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体制改革正文
流通体制改革激活市场活力
来源:2015年4月10日 国际商报 发布时间:2015-4-10 点击数:


  1985年,当《国际商报》创立时,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刚从起步阶段步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发展大致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一些专家把流通体制改革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改革的起步阶段(1978~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1年)、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1992~2000年)、流通体制改革深化阶段(2001~至今)。

  步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从1985年起,我国流通业步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1年)。这一时期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商业管理体制、企业内部体制、批发体制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

  在商业管理体制度方面,这一阶段,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改革商业企业行政管理体制。到1985年底,商业部管辖的17个工业品一级站全部下放到所在市;省、自治区所属日用工业品二级批发站下放513个,占全国日用工业品二级批发站596个的86%。

  其次,取消统购、派购,改革农副产品购销政策。为进一步搞好农村经济,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实行双轨价格并行的制度。国务院决定从1985年粮食年度起(4月1日),取消粮食统购制度,改为合同定购制度。同时,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合同定购任务为8500万担)。1985年1月开始,逐步取消生猪派购,实行自由买卖。

  另外,改革商品管理体制,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商业部系统由国家进行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978年的274种,逐渐减少到1991年的12种,取消了日用工业品指令性计划的商品。(以上参考《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这一时期最深刻的民生记忆是布票的取消。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商业部有关全国临时免收布票和1984年不发布票的请示。于是实行了30年的棉花计划定量供应宣布结束。

  向市场经济转变

  1993年,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1992~2000年的发展,商业经营主体更为多元化,商品流通渠道不断多样化,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日益现代化、科学化,产品价格逐步市场化,同时出现了超级市场、便利店、货仓式超市、专卖店、邮购、网上商店等新型商业业态。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同时在商品市场宏观调控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这一时期最深刻的民生记忆是粮票的取消。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1992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取消粮簿,一度引发全国震动。1993年,号称“中国第一票”“第二货币”的粮票终于完成其长达38年的历史使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阶段,流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管理流通的政府职能部门不断调整变化。1993年撤销原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主管全国商品流通,结束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流通长期分割管理的局面。1998年将国内贸易部改组为国家国内贸易局,作为商业流通行业的主管行政机构。

  这一时期,商品市场迅速发展。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后,我国的商品市场发展迅速。2000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达到3087个,摊位总数2115115个,成交额达到156723889万元。其中,综合性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为1256个,专业性市场发展到1235个,涉及纺织品服装、食品饮料、家具、机动车、金属材料、煤炭、木材、粮油市场、蔬菜、水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20多个行业。

  零售市场发展迅速。1992年以后,中国城乡集贸市场进入了发展高潮时期。小商品以至多数日用工业品全面放开,1990~1992年间,集贸市场成交额以平均每年500亿元的数量增加。到1995年底,全国共有集贸市场82892个,比1990年增长14.2%,成交额11590亿元,是1990年的5倍多,呈现出布局合理、各类市场比较健全的态势。与此同时,零售企业也不断发展,不断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流通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发展连锁化经营,出现了百货商店、专业店、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便民店、连锁店、仓储式销售、邮购、直销等多种业态以及经销、代销、租赁等多种销售形式。国有、个人、私营以及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并存。

  零售企业朝着大型化、多样化、一体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2003年撤销了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组建商务部,同时管理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打破了我国内外贸分割管理近50年的局面。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尤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人及私营、外资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大型百货商店、超市、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业态,连锁代理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新型商业格局。近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流通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流通领域出现流通方式变革、内外贸融合加快、流通体制改革深化等特征。

  这一阶段,进一步深化流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重大的事件是调整政府职能部门的设置,2003年撤销了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组建商务部,同时管理国内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打破了我国内外贸分割管理近50年的局面。同时,配合中央机构设置改革,各地方政府成立商务厅(局),有20多个省区的内外贸管理工作统一到一个管理部门门下,以构建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这一阶段,围绕着提升农村流通网络和规范商品流通市场,流通业主管机构作了许多工作。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和物流等搞活农产品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等培育农村消费品市场;同时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2005年商务部组织实施了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商务部在全国组织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提高农产品流通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2006年5月商务部批准《农家店建设与改造规范》,促进和加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协议,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提供融资便利。

  这一阶段,通过清理现有法规、设计法律框架和制定法规,构建了市场流通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促进流通监督管理法制化。

  近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流通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流通领域出现流通方式变革、内外贸融合加快、流通体制改革深化等特征。具体表现为供应链一体化态势明显、流通渠道扁平化、流通业态差异化、O2O融合加深促进全渠道发展、流通方式智慧化等。流通业在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吸纳就业、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转变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内外贸融合加快、流通领域加快对外开放。


 

作者:付连英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零供关系剪不断的烦恼 谁给了沃尔玛对供应商的底气
    热门资讯
    中国会展业步入新常态 批发市场承接战进入下半场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