商务部给出的实际情况是,发达国家GDP的60%来自知名品牌产业,中国不足20%。与此相关,自主品牌只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真正属于中国的只有4个。而随着外资零售企业快速扩张,中国知名品牌的农业和制造商还在继续被外资商业收编、掌控。凭借自己的销售网络,外资企业、内资“三来一补”的加工企业和不断被收编国内知名企业,或结成战略同盟,或通过收购控股,或买断经营,或采取贴牌加工,形成了强大的排他式垄断交易,并逐渐形成了品牌由外资主导的格局。通过品牌、渠道的挤出效应,中国制造商通常只能在低端产品上依靠拼数量、拼消耗、拼能耗,粗放微利经营。www.qikan.com.cnmNoIBTwwPTzlBfEo
  在这种场合,即使国内很有竞争力的品牌商品要进入跨国公司网络渠道,也要被大副度压价,有些品牌甚至被迫改名换姓。随之而来的便是利润的流失。即中国制造商通常只能拿到10%的利润,假如一个产品最终在美国卖100美元,中国制造商只拿到10美元,其他90美元被外资拿走。可见,自主渠道就是收入,自主品牌就是利润。跨国公司控制了中国的购销网络,就抓住了品牌、技术、订单、信息和产品,加速了优质资源向跨国公司的集中,也就夯实了其可持续盈利的在华基础。而中国企业则沦落为别人廉价的打工仔。
  
  (三)就业遭遇挤出效应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就业压力名列前茅。流通业既是传统的就业主渠道,也是最具后续潜质的主要就业领域。经济效率从来不是流通业的第一指标,技术进步与增加就业从来都需要统筹兼顾,不可偏废。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流通业造就了数千万人的就业机会,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而外资进入流通业并快速扩张,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挤出效应。ww
w.qikan.com.cnmNoIBTwwPTzlBfEo

  美国自己的经济分析认为,在开业10年左右的沃尔玛店周围,一些小镇损失了47%的贸易额。与此同时,沃尔玛的开业造成当地零售领域的就业率下降2%-4%,员工的工资总额下降2%-5%[4]。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调查,沃尔玛、家乐福营业面积在8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每销售1000万元的商品,需要从业人员20人,而中国中等以下店铺,则可以吸纳从业人员50人,就业比率或直接的挤出效应是1: 2.5至1:3。此外,由于外资零售大店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也迫使内资商业企业减员,即造成间接挤出效应。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1300家企业的5万多家零售门店的统计,2004年内资零售企业营业面积增长了26.5%,从业人员只增长了14.3%。[3]
  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这样一个关系,店铺规模越大,其单位商品销售额需要的从业人员越少,中小企业、中小店铺的发展就越困难,需要的就业人员也就越少。因此,以上数据分析也就可以说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大店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抑制了中小商业企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长。
  
  (四)超国民待遇、低水平恶性竞争和市场秩序破坏

  如前所述,鉴于现代流通服务业渠道命脉的影响力和本土化特征,按照国际惯例,任何世贸组织成员国开放分销业的态度和立场都无一例外地异常谨慎。开放分销业通常只是“承诺”,甚至只是姿态,充其量只给予国民待遇,并实施种种有利于自己的技术壁垒,纳入强硬的本土法律和规划以便“严加看管”。即使是口头上大讲分销业要国际化,骨子里也从来都是千方百计去“化”别人,而绝不肯轻易被别人“化掉”。至于外资是否进入,能否发展,全看其自身的“造化”和运气,别指望得到任何额外的便利与好处。在这个问题上,老谋深算的资深成员国日本堪称典范。日本从来都承诺开放分销业,欢迎外来投资,但至今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在那里站住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心照不宣的奥秘就在于,各成员国谁都不会拿分销业开放当作儿戏去向国人彰显政绩,更不会为此敲锣打鼓、大肆炫耀、四处张扬。

  与国外相比,由中国体制病导演的的“政绩彰显大赛”,属于扭曲变态的一个例外。分销业招商引资历来被当做各级官员彰显政绩立竿见影、首当其冲的热点、重点。某些地方政府比受了别人恩惠还要卖力地为外资张目,异乎寻常地热衷此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争先恐后,任意突破零售业开放时间表,擅自扩大开放区域,对外资企业投其所好、逢迎讨巧、大献殷勤、关照有加、无微不至,拱手奉献超国民待遇,而对内资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则视而不见、不闻不问。颇有“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晚清遗风。实在令国人侧目,让外人费解。这种部门分割、地区封锁体制和变态的政绩观,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对外开放有余、对内开放不足的奇特反差和强烈不满。

  突出表现,一是许多上好的商业地段被拱手让给外资企业,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将原来一些国有商业企业所在黄金地段的店铺拆了以后让给外资企业,从而使中央政府一再强调的商业网点规划变成了挤压国内企业,给外资“腾地方、送网点、圈地盘”的规划

  二是超国民待遇主要体现在税收、市场准入、外贸经营权的优先获取等方面。其中,税收优惠问题最为突出的。由于减免税优惠和费用扣除政策的不同,内资企业所得税率为33%,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大约15%,二者相差一倍多。这既导致中外企业竞争上的不平等,造成外资企业通过各种避税手段转移利润,明显有违税收最基本的平等原则,也不符合世贸组织倡导的自由贸易和平等竞争原则。对外资企业的特殊税制,原本就是出于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然而对于外资企业这种长期的“超国民待遇”留给中国的好处,似乎与人们的初衷渐行渐远,而它的负面效应,则正在凸现出来。

  对于零售行业来说,现行所得税制实际上构成了对内资企业的逆向歧视,这种歧视对于前面有狼后面有虎的中国零售企业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超过民待遇、利益廉价让渡使外资有恃无恐地进行恶性竞争,以低价收购、占压资金等方式欺压国内众多制造商和供应商,恶化了国内竞争环境。
  
  (五)经济安全埋下隐患

  除了上述经济隐患之外,如果国内出现突发、异常事态,比如自然灾害,严重疫情等等,通常会导致国内重要商品供应紧张和市场剧烈波动。外资在流通业加快扩张以后,将引发政府调控能力弱化、上游产业失控,从而导致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2003年我国出现“非典”疫情后,一些城市的商品被抢购一空,当政府决定紧急征调外资零售企业的商品时,这些企业却表示需要向国外总部请示。此外,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的“合谋”造成国资流失和超经济垄断,更有可能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这是因为,外资进入绝非来送礼的,而是来牟利的,除了巨额采购带走源源不断的高额垄断利润之外,外资进入流通业,并没有促使中国结构优化、流程优化和交易成本的降低。中国引进外资最大的失算,就是没能实现各个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初衷,结构性问题不但没能好转,各种失衡与差距反而更加恶化了。

   二、应对外资进入流通业的基本判断需要做相应调整
  
  (一)外资进入流通业,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国内流通业,但最终是制造业
  由于忽视现代流通业的强大功能,人们对外商进入中国流通业的后果缺乏应有的警觉,认为这不过是流通业内部的事情,最多不过丢失一部分流通业的市场份额,倒闭一批经营不善的商业企业,无伤大局。其实不然。目前的实际情况显示,外资企业拥有的巨额订单、大规模采购,虽有促进外贸出口的短期作用,但也存在“影响力滥用的垄断”,即凭借网状流通渠道优势和定价优势向制造业终端、乃至向中上游产业链实施纵深控制的战略考虑。外商所给出的批量和价格“订单”,事关众多制造商的销路和生死。外商已经发起的大规模进入,决不仅仅是中国流通业的自身命运问题,更将主要牵涉到和控制到中国大大小小制造商们的产供销命脉,直至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因此,壮大国内流通业十分迫切,战略意义深远。对外开放的大政方针必须毫不动摇,但中国在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理应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就国内流通业和制造业的后续发展,以及网状渠道资源配置,作出独立自主的政策安排,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引进外资的正面效应主导时期已经结束,负面效应开始上升到了值得高度警觉的主导方面
  从20世纪后期连锁超市(最初被称作“自选商场” )诞生算起,中国大体用了15年的短暂瞬间,历经了发达国家零售业态150年的沧桑变迁,新兴零售业态如便利店、折扣店、超市、专卖店、大卖场、购物中心、网上商店等等,均已在中国出现。中国国民经济和消费增长由此受益匪浅。www.qikan.com.cnuVtXwfrfh6cNr6Se
  随之时间的推移,这些原来迫切需要的经验、方式和技术,目前在中国已经不再是“问题”,中国自己的商贸流通业虽然还有诸多前进中的困难,但毕竟今非昔比,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尽可以一显身手、大有作为了。而与此同时,跨国集团基于中国举世罕见的特殊政策背景和过度宽松环境下的超常规发展,已经对中国商贸流通业、制造业的后续发展和扩大就业产生了日益明显的消极影响。这个客观存在的重要转折意味着,作为对外开放“硬币”正面,其政策初衷或正面效应已经基本实现,完成使命。而作为这枚硬币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另一方面,即负面效应则已经上升为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www.qikan.com.cnuVtXwfrfh6cNr6Se
  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直至世纪之交,商贸流通业集中大面积引进、模仿和消化吸收国外管理经验、流通方式和实用技术的阶段已基本完成。用市场、空间换技术、换管理、换经验的正面效应已经出现拐点,并加速衰减。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应改变,但具体政策必须与时俱进、合理调整。
  
  (三)进一步清除“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影响
  种种失误的总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思维和重化工业思维,在于骨子里改不掉的“重生产、轻流通”情结。改革之初,最早放开的是国有商贸流通业而不是国有制造业,骨子里的缘由是轻商;20世纪80年代“多渠道、少环节”的误导使得市场经济的要害批发业迅速萎缩,骨子里的缘由是轻商;20世纪90年代培育市场重点转向要素市场后,便果真以为商贸流通业再无话可说、无事可做,再次导致流通业发展滞后,骨子里的缘由是轻商;“入关”、“入世”谈判,让步最多的是分销业,用分销业的让步换取别的谈判筹码,骨子里的缘由是轻商;新世纪“入世”过渡期主动提前领先于制造业的大幅度开放,骨子里的缘由是轻商。而直至近期,外资并购装备制造业立即备受关注,高度警觉敏感,这与面对流通业外资并购的迟钝麻木,形成了鲜明对照,骨子里的缘由还是轻商。轻商在中国真可谓是习惯成自然地一脉相承。www.qikan.com.cnuVtXwfrfh6cNr6Se
  因此,研究和制定政策要对外资进入零售业给予高度警惕,调整政策思路,屏弃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与时俱进的“轻商”传统,引进外资一定要充分考虑首先给中国本土企业一个公平待遇,一定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氛围,彻底改变对外资进入流通业“事实上不设防”的世界罕见做法。
  
  三、建议政策调整的若干要点
  
  (一)出台反垄断法、实施产业损害调查和反流通业倾销
  国家应出台反垄断法,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外资零售巨头可以利用全球化战略,整合资源,统筹运营,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市场的、某个时期的得失。因此,中国尤其要关注外资零售企业对国内零售的产业损害,扫请法律障碍,实施产业损害调查。对于中国流通企业而言,可以凭借现有的的销售渠道和先进技术,效法欧盟反倾销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努力在流通领域实施反倾销。
  
  (二)依法限制、阻止恶意并购,实施反并购
  中国应尽快建立流通领域外资并购风险防范机制。除了加紧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外,应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并购行为评价体系和标准,内容包括外资并购对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外资并购对市场形成垄断的可能性、外资并购对产业结构升级政策的影响以及外资并购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影响等等。尽快制定外商来华并购企业的法律法规,与国际通用做法接轨。特别对以垄断我国批发、零售市场为目标的恶意并购行为,要有严厉的制裁手段。www.qikan.com.cnuVtXwfrfh6cNr6Se
  对于涉及国计民生或国家安全的流通业,有关部门可以制定产业目录,提高外资进入这些关键行业的门槛,并建立国家对外资控制行业资产的审查机制和经济安全预警机制,以便及时防范潜在的风险。对于流通产业和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企业,在外资实施并购重组的过程中,须通过专项评估、论证和审议。对于流通业并购战略性龙头企业的行为,应严格把关,划定合作底线,将行业发展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建立《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敦促尽快出台
  国家应借鉴日本、韩国和法国的商业网点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的商业网点相关的法律法规,敦促尽快出台。同时,要维护商业立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切实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
  
  (四)纠正地方政府对外资零售商实施的“超国民待遇”行为
  为了给国内外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高效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应继续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针对中国特色的官员绩效考核机制缺陷造成的愈演愈烈的外资收购潮,不应继续把引进外资作为政府的硬性指标,不宜再以引进外资的多少作为考核干部政绩大小的一个标准,更不能以此去对干部实行奖惩,造成政绩观的扭曲。与此相配合,要依法消灭各种歧视,保护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增强国内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和软实力;依法维护流通渠道安全和自主知识产权;等等。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坚决纠正地方政府逢迎讨好外资企业,擅自对外资零售商实施“超国民待遇”的行为,依法查处、追诉相关机构在引进外资过程中推波助澜、内部交易、商业贿赂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EB/OL].www.mofcom.gov.cn.
  [2]宋则. 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
  [3]荆林波. 外资进入带来的困惑有哪些?[EB/OL]. (2004-8-31).[2004-8-31]http://finance.sina.com.cn/financecomment/20040831/1818989749.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调研报告. 外资并购“底线”何在?[EB/OL]. (2006-07-02)[2006-07-10 ]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s/200607/20060702609021.html. [5]黄海. 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大趋势——在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暨零售业全面开放大趋势论坛上的演讲. [EB/OL].(2006-2-24)[2006-3-1] http://huanghai.mofcom.gov.cn/aarticle/speeches/200603/20060301653373.html.
  [6]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Kenneth E. Stone. Imapct of the Wal-mart Phenomenon on Rural Communities in Increasing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Problems and Policies - 1997 [R].Farm Foundation, Chicago, Illinois,page 4;加利福尼亚公共政策研究所(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David Neumark, Junfu Zhang, and Stephen Ciccarella. The Effects of Wal-Mart on Local Labor Markets[R].2005,page 8.
  [7]李蕊. 外资零售业的功与过[J/OL]. 中国经济信息,2006(6):32.
  [8]李蕊. 从中外超市之争看中国流通业的发展[J/OL]. 世界知识,2005(2):41.

 

作者:宋则 李蕊  编辑:宋浩123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中国成亚洲最大零售经济体 本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