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流通热点正文
300亿美元大单后 中英零售如何续曲
来源:2014年6月25日 北京商报 发布时间:2014-6-25 点击数:



英国零售品牌在华发展模式仍有些朦胧,中英紧密合作为英国品牌在华破局奠定了基础。

  中英300亿美元大单蕴含的巨大商机、英国面向中国游客的系列签证优惠政策中潜在的旅游消费让中英两国深入合作领域迎来最好时机。

  英国的泰迪熊、巧克力、护肤品以及羊绒等,相信中国的很多消费者都接触过。商业作为国家间交流的最直接纽带,受益于贸易合作和旅游发展,也将走出原来不温不火的状态,驶入快车道。但是,英国人固有的矜持,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大市场面前,如何既保持固有气质,又能以贴近中国市场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是对深谙零售营销和消费分析的英国企业的挑战,也是对中国企业创新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300亿美元大单续曲

  在全球经济待复苏的环境下,近年来,中英贸易额逆势增长明显。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去年中英货物贸易额达700.4亿美元,同比增长11%,高于中国全球货物贸易7.6%的增幅,远超中欧货物贸易2.1%的增幅。中国英国商会主席博杨预计,今年双方贸易额增幅将达到15%-20%,2015年中英双边贸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

  中英两国领导人的会晤不仅签下涉及能源、投资、文教、高科技等诸多领域,金额高达300亿美元的合作大单,双方合作也将拓展到更多潜力领域。商业、旅游业等领域往往是国与国间企业、人民交流沟通的最直接窗口,伴随中英合作关系的优化,双方商贸领域的投资与引入也将迎来新机遇。

  新机遇面前,中英双方也将从过去的商品贸易来往过渡到服务贸易领域。前不久,英国政府方面宣布,将启动一系列面向中国游客的签证优惠政策,包括简化签证程序、爱尔兰和英国签证互为有效、从8月开始提供24小时签证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实现频繁到访英国,或商务访客申请在一天内处理完毕。旅游购物带动两国间品牌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将大幅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也将通过旅游频次增加,对英国品牌进入中国缩短了养商期。

  英国品牌密集入华

  虽然是最早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但此前中英双方的合作步伐并不紧凑,在商业领域中英两国的交流也是浅尝辄止。不过,双方合作步伐的加速与契合度的提高将让中英两国投资呈现井喷式发展。

  根据仲量联行统计,中国企业对伦敦商业地产的投资在三年内增长了15倍。平安保险、中投共斥资约6亿美元收购伦敦标志性建筑劳埃德大厦,大连万达和绿地集团先后宣布在伦敦投资逾10亿英镑开发商业地产项目。除了商业地产的开发投资,中国零售商对于英国零售品牌也抱有浓厚兴趣。今年4月,三胞集团以1.553亿英镑收了英国老牌百货弗雷泽。据了解,三胞集团将引入15家弗雷泽百货分店到中国市场。

  在英中贸易协会零售行业项目经理温馨看来,中英零售合作将有很多切入点,未来,进入中国的英国零售品牌不再只是被消费者熟知的几个大品牌。温馨认为, 越来越多的小众品牌、皇家御用品牌将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品牌可能大多会通过中国零售代理入华,并在线上渠道开始布局。

  中国消费者对于国外品牌的包容程度已有了很大进步。在北京此前的英国品牌购物节中,5天销售额已达100万元,打破去年品牌节为期10天95万元的销售额。

  温馨表示,今年下半年,英中贸易协会计划在成都和广州开展两场购物节活动。明年品牌购物节还将深入到二线城市。伴随着北京品牌节的成功,各地商场和商会也开始活跃起来,希望在当地可以推出此类活动,加速英国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推广。

  舶来新零售思路

  中英零售市场的互相开发将迎来拐点。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看来,英国成熟的零售商业运作经验、品牌营销和商品管理中的独特模式值得中国零售企业学习。

  杨青松表示,英国零售企业在本土的自有品牌占比达30%以上,零售企业通过深入分析消费者,各自形成了特色化的竞争力。英国小型店发展速度快于大店,国内零售行业可以借鉴,试水小型折扣店。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中国零售业尤其是百货企业在寻找“千店一面”的突破口,英国在自营方面的成熟经验和管理思路或许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扰。

  英国成熟的零售市场可以为发展中的中国零售企业提供经验,进入中国市场后,双方可以零距离交流。在朝阳大悦城总经理周鹏看来,英国零售商业的新模式对中国零售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英国,郊区型购物中心运作已非常成熟,是很多国内商业地产开发商参照学习的样本。英国百货基本以自营为主,不仅是货品本身有差异性,在品牌组合方面也非常值得研究,值得中国百货企业探访了解。

  除了英国品牌自身成熟的商业模式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外,中国消费者对于英国零售品牌也颇有好感。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总裁狄斯杰表示,中国消费者对英国品牌需求的不断升级,无疑是英国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主要动力。“对于英国品牌,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待本土化“演变”

  好时机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完全迎来了好市场。在周鹏看来,部分英国企业运营相对保守,市场反应速度不够及时。很多品牌不能把在英国灵活的市场机制带到中国。在英国备受认可的自营品牌,进入中国初期由于需要被认知的过程,在价格、品牌上将丧失优势。

  北京apm租务助理总经理王彦丹表示,购物中心非常愿意在商场中植入新元素,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不过,对于英国品牌甚至是外资品牌的引入态度比较谨慎。在北京apm,一般商场招商会选择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市场有成功运营经验的品牌。王彦丹认为,很多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不够了解,使品牌在进入中国后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推广与培养消费者。在洽谈品牌引入时,王彦丹说,很多外资零售品牌面临一个难题即很难权衡本土市场与中国市场的管理意见。在与总部沟通时,中间的时间损耗让品牌不能及时做出市场反应也就丢失了商业先机。

  不能及时地进行“本土化”演变似乎是英国品牌被诟病的最大难题。杨青松表示,英国百安居的经营方式看起来很好,但本地化程度不够。TESCO在英国市场的自有品牌发展较好,但来到中国,其自有品牌占比很小。同时,英国品牌缺乏政策运营的连续性。英国品牌进入中国后,对市场要有长远战略,1-2年不见起色就变。杨青松认为,短期不足可通过长期发展战略来解决。赵萍表示,英国零售品牌适应中国市场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要攻克消费者,提高品牌认知度,二是英国的自营模式要求零售商不仅要熟悉终端市场,还要对采购渠道、供应商管理等方面实现监管与把控。


 

作者:刘宇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高仿奢侈品:从哪里来?到哪 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热门资讯
    中国百货业期待走出第三次困 便利店“小模式”引发的“大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