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企业并购正文
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来源:《企业经济》  2010年04期 发布时间:2012-4-16 点击数:

    摘要:企业并购可能会为企业和各级政府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企业的存续、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并购已经成为我国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风险,我们要遵循企业并购的原则,采取有效方法,解决问题,规避和防范风险,使企业在高速运转中导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一、并购是许多企业成长的选择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他企业失去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的一种法律行为。随着我国经济向纵深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的并购作为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资本结构以及扩大经济规模,快速增强企业实力,降低经营风险等手段,已被政府和企业广泛运用。由于我国企业股权结构和上市审批制度的特殊性,对并购概念的界定并不清晰。企业并购包含了兼并、收购、托管、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借壳、买壳等行为(吴静,2009)。从经济活动的表层来看,企业并购首先表现为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现象,但从经济活动的深层观察,企业并购更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内在机制。企业之间的并购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之所以引起企业、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它可能会为企业和各级政府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并购可使并购各方摆脱困境,优化资源配置,分散经营风险,寻求财务协同效应,实现合理避税(吴静,2009),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规模经济,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优秀企业可利用自身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和先进的运营机制并购劣势落后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筹措大量资金增强企业实力,使企业拓展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社会和政府角度来看,企业之间的并购可以使国有资产保值,确保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缓解财政和社保压力,提高社会就业率,推动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综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在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之间有序的大量并购曾经出现了五次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出现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萌芽期,这一次并购完全是同行业间的横向并购,其目的是为垄断而并购。据国外历史资料统计,在美国出现的第一次并购中,有78家企业控制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美国的杜邦公司、烟草公司、钢铁公司等都是在第一次并购中成为行业的龙头。第二次并购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此间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稳定发展期,当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兴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急需充实大量的资本,因而引发了第二次并购浪潮。这二次并购主要表现在相互有关联的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从行业分析,这次并购主要出现在公用事业如银行业、食品加工业和化学工业,并购的显著特点是地区性商品转变成全国性商品。第三次并购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上世纪50、60年代的资本主义“繁荣”期。这一阶段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稳步增长,所以第三次并购的显著特征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是由单一经营向混合型经营过渡,规避经营风险。正是由于第三次并购,美国的经济处于历史上的最繁荣期。第四次并购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这次并购的主要特征是经济规模明显扩大,并购的形式多样化,企业之间的横向、纵向、混合并购等多种形式并存。从美国的情况看,第四次并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美国经济也从经济衰退之后进入了较长时期的经济扩张阶段,在美国经济史上也称为“狂热期”。第五次并购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由于西方国家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美国政府对公共管理政策的放松,为此次并购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和政策。第五次并购的特点是并购金额最大化,其特征是以股权置换为主。综观全球的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可见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世界著名的大企业、特大企业之间的并购、合资、联合也愈演愈烈(庞宇林等,2007;任洪斌,2008)。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曾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于春晖,2008)。据有关人士调查,世界500强名录中,每过10年就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消失。最近这几年公布的国内500强企业,每年淘汰率是20%左右,也就是每年有1/5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二、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虽然并购与重组对企业、政府和社会有许多重要作用,但并不是并购重组后就一定能使企业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有企业的并购行为就很难避免企业并购中的风险。企业并购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

  第一,信息风险。在并购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真实与及时的信息可大大提高并购的成功率。这就意味着在并购中能否及时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是决定并购成功的关键。由于目标企业面对并购时,可能会严守自己的商业秘密,隐瞒事实,如隐瞒大额担保、巨额负债、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有无诉讼纷争、制造错误会计信息、刻意制造估计障碍等情况,导致并购双方信息处于不对称状态。再加上并购方相关人员的知识、经验和预见能力的缺乏,并购方在不完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错误的判断,致使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的判断往往不准确,从而给并购估价带来很大困难,甚至可能会导致并购的失败(徐大勇等,2009)。因此,作为并购方,必须对目标企业的各种财务报表以及账外资产、无形资产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抽逃资金和资产流失。

  第二,环境风险。企业并购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才能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和并购的效率。目前,我国的企业并购起步时间不长,在操作中存在各种不规范的做法,遇到各种影响并购进程和并购效率的问题。如在并购中大量地存在着政府行为,有关政府部门不顾并购双方的意见和实际,把一个个劣势企业或濒临破产的企业并购给优势企业,企图把劣势企业搞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一种保护落后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把劣势企业搞活,反而有可能把并购企业拖垮。有的并购决策者好大喜功,片面追求企业规模。一些企业并购后。被并购的企业的某些产品和资源还很有发展前,同时并购方也很希望保留这些产品和资源,但在跨行业、跨地区的并购中,原有的市场渠道和生产经营格局可能会受到冲击,被并购企业原有产品及资源的优势可能就会大大削弱。此外,被并购企业的债权债务、人员安置等问题都会影响并购企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企业的并购至关重要。
 
  第三,经营风险。并购双方达成协议并进入了实质性合并

以后,各种不相融、不吻合的矛盾可能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产生经营风险。这些经营风险主要有:第一,企业并购如果不是处于企业的真实意愿而是政府行为,并购后新的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一旦不符合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双方固有的矛盾甚至一些新的矛盾就会大量凸现出来,若不能及时解决,好的企业通过并购不但救不了差的企业,反而会被差的企业拖垮。第二,由于并购双方文化、社会背景、市场环境有差异,并购后这种差异如果不能尽快消除,原有的矛盾没有解决好,新的问题和摩擦也会不断出现,这种矛盾的演化会造成企业管理的低效率及人、财、物的闲置和浪费。第三,并购后如果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没有及时调整和优化,就会导致费用支出加大,管理成本上升,企业包袱加重。第四,并购后,企业规模扩大,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准确定位和断然决策,原有的生产、经营、市场优势就可能被别的企业逐渐夺去。第五,企业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而涉足新的行业和领域,如果企业对这些新的行业又不能充分考察和论证,不熟悉市场环境,没有专业人才,就可能会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甚至无产出的状况。第六,并购后企业缺乏启动资金和调节资金,被并购企业很长时间不能走上正轨,原有产品的市场不能得到巩固,新产品的开发上市又长期受制约。第七,企业过分注重资本经营,把企业的重心转移到资本经营上,把原有的生产经营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企业的基础,再好的企业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管理、好的市场,是支撑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的。

  第四,操作风险。一般而言,一些企业在并购意向上容易达成一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双方历史背景不同、产品特色不同、营销模式不同、利益取向不同,在企业并购向实质性方向推进时会出现各种阻力与困难,造成多方面的风险。第一,并购双方的期望目标与实际操作的现实目标相差甚远。在并购中双方都不愿作出让步,相持不下,最终会影响谈判和并购的进度,严重的会使并购流产。第二,有的并购本身是政府倡导的,但在并购中政府所希望的目标收益与企业所考虑的效益目标有一定差距,政府和企业在目标收益上又不能达到共识,这时,政府和企业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可能会阻碍并购向前推进。第三,由于并购双方所隶属的行政主管部门可能有所不同,而并购会使被并购企业的行政主管部门的利益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些主管部门会以各种理由阻止并购。从而使并购难度增加。第四,并购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但如果从某些方面影响了被并购企业领导人和部分职工的利益,这些人员会以种种理由阻挠并购的进行,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时,这种阻挠现象尤为严重,有的甚至会出现一些扰乱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的现象。第五,跨行业、跨地区的并购,由于并购企业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行业、新地区的特点和环境,并购前后都有可能出现磨合期加长和“水土不服”的现象,从而使并购大受影响。

  第五,法律风险。企业并购过程涉及许多法律问题,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否则,企业在并购中就可能会出现违规操作,就会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并购活动也被宣告无效,使企业前期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付诸东流。而由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将可能会远远超过并购方在并购活动实施后所获取的商业利润和企业形象(徐大勇等,2009)。

  综上所述,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风险,但并购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企业的存续、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并购已经成为我国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我们在肯定并购的同时,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规避并购风险: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购成功后,并购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规范企业的各种行为,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本结构,发挥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采用现代化的运营机制,拓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以达到规模效益的最大化。站在政府的角度,并购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其结果怎样只有靠市场和效益来验证。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中,并购后的企业还应充分借助各商业银行的优势,使其能为解决企业并购中的债务问题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并购企业还应该利用其他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的信息真实、程序合法等优势,大大降低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和市场是调节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两种力量。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应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并购行为,使并购建立在科学、可行的基础上,减少盲目性。政府要做好财政、税务、工商、劳动等职能部门和企业各主管部门的工作,衔接好资产、资源的调配和整合。政府还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帮助企业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政府要支持并购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企业尽早导人良性循环的轨道(寇淮,2008)。
 
  第三,并购企业必须有周密可行的并购计划和经营战略。企业并购不是为了盲目扩张,而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并购的目的、过程及结果必须能够保证实现市场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而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忽略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企业并购的实施过程以及并购后如何强化管理和提升效益,都应有明确的计划和方案。并购战略应以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基础,内容涉及并购的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和并购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效益等的安排。

  从目前中国的国内形势看,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愈加频繁,据资料分析,过去五年中国企业之间的并购交易额均以70%的速度递增,中国正成为亚太地区并购交易最活跃的国家,尤其是加入WTO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使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车道,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外资和外商在中国的并购重组。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新兴的跨国并购市场,外资并购的触角已伸向中国的证券业、金融业等诸多领域,中国政府也严格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逐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尽管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并购外国企业的规模还不大,但所隐藏的潜力不容低估,相信不远的将来,通过并购、重组后的中国大企业集团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几年来,中国企业与世界跨国公司的合作层次在不断加深,从原始的生产性投资已发展到吸引其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及其为生产配套的采购中心,许多跨国公司愿意在中国经济发达区设立国际采购中心,这些经济现象为中国企业以并购形式吸引国外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应,同时,中国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境外上市等诸多形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任洪斌,2008;潘爱玲,2006)。

  总之,企业并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经济行为,只要遵循并购原则,防范规避各种风险,就一定会使企业在高速运转中导入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作者:雷丽萍  编辑:1226453809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六大运动品牌存货高达31亿 行 广州家具展迁址上海 上演跨城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