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内外贸一体化正文
反思中国出口模式“出口导向”战略忧思
来源:《大经贸》 发布时间:2005-4-12 点击数:

 

〔引文〕
出口导向战略忧思
杨育谋
   
不知不觉,中国已进入了国际贸易摩擦多发期,其背景正是中国经济实力和出口贸易的猛增。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评价中国当前的贸易摩擦:一只蚂蚁爬进瓷器店,当然无声无息;一只壮牛闯进瓷器店,怎会没有响声?
井喷的贸易壁垒,无异于让在国际市场辛苦打拼的中国企业戴着脚链跳舞。这种状况让我们反思:实施了20年的出口导向战略是否应该有新的诠释?中国会不会陷入出口越多越落后的拉美化困境?

   
中国制造的扼喉之痛
   
1978年至200325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41倍,年均增长16.04%,远远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国外贸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跃居仅次于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
   
外贸的持续迅猛增长,为中国制造业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提供了资本、技术、管理知识来源,创造了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充足的贸易顺差使中国得以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日益紧缺的能源矿产原料,帮助中国成功地摆脱了困扰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汇双缺口局面,抵御住了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侵袭。20多年来,世人交口称羡的所谓中国奇迹,离开外经贸部门的贡献就变得不可想像。
   
如今,印有“Made  in  China”字样的商品已摆满了发达国家商店的货架,但是,中国还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笼罩在中国头上的世界工厂光环其实也非常虚幻。与上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工厂的日本相比,当年的日本制造几乎是100%日本企业制造,象征着日本企业家的荣誉和梦想。而现今的中国制造其实却是来自跨国公司,常常是美国企业在中国制造、日本企业在中国制造……
   
据商务部的数据,200419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2366.7亿美元,占了全国总出口值的56.86%。毫无疑问,外资企业挣的钱早晚是要回报给国外投资者的。
另一方面,中国外贸出口值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中国所得不过是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而已。即使是近年异军突起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也仅仅是为诺基亚、希捷、摩托罗拉、英特尔等跨国巨头所做的贴牌加工,中国得到的依然是高技术产业中的低价值部分。
   
在一般贸易出口中,中国的优势集中在纺织服装、箱包鞋帽、玩具、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高利润环节,如服装业的设计和分销,但我们并没有掌握这些高利润的环节,我们的优势只是体现在劳动力性价比高,只能在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称雄。
   
一件在中国加工的Hugo Boss衬衫,在美国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道的Saks Fifth Avenue百货公司的零售价是120美元,在这120美元中,渠道商Saks Fifth Avenue赚了72美元(占60%),名牌商Hugo Boss赚了36美元(占30%),而中国的制造商只赚取了12美元(占10%),这就是中国外贸的真实写照。而大多数时候,中国的制造商们还在打价格战,很可能只以9.6美元(8%)的报价争抢订单,最后中国制造商的利润率往往跌落到1%2%,而生产这件衬衫的中国工人就可能只拿到0.2美元的报酬,不到这件衬衫售价的五百分之一。
   
由于我国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也由于片面追求出口创汇企业间缺乏协调竞相杀价,肥水流入外人田成了我国出口贸易久治不愈的痼疾。
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并且还要相互杀价的中国制造,只能饱受反倾销、保障措施和技术性壁垒的扼喉之痛。
   
同样是采取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新加坡、香港特区、韩国等差不多用一代人约25年的时间,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至今也20余年,但至今还是发展中国家;同样是外向型经济大国,日本在20年间就崛起了松下、索尼、丰田、本田等一大批国际性品牌,而中国至今叫得响的国际性品牌寥寥无几;同样是吸收大批的农业人口进入工业,日本、韩国迅速培养了大批高技能的产业工人,而中国做了长达十几年的产业工人还只是所谓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在城市立足,卖完青春就必须回到乡下。

  
比较优势的另一面
   我们一直对比较优势理论深信不疑一个国家的出口要有竞争力,就必须具有相对低的生产成本。这也成为长期以来众多中国企业津津乐道的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之一。
   
显然,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竞争力,主要是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当然,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其他优势:低价的原材料、稳定的货币和政治局面,宽松的政策和地方政府争相提供的优惠条件等。
   
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发展出口加工产业的最大优势,这在过去或是未来都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可以长期地抑制工资成本的上升,从而支持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大量地生产和出口。问题是,相当部分企业把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变成了对劳动力的榨取,中国发展陷入一个怪圈企业出口价格、收益低职工收入低、国家税收少个人消费支出低、国家应承担的社会公共开支低工人无经济能力接受更好的技术教育,低工资和低利润抑制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只能依赖出口。
   
根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龙军生教授的研究,沃尔玛2000年在中国采购了100亿美元商品,但这些产品创造了270亿美元的销售额,毛利率高达170%。由此可见,如果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受益的反而是跨国企业,中国面临的是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控诉。
   
更令人担心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过度出口甚至还会威胁技术进步,最终使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套牢在低端产业的陷阱中。
   
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证明:当一个发展中国家专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时候,它很有可能被锁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分工当中,从而丧失了技术进步的机会。来自联合国贸发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墨西哥、菲律宾、阿根廷、巴西等很多国家,与出口部门扩张同时发生的还有逆工业化过程,这些经济体一方面经历着出口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投资、技术进步的停滞不前。中国的情况虽然稍好于这些国家,但是中国出口部门的增加值(在中国所产生的价值增值部分)情况也不令人乐观:尽管出口部门增长很快,但是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却在下降。
而且,依赖于超低成本的竞争策略也难以长久,爆发在2004年夏天的几十年未遇的民工荒预示着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进入一个上升周期,况且中国还面临着印度、越南、非洲诸国等低劳工成本国家的竞争。正如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战略》中指出:竞争力与廉价劳动力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以生产成本或政府补贴作为比较优势的弱点在于,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会不断出现。今天以廉价劳动力看好的国家,明天可能就会被新的廉价劳动力国家取代。
   
通过廉价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目前已呈现了种种的负效应:国内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环境的恶化;国内经济对境外市场依赖性过大,因而脆弱性增加;国家利益流失,增强了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间的贫富两极分化。

〔背景〕
中国外贸大事记
19867月,中国正式向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提出恢复中国在GATT缔约国地位的申请,随后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了GATT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
1991
11月,中国与APEC达成了《谅解备忘录》,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这是我国参加的第一个国际经济组织。
1992
5月,国务院批转外经贸部、国务院生产办《关于赋予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关意见的通知》,这是我国赋予国有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开始,1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有自己的外贸经营机构的国营生产企业都可以申请进出口经营权。
1994
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与经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1995
1月,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成立,中国成为该组织观察员。
1997
3月,中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
1999
1月,中国开始执行《关于赋予私营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自营进出口权的暂行规定》,这是我国赋予私营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开始,注册资本和净资产均在8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私营生产企业可以申请外贸经营权。
2001
6月,原上海五国成员和乌兹别克斯坦共6国首脑在上海举行会晤,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
11月,为适应加入WTO新形势需要,我国相继颁布了《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并单独设立进出口公平贸易局,这对维护我国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具有积极意义。
2001
12月,经过长达15年的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艰苦谈判,中国终于在多哈举行的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完成加入WTO的所有法律程序,正式成为WTO成员,它意味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都有着重大意义。
2002
11月起,我国正式实施《对外贸易壁垒调查暂行规则》,该规定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贸易避垒调查制度。
2002
11月,朱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3
4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再增设上海青浦出口加工区、漕河泾出口加工区、闵行出口加工区,江苏南京出口加工区、连云港出口加工区、苏州高新出口加工区,山东济南出口加工区、青岛出口加工区,辽宁沈阳出口加工区,浙江嘉兴出口加工区,广西北海出口加工区,新疆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等13个出口加工区。至此,全国出口加工区达到38个。
2003
9月和10月,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标志着内地与港澳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4
7月,我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根据新的对外贸易法,中国将已经实行了50年的外贸权审批制改为登记制,意味着中国提前履行了放开外贸权的承诺;同时,新法还增加个人作为对外贸易经营者,这是中国外贸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0411月,我国自当年11日至11月有进口额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017亿美元,这是我国年进出口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黄树辉 整理)

 

2004中国制造出口受阻一瞥
晓 溢  严 西
   
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于世界各地,这是好事。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却是频繁且形式日趋多样的贸易摩擦。

   
美国发起冷冻及罐装暖水虾反倾销案
   
20031231日,美国华盛顿特区特别虾业贸易行动委员会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反倾销申请。2004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布公告,启动对原产于中国、巴西、厄瓜多尔、印度、泰国和越南的冷冻或罐装暖水虾产业损害调查程序。2004121日,美国商务部(DOC)应美国国内产业代表的申请对从中国、越南等六国的进口虾产品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4
11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冷冻及罐装暖水虾反倾销案中国和越南涉案企业的终裁决定,认定中国出口企业中除中国湛江国联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外,其他虾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对美出口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27.89%112.81%
美国时间20051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公布了对中国、泰国、越南、印度、厄瓜多尔、巴西等六国冷冻及罐装暖水虾反倾销案损害问题的裁决结果。ITC裁决认定,泰国、越南和中国的罐装暖水虾产品没有对美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损害;六个被调查国向美出口的非罐装暖水虾产品,对美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根据美国有关反倾销法律,美商务部将对从上述六国进口的非罐装暖水虾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欧盟对聚酯长纤面料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46月中旬,欧盟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长纤面料展开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5.8亿美元左右,是迄今为止中国纺织品反倾销涉案金额最高的案件,涉及中国大约1000企业,主要集中在江浙、上海等地。
据商务部最新消息称,欧盟已完成了对涉案产品的实地核查,进入无损害抗辩听证会阶段,即将对反倾销税率和损害是否成立作出初裁。一旦作出肯定性裁决,欧盟的反倾销措施将使我国聚酯长纤面料的出口受到沉重打击,而且有可能引起日本、美国等其他国家的效仿。
除了上述这些壁垒外,中国制造还遭遇了或隐蔽、或激烈的非正常抵制方式。

   
跨国公司大力推行SA8000标准
   
SA8000标准是由美国非政府机构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委员会制定的,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条件。
全球著名的玩具反斗城公司要求与该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全部5000家供应商(其中大多数在中国)都要通过SA8000认证。德国进口商协会已制订了《社会行为准则》,规定德国进口商应授权SA8000组织,对其供应商的社会行为进行审查。一些跨国公司如宝洁、耐克、阿迪达斯、沃尔玛、家乐福、雅芳、麦当劳等也纷纷加入这一运动,还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扩展到了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的发展中国家。
据一家大型跨国集团商务标准部(专门负责供应商的社会责任审查)的人士介绍,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影响最大的是纺织业、服装业、玩具业和鞋业等劳动密集型消费品行业。而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在中国外贸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严格的劳工标准足以令历来只重视业绩和利润的众多中国企业痛失出口订单。

  
俄罗斯华商货物遭查抄
   2004
210日,俄罗斯内务部下属的侦查委员会派出十多名警察,闯入艾米拉大市场中国商人的办公室,突击检查这里华商的身份证等证件,并限令华商在两天之内提供货物进关的合法证件。12日,30多名荷枪实弹的警察带着搬运工查收华商货物。据估计,华商此次损失约在3000万美元左右。
   
事情缘于俄罗斯不合理的通关制度。为鼓励进口,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所谓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清关捆绑在一起的一站式服务。货主只需直接向他们支付包括关税在内的所有费用即可。这种通关方式,被称做灰色清关。采用灰色清关方式进入俄境的货物,货主得不到合法的报关凭证和缴税单据,从而留下了隐患。当俄政府执法人员上门检查时,无任何证明的货物就成了走私货,不是没收,就是查封。
   
这次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被抄是1998年以来俄方较大规模的一次行动。据悉,近年来俄方查抄、封库等行动已致使中国贸易企业损失近6亿美元,不少企业血本无归。

   
西班牙埃尔切焚烧中国鞋
    2004917日凌晨,在位于西班牙东南部的小城埃尔切市,约400名不明身份的西班牙人聚集街头,放火烧毁了一辆载有集装箱的卡车和一座仓库。集装箱和仓库里装满的是中国温州商人准备在当地销售的商品鞋。燃烧的大火造成了约8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这是西班牙有史以来发生的第一次严重侵犯华商权益的暴力事件,引起了各界的震惊。
   
埃尔切是西班牙也是欧洲最著名的鞋城,有欧洲第一鞋城之称。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不少温州人辗转至西班牙,并以精良的制鞋手艺和低廉的价格在鞋市场站稳阵脚。后来,他们更直接从温州进口现货,扩大价格优势,进一步攻陷西班牙的制鞋业。目前,埃尔切中国鞋商店已经从过去的几家发展到30多家,在西华人鞋商的销售额占当地的20%左右。
   
同时,还有很多西班牙商人也在大量进口并销售中国鞋,仅2004年西班牙就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47%,价值高达2.2亿欧元。中国鞋一直高举的低价大旗,使当地消费者从低价贸易中得益,却深深触动了当地鞋商的利益。据统计,20047月,埃尔切就有26个鞋厂破产,几千名工人失业。利益驱动埃尔切鞋商选择了暴力。他们企图通过这种抗议方式达到向当地政府施加压力,以迫使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来挽救那些濒临破产的制鞋企业

〔观察〕
是什么推动出口持续增长
黄静波
   
中国的经济赶超目标和社会稳定是建立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之上的,逐渐形成了一种要竭尽全力维持高速增长的潜在压力,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来看,这种要求都存在。对外贸易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加速,建设和维护长期发展的基础方面的要求在不自觉中被掩盖、忽略了,外贸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早已被认识到,但甚少出台一些真正全面进行经济结构合理化调整的根本性措施,因为动真格的调整就势必影响调整时期的增长速度。

   
困境
   
改革开放之初,三来一补贸易方式以其便利快捷的特点得到广泛重视,大规模发展加工贸易使中国的出口快速增长,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形成了我国加工贸易比重远远超出一般贸易这样一种独特的贸易结构。我国进出口额增量的60%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加工贸易项目周期短,见效快,而且以这种直接利用外资为主的方式,既解决了我国迅速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的困难,还增加了劳动就业的机会。
   
不过,加工贸易这种方式的脆弱性亦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加工贸易模式仅着重于生产环节,主要的资本投入、技术设备的运用、销售市场均由外商掌握,国际市场的变化对加工贸易的兴衰影响极大,国际市场境况好的时候订单多,出口增长就快,而国际市场稍有衰退,加工贸易就立见收缩。
   
从所谓具有出口优势的产品种类来看主要是鞋帽箱包、工艺品、杂项制品、纺织品、日用家电产品、旅行用品,以及部分机械设备和仪器。虽然现在机电产品出口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超过四分之一,但也是较低层次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居多。中国出口结构的粗加工、低附加价值的特点仍很明显。
出口结构不平衡导致贸易的产业关联、技术外溢效果不甚理想,出口产业本身的技术水平也未能迅速提升。同一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中国缺乏高质优价出口产品的独立品牌,出口商品缺乏品牌效应,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极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机电产品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导致在一般贸易上扩张无力。例如,近年来我国电脑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产品出口的增长率,但客观而言,拥有的自主产权并不多,核心技术尤其薄弱,一定程度上仍在扮演着境外产业转移接受者的角色,归根到底还是缺乏与国际顶尖科技相抗衡的创新能力。虽有部分企业已注重引进技术、开发自己的产品和品牌,但受制于现有的企业规模、技术基础以及配套设施,影响终归有限。
   
缺乏一个健全有效的促进出口机制。体制、政策不配套,意识不到位,促进出口作用不大。贸易中介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外贸公司本是贸易中介的主角,当改革却相当迟缓,外贸代理制已经提倡了十数年,至今仍是进展甚微。
从促进出口的具体措施看,出口退税制度过去是是执行不力,企业抱怨甚多。执行新的出口退税方案之后,受退税率下调的影响,有些企业为了回避国内采购成本的增加,利用加工贸易对进口商品的保税政策,由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原来的国内采购部分也随之变成了进口免税料件。同时,新的出口退税机制可能带来出口增长越快地方政府负担越重的问题,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不鼓励异地收购出口、对流通类出口企业的设立进行限制的现象。
   
国际市场不利中国出口的因素给我国贸易增长带来较大压力。这些因素包括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放缓、国际石油价格居高未下、贸易摩擦数量增多且形式日趋多样化。

   
症结:创新不足
    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关键在于出口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进一步来看,主要的原因在于技术创新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大多出口企业规模偏小,达不到国际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市场扩大条件下对规模经济的要求,而没有经济效益的品牌是不可能树立起来的。企业的工业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企业对引进技术比较积极,但吸收能力较低,自主开发能力更低。同样企业的技术创新小打小闹的居多,只是对原有技术进行部分的改进或改造,且多是局限于产品的衍生功能甚至仅仅是外观、包装的改进,缺乏突破性的创新。急功近利的经营方式导致企业过分强调产品的营销声势,在技术上只求可用,不争领先,结果是同类企业相互模仿,争资源、争市场。
   
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发明在市场上的应用,既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又涉及企业内外的研究和开发。在社会层面的研究开发投入不足,一种能有效推动产学、产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还未建立起来,更谈不上顺畅运转。

出路:基于技术创新的出口持续增长
    增强外贸出口发展后劲,必须提高抗风险能力,一般贸易要担当重要角色,这需要政策的引导和配合,在适度的范围内区别对待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维持加工贸易适度发展的同时重点采取措施促进一般贸易加速发展。
在贸易结构和引进外资结构上需要调整和选择,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改变过去那种基于加工贸易的出口与引进外资之间的简单联系,努力把加工制造环节扩展为与本地产业的前后连锁,带动本地产业的出口。同时需要调整外资政策,把推动技术进步作为引进外资的重点,积极吸引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
外贸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大R&D投资,鼓励技术创新。由于技术创新大多具有高效低耗、较少影响环境的特点,因而可以提高效益,加快速度,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要素的最佳组合,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出口行业的产品、技术结构必须转变,在技术上由引进模仿型向以自主创新为主型转变,在产品上由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技术创新是提高出口产品附加价值率的基础。科学技术对一切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快发展起着根本的作用。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技术创新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单位产出。同时由于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也得到增加。
   
技术创新是有别于价格竞争的出口扩张方式。企业不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是通过凭藉技术创新打造出来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就是难以复制。同时,由于出口企业无须采取低价竞销策略,大大减少了受到反倾销指控的可能。这才是应对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的根本出路。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在产品的技术标准基础之上,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包括通过政府间交涉和协调来减少技术性壁垒;通过对外投资经营绕过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推行国际标准来超越技术性贸易壁垒,而这背后暗示的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措施是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直接结果是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改进,并且在新产品标准制定方面拥有话语权,即便是已有产品,只要生产者技术达到相当于进口国要求的技术标准,原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就失去意义。
   
技术创新同样是外贸制度创新的催化剂。技术的创新必须要有制度的创新来驱动,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迫切要求是组织的转型,在社会的层面是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同时政府和社会团体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包括规划和支持重大创新项目、建立各种技术创新基金、实施鼓励技术创新的金融和税收政策等。我国的外贸经营权已经放开,纯粹意义上的外贸企业的比重将会下降,更多的是以工业企业为依托的贸易单位成为外贸的经营主体。
   
我们强调出口行业重视技术创新,并非是说所有的出口企业只有技术创新一条路,也不是要求所有企业都能够做出根本性的创新,其实技术创新有各种类型,重要的是企业要树立技术创新的意识,技术改进无论大小,都会有益于出口结构的改善,都会有助于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加强,都会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越多的出口企业这样做,中国的出口行业就能够越快改观。
   
此外,我们还需意识到,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远未完成,未来的体制改革重点是以市场机制为中心,真正转变到以企业为本、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对外贸易经营制度,保障对外贸易领域的平等竞争。政府政策也应当把技术创新作为提供出口激励程度的一个依据,鼓励更多的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当然,中国出口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只是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不过是着重从这个角度讨论了这一问题。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还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在经过长期高速增长之后,必须卸下高增长的包袱,摆正即时增长和长远发展的关系。重要的是,必须及时调整我国出口产业的结构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的数量扩张转变到基于技术创新的出口持续增长,加快中国从贸易大国成为贸易强国的进程。
(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商务系主任、教授)

〔观察〕
广东对外贸易利益空间日渐逼仄

   
由于极其充足的低廉劳动力供应,广东省加工贸易从业企业众多,外资也在加工贸易领域吞占利润,导致加工贸易企业的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对外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对外贸易利益空间日渐逼仄。

   
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在过去20多年里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伴随这种高速增长所取得的骄人的经济业绩。从1978年到2003年,广东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6.18亿美元增长到2835.22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3.54%飙升至172.22%。但从对外贸易利益的角度看,广东的对外贸易同全国的情况一样,在近年来面临着贸易利益空间日渐逼仄的窘境,以至出现了得势不得分的态势。

   
加工贸易进步指数下降
   
广东省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使一般贸易相形见绌。
根据2004111月份的统计资料,广东省的对外贸易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1288.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量的76.02%,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量的44.04%;广东省的对外贸易进口中,加工贸易进口898.0亿美元,占全省进口总量的60.02%,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量的44.86%。也就是说全国近一半的加工贸易集中在广东省,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广东的对外贸易总量中的三分之二是加工贸易。不能否认加工贸易的技术和管理外溢效应曾促进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不能否认加工贸易为广东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广东全省每年大约2000万外来流动人口中有接近一半就业于加工贸易领域或与之相关的产业。
但是,单纯的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实质上是一种生产要素贸易。它在国际贸易分工中交易的是具备低价格竞争优势的劳动力,与劳务输出具有同样的性质。加工贸易如若不能使国内产业链条不断向上游延伸,单纯出卖廉价劳动力的贸易方式就长期得不到改善,其对国内制造业产业升级换代的作用就微乎其微。数据分析表明,广东的加工贸易进步指数[(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总额]在近几年是不断下降的,1998年为19.22%2000年为18.50%2002年为17.43%2004年截至11月底为17.84%。这实际上表示,广东加工贸易已经出现了国内链条部分延伸停滞的倾向。

   
外资经济大量吞占对外贸易利益
   
与加工贸易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广东对外贸易中外资贸易所占的比重不断扩大。按照实际利用外资口径统计,1979年到2003年外商在广东直接投资总计1404.79亿美元,其中投向制造业955.24亿美元,占投资总数的70.0%
在早期,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的资本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当时广东正处于发展初期资本形成困难的低水平均衡陷阱阶段,资本稀缺成为制约广东经济发展的瓶颈,从广东实际情况看,虽然资金需求的内源供给起主导作用,但外源供给仍功不可没。
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商投资企业迅猛地向对外贸易及相关行业渗透。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57.59亿美元,已经占广东全省出口的45.51%,其中外商加工贸易出口248.29亿美元,占广东加工贸易出口的58.73%;外商投资企业进口2274.51亿美元,已经占广东全省进口的57.94%,其中外商加工贸易进口198.28亿美元,占广东加工贸易进口的61.21%。上述比例在2003年又攀升到新的水平,当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953.73亿美元,占广东全省出口的62.40%,其中外商加工贸易出口853.93亿美元,占广东加工贸易出口的72.28%;外商投资企业进口793.03亿美元,占广东全省进口的60.69%,其中外商加工贸易进口588.62亿美元,占广东加工贸易进口的72.76%;另外,当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89.54%,加工贸易进口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74.22%。这些数据说明,广东对外贸易的60%以上由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80%左右以加工贸易形式进行,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量已经占广东加工贸易总量的70%以上。
   
外商投资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获取的企业生产者剩余,除极少部分以被优惠了的税率向本地纳税外,绝大多数最终要汇出国外。这部分产出被核算进入广东的GDP,但不进入广东的GNP,与广东社会福利水平关系不大。正因为如此,以从事加工贸易为主要动机的外商投资企业只是为了获取低劳动力工资的成本优势,根本没有动力引入国外先进技术,甚至将广东作为其落后技术和设备的转移目的地。

   
对外贸易条件严重恶化
   
据测算,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造成负面收入效应在20002003年相当于当年GDP1%1.2%。与全国的情势一样,广东近年来的贸易条件也恶化了。
   
我们列举了几个广东重要的对外贸易产品,根据出口单位价格和进口单位价格变动幅度计算其价格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发现从1998年到2003年广东的贸易条件大幅度下降了(见表一),发展中经济的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再次在广东的对外贸易实践中得到验证。
   
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广东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换回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恶化是否意味着贫困化的经济增长福利恶化型经济增长,我们还缺乏更翔实的数据资料来印证,但贸易条件恶化必然导致静态贸易利益的丧失却是毋庸置疑的。
广东省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广东出口企业的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为了争夺海外市场,许多企业不惜采用低价营销策略推动出口,以家电行业为例,各企业将国内市场的火拼延伸到国外,最终导致中国家电产品成为美国和欧盟反倾销诉讼的关注焦点。
   
近年来更重要的因素则是我国从1998年开始延续下来的实质性的钉住美元的单边固定汇率制度。三年来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下降了35%,对日元的汇率下降了24%,相应地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的汇率也跟着下降了。人民币的实质性贬值,使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等位于产业链上游的进口产品的进口成本上升,同样导致了广东对外贸易条件的恶化。

   
对外贸易滑入比较优势陷阱
   
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无不与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低廉有关,正是低廉劳动力价格的吸引力使广东成为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的旺地,也正是低廉劳动力价格所确立的出口价格优势使广东对外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成为可能。
劳动力价格低廉成为广东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比较优势。2003年与2002年比较,仅仅一年时间,广东劳动力密集型的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出口增长了17.17%,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增长了14.08%,鞋帽伞杖、加工羽毛、人造花、人发制品增长了12.26%。广东的比较优势刚性,即长期依赖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对外经济,导致其虽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能获得暂时利益,但因为产业升级乏力,技术进步停滞、制度创新缓慢,获取贸易利益的成本越来越大,最终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当密集使用某一种生产要素生产某种产品时,其边际收益率呈递减趋势,从而使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最终会被对其密集使用而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所抵消。2004年初期广东部分地区所谓的民工荒就是这一作用过程的表征。因为劳动力低价格优势被极端强化,技术甚至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过程被延缓或排斥,结果只能是影响广东整个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
   
静态的比较优势原理忽视了未来若干年后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可能发生的逆转。基于此,广东省在规划对外贸易发展时应该摈弃简单的静态比较优势标准,而代之以动态的比较优势标准。不再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构成来确立产业的选择,而是采用另两个具体的标准,即收入弹性标准比较技术进步率标准收入弹性标准是用某种产品的世界需求增加率与全世界实际收入的增加率之比来计算的。其数值越大,说明其需求弹性越大,出口获利的市场潜力越大。比较技术进步率标准则是选择那些即使生产成本暂时偏高,但其技术推动力大,技术进步率相对较高,从而对整个经济的增长和工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也较强的产业。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就是以这样的选择标准确立其贸易立国发展战略并取得经济起飞的。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作者:杨育谋  晓溢 严西…  编辑:michelle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中国成亚洲最大零售经济体 本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