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流通经济理论正文
基于空间结构变迁的我国流通业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35期 发布时间:2014-12-24 点击数:


  内容摘要:本文以空间结构变迁为视角,从宏、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我国流通业的空间变化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宏观层面上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市场份额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与GDP份额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相似;微观层面上批发企业的空间变迁与流通业市场份额的空间变迁存在相似性,但零售企业、连锁零售企业门店、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结构变化相对平缓。
  关键词:空间结构变迁   流通业   变化规律

  引言

  1999年至2013年,我国GDP总量由88282.1亿元增长到629201.7亿元,大约翻了三番;流通业增加值由14607.48亿元增长到104548.98亿元;流通业占GDP的比重由16.5%增长到16.6%。由此可见,流通业所占比重较为稳定,且一直保持重要地位。但是从长期来看,流通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缓慢增加。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显著,因此流通业的发展也存在区域不平衡性,大至流通业规模,小至流通企业,都可能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变化特征。

  产业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较为普遍,所研究的产业领域包括旅游业、制造业等等,选择的空间范围也不尽一致。例如,张佑印、顾静、黄河清(2012)采用区位熵的方法,对我国区域旅游业的空间变化差异特征进行分析;高菠阳(2012)选取电子信息制造业、钢铁产业、化工产业和汽车制造业四大制造业部门,分别分析了各行业部门的空间变化特征,从而反映我国工业行业的空间变化特征;张建伟、赵建吉、张战仁(2013)则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发产业在江苏省的空间差异演变规律。但是,国内对流通业空间结构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以此为重点进行研究,试图探索我国流通业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

  研究方法及数据样本

  为了从空间结构变迁视角研究我国流通业的变化规律,本文将我国地区范围划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4大区域。主要划分依据为国家发展策略中对于四个发展区域的发展界定:东部沿海先行发展、中部快速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个省或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其中西藏自治区因数据缺失较多,不列入样本范围),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特征,本文所选四大区域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消费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而且每个区域内这些方面的现状情况较为相似,因此选择这4个区域分析我国流通业的空间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研究我国流通业的空间结构变化情况。其中,宏观层面主要从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研究流通业整体在4个经济区域的发展差异,主要比较指标包括:区域流通业市场份额、区域流通业增长率。微观层面主要研究与流通企业的空间分布以及流通业市场的空间分布,主要比较指标包括:区域批发、零售企业的数量分布、区域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的数量分布、区域亿元以上交易市场的数量分布。

  由于数据获取有限,本文部分指标序列跨度为1999~2013年,部分指标序列跨度为1999~2012年或2005~2012年。所有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国研网统计数据库。

  宏观层面:流通业整体的空间布局变化

  从宏观层面来看,流通业的增长主要表现在流通业增加值不断提高。流通业空间布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各区域流通业增长值所占份额的变化。

  表1给出了1999~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市场份额,图1则描述了1999~2013年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份额的空间演变趋势。根据结果可知,从1999年至2013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流通业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较高值,且呈现了不断提升的态势,从1999年的52.717%演变为56.398%。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流通业市场份额呈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流通业市场份额下降最快,从1999年的20.561%演变为17.563%,年均下降0.21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流通业市场份额呈现了上升趋势,但增速较为缓慢。但是,从2010年起,东部地区流通业市场份额又呈现了下降态势,而中部地区流通业市场份额存在小幅上升态势。同期,我国GDP在四大经济区域份额的空间变化规律与流通业份额的空间演变规律基本相似。但是,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市场份额的变化在时序上滞后于GDP份额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测,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增长拉动流通业增长,而非流通业增长推动经济增长。因此,我国流通业的先导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流通业增加值所占份额的变化只是一个存量的变化,而流量的变化则是该存量变化的内在体现。因此,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变化特征对我国流通业空间变化特征具有较强的体现力。图2给出了1999~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由图2可知,1999~2013年我国流通业的增长率总体上呈现了“倒U型”变化趋势,且增长率的波动程度较大。其中,2002~2004年期间我国流通经济较热,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增长率都呈现了快速提高的态势。但在2011~2013年期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增长率都呈现了快速下降的态势。比较可知,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流通业增长率相对较高,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通业增长率相对较低。

  这个结果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增加值份额的变化规律是相呼应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流通业增加值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因此这两大区域流通业增加值的市场份额呈现不断提升态势,而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流通业增加值增长率相对较低,因此导致了这两大区域流通业增加值的市场份额呈现一定的降低趋势。从2010年至2013年,东部地区流通业增加值增长率的下降幅度是最高的,但是由于东部地区流通业规模远高于其他三大经济区域,因此即便增长率快速下降,在短期内东部地区流通业增加值的市场份额仍然呈现一定的提升趋势,只不过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

  微观层面:流通企业和市场的空间布局变化

  (一)批发和零售企业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

  从微观层面看,流通业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流通企业的空间布局变化,以及流通市场的空间布局变化。流通企业作为流通市场的主体,其空间布局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流通业市场份额空间布局变化的重要指标。

  为精确分析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企业的空间布局变化规律,本文选择流通业的两大重要门类—批发业和零售业,对其内部企业的空间布局进行定量分析。表2给出了1999~2013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的空间分布,图3则给出了各区域这些企业空间布局的变化规律。

  根据表2和图3的结果可知,对于批发企业,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在数量上的比重总体上在不断增加,但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批发企业的比重总体上都呈现了下降趋势。从图3四大经济区域批发企业数量空间布局的变化趋势来看,中部地区批发企业比重下降最快,从1999年的19.068%下降至2012年的10.955%,下降了8个百分点。但是,从2009年起,东部地区批发企业的比重又呈现了下降态势,而其余三大经济区域批发企业的比重都有上升态势。这与流通业增加值份额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笔者认为批发企业在我国范围内的空间变迁与流通业市场份额的空间变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根据表2和图4的结果可知,对于零售企业,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在数量上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一定的“倒U型”变化趋势,西部地区的企业在数量上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一定的“U型”变化趋势,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零售企业在数量上的比重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总之,我国零售企业数量的空间布局并未发生变化,这与我国流通业市场份额以及批发企业数量的空间结构变迁形式存在较大差别,很可能是由于我国批发业与零售业具有不同的特点:零售企业直接服务于消费群体,其数量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空间分布和收入水平的空间布局特征,当一个区域零售企业达到一定密集度后,将保持相对稳定;而批发企业数量取决于区域经济水平,因此与流通市场份额也存在较大关联。

  (二)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

  连锁零售是零售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产物,目前连锁经营已成为我国零售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也是未来零售业态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对我国连锁零售业态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零售业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做出解释。

  表3给出了2005~ 2012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量的比重,图5则给出了各区域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比重的变化规律。根据结果可知,在2005~2012年这8年期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连锁零售企业数量的比重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在数量上的比重总体上都呈现微弱的波浪形变化趋势。由此可见,我国零售企业的空间布局特征与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的空间布局特征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而连锁零售企业门店在空间布局上表现出较稳定的情况特征,也可以用连锁零售企业直接服务于周边消费群体,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较大等理由进行解释。
 
  (三)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

  商品流通必然涉及商品交易市场,商品交易市场作为流通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与商品交易最直接相关的市场主体当属消费者与零售商。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布局结构变化特征可能与零售企业、连锁零售企业门店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表4给出了2005~2012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比重,图6则给出了各区域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比重的变化规律。根据结果可知,在2005~2012年这8年期间,东部沿海地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比重总体上呈现微弱的“倒U型”变化趋势,西部地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一定的“U型”变化趋势。这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零售企业数量的空间布局变化规律较为相似,也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结构变迁规律与零售企业存在较大关联。

  综合宏观和微观的分析结构可知,相比流通业市场份额的空间变化而言,零售企业数量、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数量、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的空间布局变化显得更加平缓,这也反映了我国商品零售市场已基本结束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增长,逐步跨入整合提升的新阶段。

  结论

  本文以空间结构变迁为视角,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定量研究了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综合本文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宏观层面上,四大经济区域流通业市场份额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与GDP份额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较相似,但总体上区域流通业的发展滞后于总体经济发展;第二,在微观层面上,批发企业在我国范围内的空间变迁与流通业市场份额的空间变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零售企业、连锁零售企业门店、商品交易市场的空间变迁已变得不太显著,因此我国商品零售市场已基本迈入整合提升的崭新时期。

  参考文献:
  1.尚雪梅.基于旅游流空间结构视角的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2(21)
  2.张佑印,顾静,黄河清.中国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4)
  3.高菠阳.中国重点工业行业空间变化特征[J].经济地理,2012(3)
  4.张建伟,赵建吉,张战仁.江苏省研发产业空间差异演变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2)
  5.杨波,王章留.流通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变化规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
  6.BETANCOURT R,JAMES H,ANDERSON. The distribution sector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15)
  7.王晓东,谢莉娟.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中部地区流通业对就业吸纳的贡献分析[J].财贸经济,2010(2)
  8.赵娴.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与研究定位的新视角—基于空间经济学角度[J].中国流通经济,2010(1)
  9.Guerrieri P., Meliciani V.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

 

作者:苑连霞 杨石柱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红星美凯龙电商转型遇难题 星 跨境购物大热:电商集体“买
    热门资讯
    为什么物流会取得前所未有的 零售企业创新迫在眉睫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