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最新动态 | 流通研究 | 下载共享 | 咨询培训 | 专家专栏 | 读书 | 流通企业 | 论坛 | 博客 | 书城| 城乡商业 | 开店指导
中国流通研究
English 繁體中文
关于我们
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在线留言 合作导航
|零售百强 |业态研究 |并购上市 |网点规划 |商业数据 |供求信息 |商铺招租 |展会发布 |专家在线 |会员服务

  没有公告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现在的位置: 开商网 >> 中国流通研究网 >> 流通企业研究 >> 国内重点流通企业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中国重点地区零售业发展情况         ★★★
中国重点地区零售业发展情况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来源:2011年1月2日 商务部网站 人气: 时间:2011-6-23 14:40:11 进入论坛


   一、概述
    (一)零售总额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发展速度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东、中、西部市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1.东部地区的零售总额远大于中、西部地区
    2008年,全国31个省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东部的广东、山东分别以12772.2亿及10381.2亿的零售额成为我国仅有的两个过亿的省份。位列第三、第四的分别是东部的江苏与浙江。而位居中部、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只能以5662.5亿排名第五,不及广东的一半。而西部的省份除四川、广西之外,全部位居20名以外,其中甘肃、海南、宁夏、青海与西藏五省零售额尚不足1000亿元,与东部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2.中、西部市场销售增速快于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各省区消费品市场增长差距进一步减小。2008年东部地区实现零售额为63248亿元,中部地区为26580亿元,西部地区为18660亿元。从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变化看,2008年东、中、西部零售额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1.4%、23.1%和22.3%,同比提高4.3个、4.9个和4.3个百分点。从各区域市场份额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到58.3%,中、西部分别由上年的24.3%和17.1%提升到24.5%和17.2%,分别提高0.2个和0.1个百分点。因此从趋势上看,消费品市场的区域结构变动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发展趋势,即东部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中部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西部开始上升,差距会不断缩小。
    2008年,在全国31个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上,陕西省以25.3%的增长率位居头名。吉林、重庆、内蒙古、江西、贵州等中西部省市的增长率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传统工业城市天津以24.5%的增长率居第二位,格外引人关注。而以北京、广东、上海为代表的东部省市在增长率上却名次靠后,上海更是以17.9%的增长率位列全国倒数第二,仅高于西藏。这显示出中西部地区零售业的发展潜力要高于东部地区。
    (二)消费价格
    2008年,因受食品价格上涨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5.9%,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涨幅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其中城市增长了5.6%,农村增长了6.5%,均比往年有了大幅提高。在推动价格上涨的各个因素中,新涨价因素为2.5个百分点,占全年价格上涨的42.4%,低于2007年的64.6%,显示出我国抑止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分行业来看,2008年食品价格上涨14.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7个百分点,对总指数的影响占比为79%,居住类价格上涨5.5%,涨幅比上年扩大1个百分点,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7%,生活资料价格上涨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3%。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7.1%,二手住宅价格上涨6.2%;房屋租赁价格上涨1.4%。
    而从分月来看,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出明显的高开低走的行情。年初,受2007年的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2~4月份连续三个月涨幅高于8%,二月份更是达到了8.7%的近年来最高值。而在2008年下半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一些企业倒闭、工人下岗情况的增加,使得人们对于收入预期明显下降,由此产生的存钱惜购心理使得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一路下滑,到2009年1月份下滑至1%,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抑制,有可能产生通货紧缩的情况。
    预计2009年,受金融危机、国际市场信心不足,需求减弱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钢材、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挫,消费者价指数上涨动力不足,因此,如果我国不出台重大的调价项目,预计2009年消费价格的运行趋势为:前半年略低,后半年略高,价格运行平稳,不会有太大的涨跌。
    (三)消费者收入
    1.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8%速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迅速增加。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到2008年达4761.0元,比1978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1%;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到2008年达15781.0元,比1978年增
    长近46倍,年均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2%。2.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1)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1978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中,66.3%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收入,26.8%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收入来源由集体经营转向家庭经营为主。到1990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高达75.56%,比1978年上升48.76个百分点,2008年仍达51.16%。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435.6元仍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体。工资性收入为1853.7元,比1985年的71.71元增长24.85倍;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也由1985年的18.0%上升到2008年的38.94%,上升了20.9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收入货币化程度提高,可支配能力增强,必将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全社会的市场经济循环中来,进而促进农民增收步伐的加快。
    (2)城镇居民工薪收入大幅提高。在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的同时,可支配收入的构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工薪收入虽然仍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体,但其比重逐步降低;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薪收入为10234.8元,比1990年增长7.9倍。2007年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8.6%,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较快增长,使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断降低,2007年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比1990年下降7.2个百分点。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940.7元,比1990年增长40.8倍,年均增长24.6%;同时经营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也从1990年的1.5%扩大到2007年的6.3%。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成倍增长,成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力。
    随着城镇居民财富的积累,投资渠道的拓宽,不仅财产性收入的来源趋于多元化,收入也大幅度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48.5元,比1990年增长21.3倍;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使其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也开始提高,由1990年的1.0%提高到2007年的2.3%。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均消费支出大幅增长,消费水平每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24元,比1978年的116元增长26.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997元,比1978年增长31.1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4%。
    从收入五分组来看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1980~2007年,尽管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但总体上普遍增长较快,年均生活消费增长幅度均超过11%。其中:低收入组1980年的生活消费支出人均105元,到2007年提高到1851元,年均增长11.2%;中等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2元提高到2938元,年均增长11.6%;高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61元提高到5994元,年均增长12.3%。从收入七分组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未考虑价格因素影响),1985~2007年,虽然不同收入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差异,但普遍增长较快,每组年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幅度均超过10%。其中:最低收入户1985年的生活消费支出人均456元,到2007年提高到4036元,年均增长10.4%;中等收入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724元提高到9097元,年均增长12.2%;最高收入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163元提高到23337元,年均增长14.6%。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从收入看,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比1978年增长39.1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4元,比1978年增长30.0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1%。特别是现金纯收入的大幅提高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2007年农村居民现金纯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41.9%提高到85.2%。
    从消费支出看,2007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为7081元,比1978年增长37.5倍,年均增长13.4%,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3265元,增长22.7倍,年均增长11.5%;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1855元,增长28.3倍,年均增长12.3%。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07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9210.0亿元,比1978年增长56.2倍,年均增长15.0%。其中,市的零售额实现60410.7亿元,比1978年增长118.6倍,年均增长17.9%;县的零售额实现9943.8亿元,增长25.1倍,年均增长11.9%;县以下的零售额实现18855.5亿元,增长27.0倍,年均增长12.2%。从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看,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达172534.2亿元,比1978年增长818.3倍,年均增长26%。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1)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比1978年的67.7%下降了24.6个百分点。其中,1983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6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进入温饱生活阶段,到2000年又下降到50%以下,农村居民整体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比1978年的57.5%下降了21.2个百分点。其中,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50%以下,到2000年又下降到40%以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出现了质的变化,也逐步开始了从温饱向小康转型的消费模式。
    (2)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温饱问题的解决,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上升。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城乡居民也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等发展性投入不断增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980年的8.3元增加到2007年的305.7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4.3%,其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5.1%上升到9.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由1981年的38元增加到2007年的1329元,增长34倍,年均增长14.7%,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随着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亦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为210元,比1980年增加207元,增长59倍,年均增长16.5%;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99元,其中,用于滋补保健品和保健器材等的支出为106元,占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的15.1%。
    (3)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愈加明显,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为2666元,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26.7%,比1978年的10.2%上升16.5个百分点。
    (4)农村居民货币消费支出大幅增加。农村居民货币收入率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由1978年的48元提高到2007年的2767元,增长了56.6倍,年均增长15.0%;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41.3%提高到2007年的85.8%,提高了44.5个百分点。二、重点城市发展状况
    (一)北京市
    2008年,在奥运经济等因素影响下,北京消费品市场实现了又好又快增长,消费规模扩大、经济效益提高,呈现出如下的市场运行特点。
    1.消费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创新水平
    (1)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位居全国较高水平。2008年北京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89.0亿元,同比增长20.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5.7%。月均实现零售额382.4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16.7亿元增加65.7亿元,累计增加788.8亿元。从全国看,2008年北京的消费规模占全国消费总规模的4.2%,居第10位,比上海多51.9亿元,消费规模略超上海。按商品用途分,吃、穿、用、烧类商品分别实现零售额1138.9亿元、430.6亿元、2659.9亿元和35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21.0%、21.7%和9.9%。按行业类别分,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分别实现零售额4044.4亿元、411.1亿元和9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19.8%和10.5%。按地区分,北京城市、农村分别实现零售额4038.3亿元和55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和17.6%。
    (2)增速平稳较快,创十年来最高。2008年以来,北京消费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2008年全市零售额增长20.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5.7%,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从各月看,除2月份、8月份和12月份以外,其余各月零售额名义增幅均在20%以上,且相对平稳,为近十年的最高。但全国在2006、2007年增速连创新高,分别达到13.7%和16.8%,致使2005~2007年北京市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下降至十年来最低的第31、30和29位。2008年,全国及北京市同创1998年以来增速新高,同比分别增长22%和21%,但北京市仍比全国低1个百分点,排名第24位。
    (3)人均消费居全国首位。根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北京人均实现零售额2810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9891元,比上海多3682元,居全国首位。随着北京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北京市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总消费中用于购买食品、衣着类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而代表消费升级的用类商品的比重不断上升。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统计,吃穿两类合计占零售额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57.7%下降至2007年的23.3%,下降了34.4个百分点。2007年,北京用类商品零售额为1534.3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63.9%,大大高于吃类12.2%和穿类11.1%的水平,比1997年的41.1%提高了22.8个百分点。汽车、住房、通讯等商品消费不断升温,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延续。而2007年全国用类商品零售额所占比重为55.6%,比北京低8.3个百分点。
    (4)市场呈现阶段性变化奥运前增长较快。2008年上半年,在奥运因素带动下,全市零售额呈现逐月增加趋势,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10.7亿元,同比增长21.6%。从增速看,除2月份以外,其余各月零售额名义增幅均在22%以上,保持较快增长。市场增长主要来自汽车、燃油、食品、服装、金银珠宝等商品销售以及社会集团的消费。奥运期间增速放缓。奥运会举办期间,受奥运安全、交通限行、客流量减少等因素影响,消费增长有所放缓。3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为19.6%,比上半年下降2.0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增速仅为16.7%。主要原因是汽车、燃油、建筑及装饰材料等商品销售及社会集团的消费减少。奥运后增速回升。奥运会结束后,机动车限行措施取消,举办大型商务会议,商业促销活动、奥运场馆的利用和奥运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始活跃,同时物价趋于稳定以及“十一”黄金周等因素影响,北京消费增速回升,4季度全市零售额增速为20.4%,比3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
    2.市场结构出现新变化
    (1)批发零售业增速较快。2008年全市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044.4亿元,同比增长21.2%,增幅提高4.8个百分点;对全市零售额增长贡献率为89.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11.1亿元,同比增长19.8%,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住宿业实现零售额93.8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下降2.4个百分点。
    (2)城镇市场增速快于农村。2008年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4038.3亿元,同比增长21.2%,增幅提高4.6个百分点;占全市零售额比重为88.0%,同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50.7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提高5.5个百分点,占全市零售额比重为12.0%。
    (3)新区市场份额稳步提高。2008年城市发展新区实现零售额671.8亿元,同比增长22.8%,是四大功能区中增长最快的区域。近两年,城市发展新区市场份额逐年提升,2006年、2007年,新区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3.2%和14.4%,2008年进一步提高至14.6%。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零售额分别为887.9亿元、2853.4亿元和17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20.6%和15.7%。
    (4)骨干企业是拉动增长的主体。2008年全市9000余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3219.8亿元,同比增长20.4%,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为70.2%,对全市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为69.3%,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14.4个百分点。(5)连锁经营健康发展。到11月底,全市连锁企业门店总数为7407家,同比增长4.5%;连锁企业实现零售额1062.3亿元,同比增长14.8%。连锁经营在提升本市企业内在质量的同时加速对外扩张。11月底,连锁企业在外省市的门店数量增长6.9%,高于本市门店数增幅2.4个百分点。
    3.消费增长有新亮点
    (1)汽车仍是拉动消费的主体。2008年全市销售新旧车87.8万辆,其中,新车49.3万辆,旧车38.5万辆。汽车实现零售额为1075.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3.4%,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5.9个百分点。另外,据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统计,2008年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8.0%,在25类商品中贡献最为突出,为35.9%,拉动限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零售额增长7.2百分点;与汽车相关石油制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0.4%,贡献率为6.7%,拉动零售额增长1.3百分点。
    (2)餐饮业保持强劲增势。2008年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11.1亿元,同比增长19.8%,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60.6亿元,同比增长29.4%,增幅提高8.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1.6个百分点。
    (3)食品和服装销售增长较快。据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统计,2008年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56.3亿元,同比增长21.4%,增幅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增长23.5%,增幅提高7.6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320.2亿元,同比增长20.5%,增幅提高1.9个百分点,这两类商品拉动零售额增长4.9个百分点。
    (4)金银珠宝和医药保健品持续较快增长。近两年,北京市金银珠宝和医药保健品类商品销售持续较快增长。2007年这两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1.0%和36.5%,2008年金银珠宝类商品实现零售额97.4亿元,同比增长60.5%;中西药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68.0亿元,同比增长26.9%,这两类商品拉动零售额增长3.0百分点。(5)体育娱乐用品销售成为新亮点。与奥运相关的体育、娱乐、图书等商品的销售较快增长。2008年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为40.8亿元,同比增长74.8%,增幅提高63.8个百分点;书报杂志类零售额为49.0亿元,同比增长35.9%,上年同期为-4.4%。这两类商品共拉动零售额增长1.2百分点。
    4.影响消费增长的原因
    (1)奥运因素。奥运特许商品销售带动消费增长。据北京奥组委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特许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87.4%。另外,据奥运旅游监测数据,奥运举办期间,北京星级饭店的日平均房价比上年同期增长3倍,房价上涨带动星级饭店的餐饮收入和商品收入增长。
    (2)价格上涨幅度为近10年来的高位。2008年,北京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达到104.4%,为近10年来最高水平。从统计的16类商品看,11类商品的价格同比上涨。由于价格上涨,拉升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5.1个百分点,其中,价格涨幅较高的金银珠宝类零售额被拉升28.3个百分点,食品类零售额被拉升17.5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被拉升11.6个百分点。
    (3)社会集团消费比重高。社会集团消费比重较高是首都消费特征。据相关统计数据测算,近几年,社会集团实现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已达到45.0%左右。
    (4)商业设施不断增加。北京举办奥运加快了商业设施的发展和消费条件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的增长。据市商务局统计,2008年北京新增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20余家,营业面积80.8万平方米。5.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从总体上看,2008年北京消费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创新水平,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北京经济增长也出现回落。随着波及面的逐步扩散,对消费的影响已有所显现。2009年应关注扩大内需措施的实施效果、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旅游市场对消费的影响,保持消费持续稳定增长。
    (1)关注扩大内需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多项措施,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的实施将对消费者信心、居民收入、房地产市场等方面产生影响,促进消费的持续增长。
    (2)关注汽车市场的趋向。近年来,汽车消费是拉动北京消费市场持续较快增长
    主要动力。2003~2007年,全市累计汽车消费为3033.9亿元,占全市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20.4%,占累计增量的33.9%,年均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4.8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汽车消费为1075.8亿元,占全市零售额的23.4%,同比增长26.3%,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5.9个百分点。因此要关注开征燃油税、车辆限行、停车难、公共交通发展等因素对汽车消费的影响。
    (3)关注社会集团消费的增长。据对限额以上企业社会集团消费统计,2008年批发零售业增长13.4%,餐饮业增长25.0%,住宿业增长19.1%,与上半年相比,分别下降13.9个、4.6个和6.5个百分点。经济不景气将会影响社会集团的消费水平。
    (4)关注消费者预期信心。据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数据,北京消费者信心指数上下波动十分明显,反映出消费者对近年来消费的不稳定性心理。2008年4季度北京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8.8点,与上季度相比回落7.6点。其中,对当前经济状况的满意指数为101.2点,比上季下降4.9点;对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前景期望的预期指数为97.2点,比上季度下降9.4点。反映出消费者对当前和未来信心不足。2008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增7.4%,为近几年最低水平。个人消费性贷款为2537.1亿元,比年初减少38.4亿元。因此,要提升消费者信心,促进消费的增长。2005年消费者信心指数相对平稳,但2006年和2007年呈现波浪式状态,上下波动十分明显,反映出消费者对近年来消费的不稳定性心理。
    (5)关注旅游市场的发展。据相关数据测算,“十五”以来,来京旅游者商品和餐饮消费约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15%左右,年均增长12.3%。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奥运资源不断开发,2009年有可能会吸引大量国内外旅游者来京消费,旅游市场的活跃将带动消费品市场的增长。
    (6)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影响。2008年以来,北京市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由于住宅销售减少,影响了与住房相关的建筑及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家具类等商品的销售。近期中央与北京市出台了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将会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合理调整,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住宅消费,而且,从9月份开始北京房屋销售价格已有所下降,12月份环比价格下降0.6%。房屋销售价格下降及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可能会带动住宅销售增加。因此,2009年应重点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及其影响。
    (二)上海市
    1.商业发展已成为上海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8年,上海市商品市场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26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3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800.16亿元,增长18.1%;穿的商品零售额556.17亿元,增长16.7%;用的商品零售额2114.16亿元,增长17.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5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9.54亿元,增长20.3%。分类别看,家居类商品实现零售额569.6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通讯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18.94亿元,增长19.9%;轿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287.84亿元,增长25.1%。主要耐用消费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汽车零售量13.15万辆,比上年增长19.1%。其中,轿车12.08万辆,增长18.4%;移动电话276万部,增长9.9%;摄像机7.7万台,增长8.8%;脱排油烟机47.85万台,增长10.6%。
    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6798.44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批发销售额22945.31亿元,增长34%。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70个。全年成交额4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2.商业网点优化布局,市场建设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基本上形成了商业规模、行业结构、商品结构和网点布局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地域分布相协调,市场与消费需求基本相一致的平衡发展格局,已经发展为“四街四城”等10大市级商业中心,24个区域商业中心、20条商业特色街、100个居住区、新城、新市镇和居民新村商业,再加“万村千乡”农家店等,形成了多层次、广地域的商业网络体系。
    2007年末,上海商业(批发、零售、餐饮)产业活动单位为33.53万个,比1978年的2.34万个增加31.19万个,增长13.3倍。全市商业从业人员(不包括生活服务业)204.46万人,比1978年的39.62万人增加164.84万人,增长4倍多。全市商场店铺建筑面积为4029万平方米,比1978年末的228万平方米增长16倍多。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商业营业建筑面积为2.92平方米,比1978年末的0.21平方米增长12倍多。
    2008年,上海市各类连锁商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至年末,全市连锁商业网点达到12608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3078家,便利店4135家。全年连锁商业销售额155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3.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流通业公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多种所有制经济呈现共同发展的态势,市场活力大增。197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商业实现零售额占73%,集体经济商业占26.7%,共占99.7%,其余0.3%为个体商业零售额。200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商业实现零售额占3.9%,集体经济商业占2.9%,私营经济商业占40.6%,个体经济商业占8.2%,外商投资商业占9.5%,港澳台商投资商业占5.3%,股份公司商业占9.5%。多种经济类型、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少环节、开放式的商品流通体系和繁荣局面已经形成。
    4.经营方式不断更新,流通行业齐头并进
    上海零售市场一直是国内外零售商争夺的重要“战场”。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先入为主”优势,上海的零售企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张,各种并购和合作更加快了规模膨胀的进程,也加剧了市场竞争;而国际零售商的进入则带来了新的业态形式和经营理念。在国际零售商的推动下,零售业的各种业态和不同的经营方式被一并引入上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上海零售业的发展和升级。各类连锁商业如超级市场、便利店、大卖场、专卖店、专业店、折扣店、快餐店、高星级宾馆迅速崛起,邮购、自动售货机等无店铺销售不断涌现。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方式,在上海得到迅猛的发展。2008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758.17亿元,同比增长13.68%。其中企业对企业(B2B)交易额占到交易总额的92.95%,而企业对个人(B2C)、个人对个人(C2C)交易额占比虽小,却增长迅猛,高达36%。数据分析表明,2002年到2008年七年间,上海电子商务交易额从250多亿元提高到2700多亿元,增长逾10倍,年均增幅超50%。
    随着城市建设和商业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需求新的变化和调整,由多种零售和服务业态组合经营形成的购物中心在上海蓬勃兴起,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截至2007年末,上海已建成营业的购物中心有54家,建筑面积626.28万平方米,其中单体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有24家。2007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54.11亿元,比2005年增长81%,其中商品销售收入378.98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3.5%。上海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935个,成交额为1118.61亿元。2007年,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974个,成交额达3911.71亿元,零售额提高了近三倍,这使得上海成为国内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5.商业经营业态多元化,辐射能力不断扩展
    近年来,上海商业在改造传统商业、发展新型业态上,坚持以发展超市为突破口。从1992年上海第一家超市―联华超市曲阳商场开业至今,超市发展令人瞩目,已形成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的营销网络。2007年末,上海连锁商业企业门店达到11809家。其中,连锁超市门店2787家,大型综合超市146家,便利店4135家。全年实现零售额1025.39亿元,比1998年增长5.3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7%。连锁经营的业态业种已达100种,引进国际知名消费品牌超过600个。在商业业态发展过程中,标准超市在兼并、调整中发展,2007年,实现市内零售额154.55亿元,比1998年增长66.2%;大型综合超市竞争激烈,实现市内零售额407.78亿元,增长10.3倍;便利店在调整中壮大,实现市内零售额112.81亿元,增长33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行业的零售市场在发生变革,新兴业态被不断引入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如服饰、眼镜、西点、家电、通讯店等专业专卖店大量涌现。
    随着连锁商业逐步进入相对的成熟期,上海市外网点的拓展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商业企业积极发挥新型业态运作和先进管理理念方面的优势,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与周边地区和兄弟省市开展区域性合作取得“双赢”,来抗衡国外跨国商业巨头的挑战。2007年末,上海在外省市开设的连锁商业网点已达5393家,比1998年增加5010家,增长13倍。其中在华东地区开设的网点数为4290家,占市外连锁网点总数的79.5%,为各地区之首,全年实现销售额972.19亿元。
    6.市场供应持续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换代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经济发展的量变积累,上海消费品市场已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水平呈阶梯式递进,消费需求向多元化、高质量方面发展。市场对生产者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的生产与消费关系逐渐形成。按需生产、市场主导,成为企业产品生产的方向。市场上名、优、特、新商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高质量、高档次、高营养、新口味、新用途的高技术商品层出不穷,消费者地位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近年来,在上海消费品市场掀起了以住、行、讯、餐为主导的新的销售热潮,消费结构实现了升级。
    (三)广州市
    200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广州市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国民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市场价格回稳、消费需求畅旺、民生逐步改善的发展态势。
    1.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大关
    近年来,广州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初步核算,2008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1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72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198.96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增加值4849.14亿元,增长13.6%。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04∶38.94∶59.0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35.1%和64.6%。2008年,广州市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08年,广州市人均GDP为81233元(按常住人口平均数计算,折11696美元),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到2010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0%。
    2.消费市场持续畅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加速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州市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其零售市场在旧有环境制度下的问题日渐显露,加上近年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产生的国际化浪潮,都在不断催生广州市零售业的扩张与革新。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加速增长
    根据广州市统计局的数据,2003年以来,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在加速增长。2003年,广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4.27亿元,同比增长9.02%;其后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连续五年超过10%,且呈逐年加快的态势。2008年,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140.13亿元,同比增长21.01%,增速比上年加快2.12个百分点。
    在全国主要城市中,2008年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位居第三位,仅低于北京(4588.99亿元)和上海(4537.14亿元);从增速看,广州市增速(21.0%)低于天津(24.5%)和重庆(24.3%),高于深圳(17.6%)、上海(17.9%)和北京(20.8%)。
    (2)消费品市场呈现阶段性变化
    2008年一季度受冰冻灾害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平稳,同比增长16.1%;二季度随着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0%;三季度随着北京奥运会举行,市场呈现繁荣景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8%;四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波及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有所回落,增长22.1%。
    (3)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保持稳定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住宿和餐饮业占比也连续呈现增长并趋于稳定。2007年,广州市批发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78.65亿元,同比增长18.83%,所占比重为83.96%,较上年下降了0.0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6.35亿元,同比增长19.18%,占比为16.04%,较上年上升了0.04个百分点。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4.52亿元,同比增长20.5%,占比为83.58%,较上年下降了0.3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5.61亿元,同比增长23.8%,占比为17.42%,较上年提高了0.38个百分点。
    (4)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增速超过限额以下企业
    从企业规模来看,限额以上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依旧低于下额以下企业,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限额以下企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2008年,全市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45.71亿元,同比增长22.5%,比全市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上年的58.1%提高到58.8%,上升了0.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94.42亿元,同比增长19.0%,增速比全市平均速度低2.0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2%,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5)城区消费品市场比县及县以下市场兴旺,新区增长快于老城区
    2008年,全市县以上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899.79亿元,同比增长21.3%,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92.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仍是拉动消费品销售增长的主导力量。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40.34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城区消费品零售额增幅比县及县以下快3.8个百分点。
    从各区、县级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看,快于全市平均速度的有萝岗(30.6%)、花都(27.4%)、番禺(25.0%)、增城(24.3%)和南沙(23.2%);低于全市平均速度的有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黄埔和从化。
    (6)吃、穿、用类商品持续增长,烧类商品大幅增长
    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吃类商品消费在价格上涨的推动下持续增长,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7.1%,其中粮油类增长27.0%、肉禽蛋类增长42.5%。穿类商品的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增长18.9%,其中服装类增长17.6%、鞋帽类增长22.2%、针纺织品类增长22.4%。用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6.4%,其中中西药品类增长23.3%。木材及制品类零售额大幅增长92.1%,高值的金银珠宝类、汽车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1.0%和19.4%。文化娱乐消费增长快,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书报杂志类、儿童玩具类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2.7%、28.5%和19.5%。受成品油价格上涨影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63.8%。零售额下降的商品有:化妆品类下降19.4%,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13.1%,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4.1%。受房地产业影响较大的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分别下降7.9%和29.1%。
    3.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促进了消费支出的增长
    近年来,广州市经济的稳步增长带动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2008年,广州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7元,同比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9828元,同比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3%。2008年末,广州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224.8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万人,增长0.5%。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推动了消费增长。2008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0836元,同比增长9.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6838元,同比增长7.8%。
    4.近年物价持续上涨,2008年消费价格涨幅明显收窄
    近年来,广州市物价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物价上涨拉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2008年,广州市的消费价格涨幅明显收窄。从单月价格涨幅看,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幅不断收窄,由2月份的峰值8.6%逐步回落到12月份的1.4%。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9%,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7.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食品类价格涨幅回落是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的主要因素。食品类价格上涨15.4%,涨幅比上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其中肉禽类及制品价格涨幅回落13.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9.9%,同比上涨9.9%,涨幅比上半年回落3.0个百分点。2008年,价格上涨因素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个百分点。
    (四)深圳市
    1.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近年增速处于下降态势
    近年来,深圳市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但2004年以来,增速总体处于下降态势。初步核算,2008年,深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次产业增加值6.66亿元,下降13.4%;第二次产业增加值3815.78亿元,增长11.9%;第三次产业增加值3984.10亿元,增长12.5%。第一、第二和第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1%、48.9%和51.0%。根据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9814元,比上年增长10.2%,按国家外管局公布的供计划统计用的人民币对美元折算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3153美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1.77万元/人,增长10.2%。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快速增长,各月走势稳中有降
    2008年,面对国内、国外出现的许多不可预测因素,深圳市消费品零售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创出新高,达到2251.82亿元,稳居广东省第二大商贸中心城市,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20%,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仍排第四位。2008年深圳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1.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
    其中批发与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972.1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7%。两者全年总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再创新高的局面。但是从各月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情况来看,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则呈现出逐月降低的趋势。1、2月由于受到我国南方持续冷冻雨雪天气影响,留深人员增多,加上适逢新春长假等因素影响,零售总量实现了“开门红”,2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创历史单月新高,同时增幅也达到最高;在经历了1、2月份社会购买力集中释放后,年中通常是消费市场的淡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量有所减少,在合理范围内运行。下半年因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走势,但表现还是比较能体现深圳市消费的特点,也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3.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保持稳定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住宿和餐饮业占比也连续呈现增长并趋于稳定。2007年,深圳市批发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89.55亿元,同比增长15.6%,所占比重为88.23%,较上年提高了0.7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5.48亿元,同比增长7.8%,占比为11.77%,较上年下降了0.75个百分点。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2.12亿元,同比增长16.7%,占比为87.58%,较上年下降了0.6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79.69亿元,同比增长24.0%,占比为12.42%,较上年提高了0.65个百分点。
    全年商品销售总额548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中,十大类商品销售情况为: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6.7%;汽车类增长20.4%;通讯器材类增长17.4%;金银珠宝类增长13.5%;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1.3%;家电和音响器材类增长9.8%;日用品类增长3.9%;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0.3%;书报杂志类下降1.3%;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11.6%。
    4.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2008年上半年,深圳市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尤其是粮油、肉类等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促使居民的被动消费增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结构。上半年深圳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增长7.3个百分点,而食品类消费价格涨幅为16.8%,其中植物油、肉禽及其制品的涨幅均超过30%。下半年价格指数有了明显的下滑,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全年的数据来看,在各类商品中,零售额同比增长速度超过20.0%的仅有汽车类(20.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后者56.7%的年度增幅尤其引人关注。上半年由于受房地产市场萎缩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商品类销售,如建筑及装潢建材类和家具类,上半年实现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33.2%和22.9%。下半年又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出现了-11.6%的较大跌幅,另外,食品饮料烟酒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的涨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5.居民收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008年,深圳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29.31元,比上年增长了10%,但是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深圳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却没有实现同步增长,其7.1%的增长率显然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显示出经济出危机下居民持币观望心态的增加。在居民消费支出方面,由于深圳市房地产市场全年呈现出下行的趋势,市场成交量出现明显萎缩,这也使得在百姓在居住类的支出方面出现-7.6%的较大跌幅。而与此同时,百姓在食品、衣着、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却有了显著的增加。
    (五)武汉市
    1.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增速一直高于10%,且总体呈上升态势
    2000年以来国民经济增速一直高于10%,且总体呈上升态势,但2008年有所下降。初步核算,2008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396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827.65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1987.73亿元,增长13.5%。一、二、三产业比重3.7:46.1:50.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1个百分点。
    2.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年加快,2008年创近年来最快增速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近年来的最快增速
    2008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50亿元,增长21.8%,为1996年增幅25.6%后再次登上20%的台阶,创近12年来新高。其中,批发零售业1547.02亿元,增长21.0%,提高2.2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247.03亿元,增长22.8%,提高9.2个百分点。按用途分,吃的商品零售额486.17亿元,增长26.4%;穿的商品零售额372.67亿元,增长20.4%;用的商品零售额881.24亿元,增长16.9%;其他商品零售额109.96亿元,增长45.6%。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65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3%,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百货商店零售额152.35亿元,增长13.9%;超级市场197.32亿元,增长21.7%;专业店179.84亿元,增长34.8%;专卖店97.27亿元,增长11.6%;便利店22.64亿元,增长48.2%。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零售额53.67亿元,增长29.5%。年末各类商业零售网点12.8万家。其中,大中型综合超市108个,比上年增加12个;便民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831个,增加75个。登记注册的商品交易市场623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68个。
    (2)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带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
    2008年,随着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武汉市消费品市场亦得到快速增长。9月份全市零售总额增长26.1%,为全年增幅次高点,1~3季度全市零售总额增长22.7%。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从10月份起,武汉市零售总额增幅逐月回落,10~12月增幅分别为25.5%、20.2%、14.8%,但全年零售总额增长仍达到21.8%,除2月份和12月份零售额增幅低于20%外,全年其他10个月份零售额增长均超过20%,最高月增幅为26.7%,消费品市场走势平稳,增长均衡。
    (3)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零售额占比稳步提高,拉动作用增强
    2008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由年初的718户发展到2008年末891户,净增173户。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52.23亿元,增长22.7%,高于全市零售总额增幅0.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3.67亿元,增长29.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限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占全市零售总额比重为38.1%,较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8.7个百分点。从各区情况看,江汉区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占比达到全区零售额60%以上,汉阳区和洪山区限上零售额占比近50%;洪山区、硚口区、江汉区、汉阳区、东西湖区、江岸区等六区限上零售额占比与2007年同期相比均有所提高,分别提高了8.7、5.5、5.0、3.0、1.3和0.6个百分点。
    (4)汽车及石油制品类零售额保持强势增长
    2008年前3季度虽然油价持续上涨,但汽车及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幅仍保持在36.4%,第四季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10、11月份汽车零售量同比下降35%以上,但12月份出台的成品油税费改革措施和油价的下降,推动2月份汽车零售量增长47.1%,全年汽车零售量达7.86万台,增长26.5%。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38.76亿元,增长72.7%。
    (5)热点商品消费保持平稳增长
    从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业统计结果看,2008年化妆品类、金银珠宝、五金电料、家用电器、通讯器材等热点商品零售额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分别为31.8%、29.5%、28.4%、24.6%、23.9%。
    3.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及原因
    2008年,由于居民消费价格在较高位运行,武汉市城市居民即期消费倾向下降,预期消费增加。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432.97元,同比增长7.9%。从消费构成的八大类看,消费性支出呈“六升二降”态势,其中上升的是食品11.8%、衣着8.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4%、医疗保健20.2%、交通和通讯13.5%及其它商品和服务16.1%;下降的是居住1.6%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12.9%。
    (1)食品消费支出保持较快增长
    2008年,武汉市食品价格上涨明显,特别是油脂类、肉类、水产品类价格上涨速度较快,带动了居民食品消费支出的增加。全年居民人均食品类支出4880.31元,同比增长11.8%,增幅比人均消费性支出高3.9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实际下降2.0%;名义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42.7%,剔出价格因素后实际恩格尔系数为39.5%。从食品消费结构看,粮油类人均消费880.98元,占食品支出的18.1%,比重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肉禽蛋水产品类人均消费1499.12元,占食品支出的30.7%,比重提高4.7个百分点;蔬菜类人均消费625.34元,占食品支出的12.8%,提高0.8个百分点。糖烟酒饮料类、干鲜瓜果类、饮食服务类及糕点、奶及奶制品消费比重均有下降。
    (2)医疗保健消费快速增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降低了药品价格,采取了增加财政补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2008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926.79元,同比增长20.2%。其中:人均医疗费442.42元,增长41.9%;人均药品费350.38元,下降6.0%。
    (3)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继续攀升
    2008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为1143.52元,增长13.5%。其中:人均交通类消费支出627.42元,增长57.7%,人均通讯类消费支出516.10元,下降15.4%。截止2008年末,武汉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4.8辆家用汽车,随着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和燃油价格等的上涨,带动车辆用燃料、佳通工具服务和车辆使用税费支出快速增长,分别增长1.2倍、60.1%和98.9%。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手机、因特网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截止2008年末,武汉市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达168.8部,是固定电话的2.3倍;上网费增长86.4%。
    (4)大众化家电趋于饱和,新型耐用品增长迅速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家电耐用消费品走进百姓家庭。2008年,武汉市城市居民家庭设备及服务人均消费763.43元,增长10.4%。其中: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316.40元,增长20.9%,家庭服务消费51.95元,增长37.7%。空调、彩电和冰箱等大众化家电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每百户家庭分别拥有140.6台、131.2台和100.8台;摄像机、洗碗机、中高档乐器和健身器材等均有较大程度的增长。
    (5)衣着消费档次提高,支出稳步上升
    近几年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商家利用节假日让利打折销售越演越烈,大大刺激了居民的购买欲望。居民衣着消费稳步上升,成衣消费大量增加。2008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238.64元,同比增长8.5%。成衣消费仍是衣着消费主体,人均服装支出934.34元,同比增长15.3%,占衣着支出比重75.4%。
    (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下降
    2008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095.43元,下降12.9%。其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支出213.5元,增长3.8%;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61.52元,下降32.8%,主要是参观游览和团体旅游下降幅度较大。从2008年秋季开学起,武汉市城市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免学杂费,享受城市低保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还可免费得到教科书,课本费也将减免。同时,市教育局要求各区、各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标准;严禁自立项目、超标准、超范围或搭车收费。2008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费支出620.42元,同比下降6.5%,其中:人均教育费用480.36元,下降9.8%。免学杂费及“一费制”政策的实施使老百姓获得实惠。
    (7)居住类支出略有下降,居住服务支出增加
    2008年,武汉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类支出为1101.26元,下降1.6%。其中,人均住房装潢支出145.13元,下降46.5%,主要是由于房价的高企,使住房装潢支出大幅度下降;人均水电燃料及其他804.33元,增长8.1%;人均居住服务支出63.22元,增长4.3%。
    (六)杭州市
    1.经济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GDP再创新高
    截至2008年,杭州市经济已经连续十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杭州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781.16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1%,增长幅度连续第十八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6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389.38亿元,增长9%,其中工业增加值2140.20亿元,增长9%;第三产业增加值2213.14亿元,增长13.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50.2∶45.8调整为3.7∶50.0∶46.3。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0414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70832元,分别增长9.4%和10.1%,按国家公布的2008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分别达到8699美元和10199美元。
    2.内需拉动效应增强,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
    在拉动内需的政策下,杭州市的服务业得到加快发展。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8%,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比工业高4.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7%。在第三产业中,以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90.43亿元,同比增长16.6%。
    2008年,杭州市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8.38亿元,同比增长20.2%,增幅比上年高3.7个百分点,再创1995年以来新高。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37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176.42亿元,增长23.3%。分地区看,市区实现零售额1337.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五县(市)实现零售额220.64亿元,增长21.3%。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2008年,杭州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8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92元,分别增长11.1%和12.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5.9%和6.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71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446元,分别增长12.2%和11.6%。
    4.价格指数涨幅由高向低回落
    2008年,杭州与全国一样,CPI持续上涨,全年消费价格指数为。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4.9%,低于全国、全省水平。涨幅比上半年回落2.3个百分点。八大类价格五涨三跌,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4.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5.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5.0%、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5%、居住类上涨2.4%;下降的三大类依次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衣着、交通和通信,分别下降0.6%、1.4%、5.3%。2008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上涨5.9%和10.8%,涨幅分别比上半年回落0.9和1.1个百分点。市区房屋销售价格上涨8.6%,比上半年回落4.6个百分点。
    5.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及原因
    (1)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年人均多支出817元。据杭州市市区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人均食品支出6410元,同比增长16%,食品价格上涨14.9%,扣除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2008年人均食品消费增加884元,其中有817元是因物价上涨多支出的,占食品消费增加额的92%。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因食品价格上涨年人均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均增加500元以上,其中,20%低收入家庭人均多支出571元,20%高收入户人均多支出1111元。
    (2)恩格尔系数上升,20%较高收入家庭升幅最大。食品支出大幅度增加,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由2007年的37.1%上升到2008年的38.3%,上升了1.2个百分点,除20%较低收入恩格尔系数比2007年下降0.1个百分点外,其余收入水平的家庭恩格尔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20%较高收入家庭上升幅度最大,比2007年上升1.7个百分点。
    (3)主要食品消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低收入家庭消费影响更大。食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得市区城镇居民家庭减少了价格上升较高的食品消费量。其中,瓶装饮料、鲜瓜、鲜果、啤酒、白酒、羊肉和虾消费量下降幅度均在10%以上,酸奶、鲜菜和鱼消费量下降幅度均在5%以上。20%低收入家庭不仅人均鱼、虾、鲜菜、啤酒、鲜瓜、鲜果消费量的下降幅度高于市区城镇居民的平均幅度,而且大米、面粉和猪肉等最基本的食品消费量也同比分别下降3.2%、35.3%和4.8%。

 

击更多【佚名】的文章 文章录入:wxj    责任编辑:wxj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文章 >>热门标签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 全国大型零售企业销售呈现负增长
  • 永辉华润步步高 谁能成为中国的沃尔玛?
  • 培育我国大型流通企业迫在眉睫
  • 处境尴尬 中国三四线零售企业陷入“怪圈”
  • 安徽省流通产业发展再思考
  • 国内零售业将以综合开发为主
  • 中国更多零售企业将加入多元零售行列
  • 中国重点地区零售业发展情况
  • 区域零售企业:固守本土还是外向扩张?
  • 河北省零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 零售商扩张新引擎:两条腿走路
  • 我国零售企业扩张模式比较
  • 普通文章大型连锁超市促销策略研究
    普通文章第五代便利店体系呼之欲出
    普通文章中日超市通道费盈利模式发展差异研究
    普通文章餐饮服务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探讨
    普通文章世界著名酒店集团管理模式探析
    普通文章企业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普通文章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与发展对策
    普通文章浅析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配送
    推荐文章“黄金十年”结束 家电大卖场战略转型
    推荐文章身负扩内需重任 流通业发展迎来黄金契机
    推荐文章[图文]传星晨急便拖欠2000万倒闭 加盟模
    推荐文章西安供货商自述:超市坐地敛财变商霸
    推荐文章李宁深陷高层出走与高库存梦魇
    推荐文章快递业乱象调查:员工联手勾结 手机电脑
    推荐文章三大佬间的游戏:国美商城、当当密谋结
    推荐文章真功夫内斗再升级 蔡达标被指侵占公司3

    超市购物,要多留个

    全国百货单店销售排

    百货上市公司今年怎

    传星晨急便拖欠2000

    物流行业霸王条款被

    旅游业迎大发展 并购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来说两句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