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客户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酒店业研究正文
基于打造“中国服务”的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研究
来源:2014年第06卷第04期  旅游研究 发布时间:2015-4-30 点击数:


    摘要: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有三种观点:市场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和适度超前。近年来,随着我国酒店客源市场由国外客源为主体转变为国内客源为主体,客观要求酒店业应打造一整套“中国服务”模式以适应需求。通过对三种办学定位的形成原因和内涵进行评价,并结合我国酒店产业发展的整体定位,提出现阶段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应确立以振兴民族酒店产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振兴民族酒店产业,“中国服务”模式

    基金项目:广东财经大学2012年度本科教研教改项目《基于打造“中国服务”的我国酒店教育改革发展研究》(jy201215y)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酒店数量迅猛增长,酒店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奇缺,另一方面,酒店专业毕业生专业内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双低”现象长期存在而导致旅游高等教育萎缩。[1]中国酒店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剧增与我国酒店专业的“教育萎缩”形成巨大反差,酒店人才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酒店业健康发展和“旅游强国战略实现”[2]的一个重要因素。酒店人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环节的问题,更有酒店用人环节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学校育才环节的办学定位来探索。

    从育才的角度看,“旅游院校培养人才就像企业生产产品,这些产品如果不被市场认可和接受,说明我们的设计或生产流程有问题——大到学院的办学定位,小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具体培养模式。”[3]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是关键,它决定办学方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问题[4]40。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正确的定位,解决好这个基本问题,无疑是保持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5]。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应当成为酒店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6]、酒店人才危机研究重点关注的课题。

    二、文献综述

    对于我国酒店专业办学定位的专题研究虽然不多,但在相关学术论文中还是有不少涉及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市场需求导向论。对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定位,多数学者认为应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传统学科专业教育的繁衍,而是产业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它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赵鹏,1999)。饭店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以产业为基础,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不同层次的学校职业色彩厚薄不一。我们要贴近、贴近、再贴近产业的现实需求,找准适应自身状况与特点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戴斌、摆志靖;田里、吕天云,2008)。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不断适应产业的新需求(章海宏,2004;章晓盛2005;何建民,2008;黄建伟,2009;),市场急需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鲁琳雯,2008)。

    第二,国际化导向论。一些学者提出:面对国际品牌酒店的进入,我们最缺乏的是国际酒店管理人才。这不仅仅指会外语,而是指具有国际眼光和视野,熟知饭店产业的国际背景和运作模式,了解国际最新知识和经验,具有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谷慧敏、RaphaeR. Kavanaugh、俞聪,2005;张青,2007;戴斌、摆志靖,2008)。

    第三,适度超前论。21世纪世界旅游业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均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趋势,客观要求我国旅游教育定位要具有较强的市场预见性,适度超前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利于实现旅游教育目标,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刘晶,2009)。酒店教育不仅不能落后于酒店业发展的趋势,相反,还要走在酒店发展趋势的前面(莫新禄、陈强2010;张春丽,2011)。但目前只注重“适应”其需求,对酒店教育如何“引领”和“创造”其需求考虑欠佳(孙峰,2010)。

   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适度超前的办学定位上。其中,多数学者倾向于市场需求导向定位。这三种办学定位都是我国酒店专业办学定位的应有之义,对我国酒店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三种定位其实就是应用型专业办学定位的内在要求,并没有体现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存在三种定位,说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还是有争议的,甚至是“模糊的”[4]40。此外,酒店教育作为我国酒店产业链下的一个教育培训环节,其定位应该与酒店产业发展的整体定位具有正相关性。应该服从、服务于我国酒店产业的发展定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但这一点鲜有论及。

   日益严峻的酒店人才危机持续多年,“作为向饭店企业输送高端人才的高校旅游教育该回头反思了”[7],“本立而道生”,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办学定位问题。只有把握正确的办学定位,其他如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酒店人才危机等问题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因此,确立正确的酒店专业办学定位已成为影响我国酒店教育、酒店产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必须尽快形成明确的共识。

    三、市场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适度超前的办学定位的形成原因及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市场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适度超前的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这些定位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理论基础。

    (一)市场需求导向办学定位的内涵、形成原因与评价

    由于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市场需求导向的办学定位本身就意味着其内涵是不断变化的,应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跟上变化了的市场形势,满足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这是市场需求导向办学定位的应有之义。

    1.前期,以国外客源为基础的市场需求导向办学定位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

    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酒店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以后的一段时期,国内消费者一般住不起这种高档酒店,主要是接待国外消费者。因此,在当时完全没有现代酒店管理经验的情况下,以西方成熟酒店管理、服务模式来迎合国外宾客的消费习惯是很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那一时期,“合资外资饭店和国际品牌酒店管理集团管理的饭店在我国饭店业市场上一直发挥着旗舰、样板和行业龙头的作用”,“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所需要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带来了入境客源,帮助我们提高了中国饭店市场的品质”,[8]使我国现代酒店管理水平迅速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由于国际品牌酒店的示范效应一直持续到30多年后的今天。因此,西方酒店管理模式一直在行业中居主导地位。

    与酒店管理模式密切联系的就是对人才的需求,国际品牌酒店对人才的需求是与其管理模式相匹配的。在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在行业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内涵,就是以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对人才需求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随着国际酒店管理模式在中国样板地位的确立,我国以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对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酒店专业办学定位也随之确立。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国外客源为主——西方酒店管理模式——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市场需求导向办学定位”,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也是必然的。因而大体来看,建立在以国外客源为主的基础上的市场需求导向定位在最初的20~30年内是符合中国酒店市场实际的酒店专业办学定位,为中国酒店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迅速提升了我国现代酒店管理水平,推动我国酒店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近年来,国内客源的主体地位对市场导向办学定位的内涵提出新要求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旅游已进入大众化消费的今天,中国星级酒店甚至国际品牌管理的高星级酒店接待的客人中由国外客源为主已转变为以国内客源为主①,而且这一比例还呈继续上升的趋势。“早期,我们主要依赖国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给他们管理的饭店招徕入境客源的情形已不复存在。此时已非彼时,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变化了的市场因素必然会对市场上的各种角色产生影响。”[8]原有的以西方管理模式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教育定位的初始环节“国外客源为主”转变为国内客源为主。也就是说,原有的市场需求导向定位内涵的基础不复存在了,新的客源市场必然对酒店管理模式、人才需求规格、办学定位的内涵提出新的要求。

    国内客源为主体的市场新情况客观要求我国酒店产品、管理模式由原来的迎合西方客人的消费需求为主转变为以迎合国内客人的消费习惯为主,打造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服务”模式②成了市场的客观要求。酒店运营模式的变化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又传导到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上。要求我们市场需求导向的酒店专业办学定位的内涵应与时俱进:由原来的满足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转变为满足打造“中国服务”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即新形势下市场需求导向的酒店办学定位是这样产生的:国内客源为主体——打造“中国服务”模式迎合消费需求——“中国服务”模式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满足“中国服务”模式对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定位。

    3.评价

    由此可见,市场需求导向的办学定位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市场导向本身就蕴含着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市场需求随之不断变化,市场需求导向办学定位的内涵应该与时俱进,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在改革开放的头20~30年,国外客源占我国酒店客源市场主体的阶段,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市场需求导向的办学定位的内涵是以满足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这是紧贴、符合当时的市场实际的。然而,在中国现代酒店业经历30多年发展的今天,客源市场已经不可逆转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内客源占了绝对的主体。相应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的内涵转变为满足酒店业打造“中国服务”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这才符合当今市场实际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的内涵,是紧跟、引领变化了的市场需求的办学定位,也是市场需求导向办学定位内涵的与时俱进。

    如果说目前仍然是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占主导地位,这只是历史的惯性,只会是暂时的。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西方酒店管理模式的主导地位必将被“中国服务”模式所取代,这是变化了的客源市场的必然结果。原有的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对人才的需求实际上是掩盖了目前真实的市场需求,是落后于形势的需求,是我们的“中国服务”模式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暂时现象。另外,近年,即使是西方酒店企业也在积极进行本土化调整以迎合国内客人的消费习惯(如:洲际宣布本土化是其在华的最高战略[9],并推出华邑品牌;雅高推出美爵品牌等)即是应对客源市场变化的结果。

    (二)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内涵及评价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酒店业的国际化势在必行。因此,我国酒店教育必须满足甚至引领我国酒店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为此,首先应该弄清楚我国酒店产业应该走什么样的国际化道路。这直接决定了中国酒店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人才。对此,应该有明确的共识。

    1.中国酒店产业的国际化道路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酒店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的20多年里,主要是以西方酒店产业成功模式为示范,努力做到与他们“一样”,即主动与西方接轨而走向国际化。在中国现代酒店业起步阶段确实使我国的酒店管理水平大幅提高,迅速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第二阶段,近年来,逐渐发现西方酒店产业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消费者,于是提出“以国际模式为基准,先学习再改造”[10]。一些大型酒店企业也纷纷提出“国际一流水平,中国文化特色”的口号。由于目前国际酒店管理的最高水平是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跨国酒店集团管理水平,因此,西方跨国酒店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代表了“国际水准”。实际上,就是以西方跨国酒店企业管理水平为标杆、为榜样、为示范,通过融入中国文化特色,向西方跨国酒店管理水平看齐。更深层次隐含着一种以国际(西方)酒店管理模式为基准,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酒店战略发展思路。其主体部分是学习、模仿西方,而融入中国文化则是次要部分。因此,该口号较盲目学习、照搬进步,缺乏大胆创新,通过打造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服务”实现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1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客源市场发生根本改变。特别是从现实条件来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酒店市场”,有庞大的酒店专业教育规模。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旅游高等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普通高等院校1097所,在校生共计57.6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在校生49.72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2236所,在校生107.34万人[7]。丰富的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遗产,加之近年来中国酒店客源市场由国外客源为主不可逆转的变成了国内客源为绝对主体的有利条件。这些客观现实条件决定了中国酒店业完全可以自成体系,打造一整套“中国服务”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并以中国服务特色走向国际,向世界各国宾朋推介富有人情味的中国服务文化。

    通过打造酒店业的“中国服务”模式,塑造“中国服务”品牌,首先赢得国民的认同,然后伴随着出境旅游客人的脚步走向世界[12],为出境客人和喜欢中华文化的国际客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是中国酒店产业正确的国际化道路。同时,这也是国际酒店集团国际化路径的成功经验。

    由此可见,无论是主动与西方接轨,还是“以国际成功模式为基准,先学习,后改造”的道路,都不是中国酒店产业的最佳国际化道路。中国酒店产业应选择以“中国服务”模式走向国际的国际化道路。

    2.中国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导向办学定位的内涵

    与酒店业以打造“中国服务”模式走向国际的国际化道路相适应,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办学定位的内涵是:满足、引领中国酒店产业打造“中国服务”对人才的需求为办学定位,即努力培养能够依托中华文化创新酒店文化模式,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学习国际酒店成功商业模式和技术模式,进行集成创新,打造“中国服务”模式,从而引领中国酒店产业发展潮流并推动中国酒店企业走向国际的酒店人才。

    3.评价

    酒店业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国内竞争早已国际化。因此,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本身毫无疑问是正确的。由于国际化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我国酒店业的国际化道路是密切相关的,根据上文分析,中国酒店业应走以“中国服务”特色走向国际的国际化道路。相应地,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导向的办学定位就是要培养出满足民族酒店产业以“中国服务”特色、模式走向国际所需要的人才。

    (三)适度超前的人才培养定位及其评价

    应用型专业教育不仅要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要适度超前、引领市场人才需求。这是所有应用型专业教育定位的内在要求。从学者们对适度超前的酒店教育定位来看,虽然提出要适度超前,但通过什么样的人才培养定位实现超前、引领则鲜有论及。造成目前酒店人才培养实际上仍是被动满足市场需求,几乎没有引领、创造市场需求。

    评价:本文认为,适度超前实际上并不是酒店办学定位,而是通过某种定位要达到的目标。对于酒店专业办学定位来说,立意要高瞻远瞩,力争使酒店专业教育成为酒店住宿业研究的思想库,从而实现对酒店业发展趋势的引领。就中国酒店教育的实际来说,就是要求现阶段中国酒店教育定位要满足打造“中国服务”对人才的需求,以实现办学定位的适度超前。

    综上所述,我国酒店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适度超前的办学定位都是酒店办学定位的内在要求,也几乎是所有应用型专业办学定位的内在要求。但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阶段,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的内涵应该与时俱进。

    四、确立以振兴民族酒店产业为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

    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以及这种定位是否具有可行性?

    (一)以振兴民族酒店产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的确立

    要确立正确的酒店专业办学定位,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酒店专业教育作为酒店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应该满足当前需要,服从、并服务于酒店产业发展的整体定位;其次,酒店办学定位既应该包含市场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适度超前三方面内容,同时又要体现其与时俱进的内涵。

    1.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应服从我国酒店产业发展的整体定位

    我国酒店专业教育主要是为我国酒店产业培养人才的,是我国酒店产业链下的一个教育培训环节。因此,我国的酒店教育应该在满足我国酒店产业当前需要的同时,还应有一个长期的目标以实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这个目标也是我国酒店产业链各环节以及整个酒店产业的共同目标。

    我国酒店产业的目标是什么呢?近年来,旅游产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而酒店业又是旅游产业的支柱(2006年星级饭店的从业人数和固定资产在旅游企业中的比例为58%、57%)[13]。作为支柱产业,通过维护产业安全以实现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是其最高目标与内在要求。但是,目前主要国际酒店集团在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以每4天一家新店的速度开业[14])都远远超过我国最大的本土酒店企业。据初步估算,我国80%的高端饭店都挂上了国际酒店品牌,这80%的高端饭店的利润约占整个酒店行业80%的利润。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国际酒店企业还主导中国酒店业的管理模式。可见,国际酒店品牌不管是从高端市场地位、盈利能力、管理模式,还是从单个企业管理饭店的数量、发展速度、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都主导着中国酒店行业话语权。如果任此局面长期持续,那么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产业将失去基础。因此,必须通过振兴民族酒店产业来掌握产业话语权,巩固酒店产业的基础地位。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在市场规模、教育规模、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使我们完全有条件和可能来实现振兴民族酒店产业的目标。

    酒店人才是民族酒店产业振兴的关键。本文认为,酒店人才危机的解决思路应该站在酒店产业整体发展的高度来思考: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以打造“中国服务”为目标,进行全产业链人才培养,而不只是像当前只是专注于运营管理环节的人才培养,应该在满足行业需求的同时实现对行业人才需求的引领;另一方面,酒店企业应该通过打造“中国服务”模式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塑造酒店品牌,提高盈利能力,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给酒店专业大学生提供合适的职位、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以吸引酒店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给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实现酒店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酒店教育与民族酒店产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酒店教育唯有服从、服务于振兴民族酒店产业的总体目标,服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努力创造、引领产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才有可能打造一流的酒店名校。同时,中国民族酒店产业也只有依托中华文化,通过打造“中国服务”模式,扬长避短,发挥后发优势,做大做强,才能吸引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中国民族酒店产业衰落之时,也是中国酒店专业教育没落之时。

    2.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应包含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根据上文分析,现阶段,我国酒店专业办学定位应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涵:市场需求导向就是以满足打造“中国服务”对人才的需求规格为导向;国际化导向要求酒店教育满足民族酒店产业以“中国服务”特色、模式走向国际而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适度超前定位是要求酒店教育应满足、引领打造“中国服务”对人才的需求以实现适度超前的教育目标。综合起来,新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就是要满足打造“中国服务”对人才的需求,而打造“中国服务”并不是我国酒店产业的目标,而是途径,即振兴民族酒店产业的途径。因此,我国酒店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以振兴民族酒店产业为定位。

    (二)以振兴民族酒店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的必要性

    确立以振兴民族酒店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由于中国酒店客源主体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有的市场导向、国际化导向、适度超前这三种办学定位的内涵 应该与时俱进。同时,在新的时期,酒店专业办学定位不应该存在三种,而应该达成共识,并用一种符合国情,贴近市场需求的定位来统领这三种定位。另外,酒店专业办学定位作为酒店产业链下的一个教育环节,应该服从和服务于酒店产业的整体发展定位。因此,重新确立新的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以振兴民族酒店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打造一整套根植于中国文化和市场条件的“中国服务”模式。满足市场需求,彰显中华文化特色,创造特别文化体验,努力把中华文化优势转化为软实力竞争中的优势。中国民族酒店产业完全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做大做强。相应的,我们的酒店教育也完全可以在民族酒店产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打造出一流的酒店名校。正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校长鲁朗先生2003年在访华时所说:“办学不能嫁接,不能借助‘品牌效益’”,“中国有自己的悠久文化,把中国哲学文化融进国际酒店经营中去,是西方人的一个梦想,我想只要中国各有关方面的协力,经过若干年的奋斗,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所同样具有国际品牌的酒店名校,它将陆续不断地为中国酒店输送具有国际水平的职业经理人,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旅游强国。这不是梦想,但需要魄力、决心与毅力。”[2]

    可见,确立以振兴民族酒店产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酒店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在整个酒店专业教育体系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手段等方面相对而言属于战术层面的内容。如果战略失误,战术方面无论怎么努力都将是徒劳。相反,如果战略方向正确,总可以摸索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酒店教育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其办学定位不仅对酒店教育,而且对酒店产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以振兴民族酒店产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对于引领我国酒店产业的发展方向,创造人才需求,推动酒店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民族酒店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打造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服务”模式,摆脱对西方酒店产业模式的盲目崇拜,树立自信心,实现旅游强国目标,维护酒店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正确的办学定位有助于推动酒店教育在专业发展思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等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系统的改革,为民族酒店产业源源不断输送创新型人才,避免机械模仿西方酒店成功教育模式。这样,振兴民族酒店产业才有希望,打造世界打造一流的酒店名校才有可能。

    总之,“人才培养定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院校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发生变化时,都要对定位进行重新思考,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及时进行再定位。”[16]中国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的内涵应该与时俱进。应该服从、服务于中国酒店产业发展的整体定位。勇敢地、义不容辞的承担起振兴中国民族酒店产业的历史重任,并在民族酒店产业做大做强、民族酒店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实现我们的教育定位,打造一流的酒店管理名校。

    注释:

①四、五星级饭店接待入境旅游者比重2001年分别为31.83%和53.7%,2009年分别为10.16%和24.14%。引自《中国饭店产业发展报告——饭店集团篇(2010~2011)》。

②本文认为,打造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服务”模式,是相对全盘学习西方酒店产业模式和以西方酒店产业模式为基础进行局部改造来说的,是根据近年中国酒店客源市场根本变化(国内客源占主体)的实际,依托中华文化自主创新酒店文化模式,借鉴西方酒店成熟商业(技术)模式,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尝试;首旅集团董事长段强认为,“中国服务”是一套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开放的服务模式,但不是中国式服务,国际水准,本土特色,卓越价值是其基本内涵。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5):13-17.

[2]张祖望.如何解读酒店职业教育中的“洛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3-03-28(07).

[3]吴巧红.从供需错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4(S1):22-25.

[4]孙峰.基于战略产业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创新定位[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10(11):40-42.

[5]鲁琳雯.刍议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定位[J].职教论坛,2008(6):32-34.

[6]田里,吕天云.比较视野中的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定位[J].旅游科学,2008(3):59-62.

[7]国家旅游局.2012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N].中国旅游报,2013-09-16(04).

[8]张志军.国际酒店集团在华表现需再审视[N].中国旅游报,2012-06-20(05).

[9]丁宁.本土化,洲际的最高战略[N].中国旅游报,2013-01-23(06).

[10]戴斌、摆志靖.中国饭店管理本科教育的未来:产业导向、国际化、应用型[J].旅游学刊,2008(1):10-11.

[11]施国新.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中国文化视角[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5-60.

[12]段强.旅游企业率先创建“中国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31-35.

[13]余昌国.饭店高等教育应受到更多关注[J].旅游学刊,2008(3):11-12.

[14]刘士军,鲁凯麟.中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与管理——“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上)[N].中国旅游报,2011-01-12(07).

[15]刘亭立.中外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证分析——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3(S1):73-76.

[16]刘晶.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定位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213-214.

作者:施国新  编辑:等zhouting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零供关系剪不断的烦恼 谁给了沃尔玛对供应商的底气
    热门资讯
    跨境电商向纵深发展 中国会展业步入新常态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shichang2004@126.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