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流通理论研究 | 流通产业研究 | 流通企业研究 | 流通技术研究 | 流通渠道研究 | 流通资本研究 | 流通政策研究 | 流通热点专题 | 
| 零售业研究 | 批发业研究 | 物流业研究 | 餐饮业研究 | 酒店业研究 | 旅游业研究 | 会展业研究 | 旧货业研究 | 拍卖业研究 | 
| 业态研究 | 选扯研究 | 配送研究 | 防损研究 | 市场研究 | 顾客研究 | 商品研究 | 自有品牌 | 卖场研究 | 店铺研究 | 促销研究 |
| 超市 | 百货店 | 购物中心 | 购物广场 | 商业街与步行街 | 便利店 | 专业店 | 专卖店 | 家居建材店 | 商业地产 | 电子商务 | 直销 |
您当前位置:首页> 市场研究 > 市场研究正文
中国国内零售市场发展状况
来源:2011年1月2日 商务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1-6-23 点击数:


    一、零售业供给情况

    (一)产业规模及增速
    1.产业规模
    2007年,全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年末从业人员在60人及以上、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共有26691个,产业活动单位96429个,从业人员3553372人;完成销售总额27121.0亿元,其中批发4061.2亿元,零售23059.8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51.3亿元,主营业务利润2165.7亿元。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户均销售收入10157.7万元,人均84.9万元;户均主营业务收入8596.0万元,人均64.9万元。批发零售贸易业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040.3亿元,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占到36.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08年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累计实现零售销售收入1364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具体来看,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2.7%,肉禽蛋类增长22.3%,服装类增长25.9%,汽车类增长25.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9.9%,日用品类增长17.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7.9%,通讯器材类增长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12.0%,家具类增长22.6%,化妆品类增长22.1%,金银珠宝类增长38.6%,中西药品类增长14.8%。
    2.产业增长特征
    (1)大中型企业的零售业务优势进一步凸现,销售规模高速增长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完成零售总额337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其中,2009年前两个月累计实现销售总额6544.9亿元,同比增长9.8%,低于2007年同期的27.8%的增幅,显示出金融危机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还是较为明显的。
    从全国零售连锁百强销售额增长率来看,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2007年,我国零售连锁百强销售额增长率为21%。2008年为18.4%,尽管销售额的增长率有所下降,但是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整体上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从全国零售连锁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看,我国零售行业百强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越来越大。2001年,全国零售百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23%,2007年为11.23%。而2008年,这一比重上升为11.60%。总体上增长的速度比较快。这也说明大型零售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进一步稳固。显然,大中型零售企业的销售增长远快于消费品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考虑数量庞大的个体零售经营户和小型零售企业,那么整个零售业的销售增速应该更快,规模应该更大。
    (2)连锁经营发展增速有所回落
    2007年,全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1达到145366个,同比增长12.8%,
    是2003年的3.12倍。其中直营店83679个,同比增长9.0%,加盟店61687个,同比增长18.3%。营业面积10044.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9%。从业人员186.2万人,同比增长1.2%。商品销售总额为17754.3亿元,同比增长18.7%,占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的65.7%。
    2007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为17754.3亿元,同比增长18.7%,是2003年的4.18倍。2002年,限额以上连锁企业商品销售额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3%,而2007年已经达到20.0%,其中2003、2004、2005三年间更是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2006、2007年增速有所放缓,基本稳定在20%的比重上。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最近这五年间,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这种快速增长的情况在2008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明显回落的现象。鉴于2008年连锁零售业整体数据尚未公布,现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公布的中国连锁百强数据代替,分析显示,2008年“中国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11999亿元,同比增长18.4%,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1%,比2008年低0.1个百分点。百强企业门店总数达到120775个,剔除个别企业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数量超常规发展的特殊因素,门店总数增长10.6%,是10年来增幅最低的一年。显示出我国连锁经营在快速增长中有所回落的迹象。
    (3)消费价格水平不断上扬
    2008年,在供求大致平衡的市场格局下,受上一年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是近12年来的最高值。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5%。食品、居住等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4.0%(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7%,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0%,油脂上涨25.9%),居住上涨8.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3.2%,烟酒及用品上涨2.6%。其余商品价格也大多上涨,仅有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略有下降。
    (4)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
    2008年,全国城镇批发与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合计完成投资3166.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2%,比全部及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高4.1和5.1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年增加0.3个百分点。
    2008年,假日经济的方兴未艾、会展等商务活动的日益增加及价格上扬,共同推动了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40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同比加快5.3个百分点,分别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速3.1个和3.2个百分点。从所占比重看,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3.8%上升到14.2%,提高0.4个百分点。
    (6)外资零售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2008年,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5854个,同比增长-7.6%,实际使用金额44.3亿美元,增长65.6%,这种项目减少、金额增加的状况,显示出外资零售业对我国的投资有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二)供给结构
    1.地区结构
    2007年底,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为145366个,从业人员186.2万人。其中东部零售企业93266家,占据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达64.2%;从业人员达127.2万人,占68.3%。中部零售企业28976家,占全国的19.9%,从业人员33.3万人,占17.9%;西部零售企业23124家,从业人员25.7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6.9%和14.8%。我国零售业发展呈明显的不均衡性。2007年,东部地区占全国总人口的39.2%,但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数、营业面积、从业人员和销售额却占到全国的64.2%、63.3%、68.3%和74.4%;相比之下,中西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以上份额远低于东部地区。如果结合人口、GDP指标以及零售业投入和产出(零售额)的对应关系进行对比,可以看到,连锁零售业发展的区域差距明显大于人口和GDP分布的区域差距;东部零售业网点分布密集、企业规模较大、绩效相对优良的特征更加显著。
    但从2008年零售连锁百强的数据来看,中西部地区零售业发展迅速,区域差距在不断的缩小。2008年,入围零售业连锁百强的东部企业达到73家,比2006年减少2家;中部由14家上升至15家,西部由11家上升至12家。东部73家百强零售企业共完成销售额7962.4亿元,占零售业连锁百强的60.2%,比2007年下降1.7个百分点,中西部所占份额分别上升1.3和0.4个百分点。2005~2008年,东部百强企业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始终显著高于中、西部百强企业,大型零售企业的区域结构差距也呈现出与整个零售业相似的、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
    2.子行业结构
    就我国而言,当前零售业态大致可以细分为百货店、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仓储会员店及家居建材店等。其中,专业店的发展最为迅速,其在零售业中的份额逐年上升,已由2002年的22.7%上升至2006年的54.9%(其中加油站为34.6%)。百货店、超市的销售份额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力业态。此外,像仓储会员店和家居建材店等新兴业态发展速度较快。国内零售业态结构变化已经反映了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点符合行业本身的演变规律。
    2008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正处于大型综合超市取代百货店成为第一主力业态的重要时期。而像上海和北京这样的超级大都市2008年人均GDP已经分别突破了10000美元,零售行业处于专卖店、便利店盛行,大型购物中心出现的阶段。我们认为,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中国零售行业中百货店的份额将进一步下降,大型综合超市行业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且各种专业店和无店面销售等新兴业态会不断涌现。从近几年全国零售业百强的情况看,大型零售企业的业态结构有以下特点:
    (1)混合业态优势明显
    2005年零售连锁百强企业中多业态的企业为42家,2006为45家,2007年为51家,2008年为55家,2009年混合业态优势还会继续显现,混合业态的商业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87亿元,高于单一业态的企业20多亿,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在混合业态企业中,以百货店+便利店、百货店+超市+便利店、超市+便利店等三种业态组合占主流,但在单一业态的企业中,百货店、超市、专业店占的比重比较大。
    (2)专业店呈现不同发展势头
    在单一业态中,家电专业店发展势头趋缓。2008年国美、苏宁、五星三家家电专业店合计完成销售额2300亿元,占百强销售额的19.2%,比上年的20.8%下降了1.6个百分点。其中,国美电器以1045.9亿元的销售额继续名列榜首,但2.2%的增幅已是近年新低;苏宁电器则以1023.4亿元首次名列第二,销售额则比2007年增长19.7%,但依然远低于2007年40%的增幅;江苏五星则以230.0亿元销售额名列百强第13位,增幅为6.7%,在百强中的位次也比2007年下降一位。
    在家电专业店发展态势趋缓的情况下,其他类型的专业店发展却非常乐观。2004年百强中6家专业店全部是家电专业店,而2007年出现了多家食品专业店,如百胜、小肥羊、小尾养、菜根香、秦妈、阿瓦等。此外,还有通讯专业店、医药专业店、建材家居专业店和电脑专业店,如宏图三胞、迪信通、宜家家居等。这些店在2008年大多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宏图三胞以179亿元、17.9%的业绩增幅位居连锁百强中的第16位,迪信通以66亿元、17.0%的增幅位居连锁百强中的第45位,小肥羊以61亿元、19.8%的增幅位居连锁百强中的第48位,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成长性。
    (3)特许经营业具有发展优势
    自1997年我国第一个特许经营管理部颁规章--《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出台以来,特许经营在国内全面推广已近12年的时间;特许经营逐步走上规范健康发展之路,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覆盖各个行业业态的知名特许连锁企业。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特许经营品牌达到3500个,加盟店总数在30万以上,覆盖的行业业态超过60个。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推出“2008中国特许经营连锁百强”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特许经营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2199亿元,百强企业门店总数为85316个,其中加盟店铺数69729个,占总店数的81.7%。特许百强企业的单店平均投资金额约78万元,直接带动社会投资额近200亿元。特许百强企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数超过100万个。根据特许经营模式在中国各行业与业态的发展程度不同,2008年中国特许经营连锁百强企业分为超市/便利店、服装、农资连锁、餐饮、培训教育、酒店、家装、干洗、美容健康、其他零售与其他服务等11个大类,共涉及54个行业与业态。
    2008中国特许经营连锁百强企业中,海外特许品牌不到10家,国内品牌占了绝对主导地位。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幅为32%,店铺的平均增幅为28%;其中,百强企业中的酒店与培训教育业的增幅最高,酒店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增幅为63%,门店增幅87%;培训教育企业的销售收入平均增幅52%,门店平均增幅43%。北京、上海是中国特许加盟总部的摇篮,2008中国特许经营百强企业总部设在北京、上海的有57家。除此之外,其他百强企业总部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内蒙、山东、重庆和陕西等全国各大区域。
    (4)超市业态开始注重内生性增长
    超市是日常消费的主力业态,需求强劲,是目前我国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但本土实力相当的竞争者众多,竞争压力极大,随着外资超市的加大扩张力度,本土超市连锁商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竞争前景不容乐观,但是对于部分区域性优势连锁优势企业我们认为仍能快速增长。
    经历前几年的快速扩张之后,超市业态粗放式经营弊端已显露出来,单店盈利水平不断下滑,关店事件不断增多,业态开始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发展策略的调整与门店的转型。连锁发展模式由原来全国布局、跨越式发展转向收缩战线,集中区域布局,以提高网点集中度,降低配送成本。
    2008年,由于食品类CPI的高企,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超市销售额的增长速度也要快于其他业态。我国连锁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企业,总共实现销售额5877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7.1%,但门店总数却仅比上年增长9.5%,为41498家。这显示出随着企业盲目扩张、跑马圈地告一段落,零售商纷纷通过关闭运营不佳门店、提高自营门店比重等手段来提高盈利能力,内生增长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3.所有制结构
    2007年末,我国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共有26691个,产业活动单位96429个。其中,国有企业2626家,占9.84%,比2001年下降8.5个百分点;集体企业2180家,占8.17%,下降19.8个百分点;私营企业12238万家,占45.85%,上升14.6个百分点;股份制单位8726家,占32.69%,上升21.1个百分点。另有3.45%其他所有制企业。截止2007年底,在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中,各类门店共有145366个。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分别占7.6%和1.7%,与上年相比,国有企业下降0.7个百分点,集体企业下降0.1个百分点;营业面积10044万平方米,国有和集体企业分别为8.9%和0.6%,前者下降0.8个百分点,后者上升0.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86.2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分别占6.0%和0.6%,前者下降0.5个百分点,后者基本持平。与此同时,有限责任公司和外资企业的比重普遍上升。总的来看,现代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我国连锁零售业的主要经济形式。
    总的来看,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多种所有制并存,其构成较为合理。公有制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外资所占比重不高,总体上还不存在开放过度的问题,在零售业中内资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无论是营业网点,还是从业人员和商品销售额,内资零售企业所占比重均在80%以上。现代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我国连锁零售业的主要经济形式。
    4.规模结构及变化特征
    在零售企业方面,2008年,全国零售连锁百强企业总销售规模达到11998.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4%,百强企业总共拥有120775个门店,比上年增长了24.6个百分点。在交易市场方面,2007年,全国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121个,同比增长6.3%,总计实现批发和零售总额440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占当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的比重为49.4%,比2006年提高0.8个百分点。由下图可知,近年来,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批发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因此,无论从零售企业自身实力方面,还是从交易市场规模方面,都显示出我国零售市场规模与集中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外资零售业的发展情况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是跨国零售企业重要的海外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已使中国成为跨国零售连锁企业抢夺的重要海外市场。目前我国零售业竞争程度异常激烈,来自各国的外资零售业巨头为抢占中国市场,可谓是各显其能,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方式。
    1.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2008年,我国零售连锁企业百强中有19家海外品牌企业店铺数量增长了13.1%,达到4613家,占“连锁百强”店铺数的6%。销售额达到2426亿元,同比增长了17.6%,占百强销售总额的20%,比2007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13家以大型超市为主的外资企业共经营大型超市755家,2008年新开门店91家,店铺平均年销售额为2.3亿元,以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食品零售市场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凸显。
    2.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的特点
    (1)外资零售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自2004年以来,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呈现出合同项目、实际使用金额同步增长的态势。但2008年则出现了不同的情况。2008年,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5854个,同比增长-7.6%,实际使用金额44.3亿美元,增长65.6%,这种项目减少、金额增加的状况,显示出外资零售业对我国的投资有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2)业态扩张以大型超市为主。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一般避开了在国内外市场都已步入成熟期的百货店的业态模式而主要集中在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大型家居建材专业店、便利店等在全球最具成长性的新型业态模式上进行投资,其中大型综合超市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中国的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比重已经超过了六成。
    (3)外资独资化趋势明显。2005年后,我国政府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企业的股权限制,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越来越与国际趋同,独资、并购成为外资零售企业扩张方式的重点。外资并购呈现一些新特点:并购业态全面,包括卖场、超市、家电,还有建材、眼镜业等领域;强调对合资公司的控制权,独资趋势逐渐明显,如TESCO增持乐购超市股权至90%,家乐福等外资独资门店出现;从一线城市扩展至广大的二三线城市;并购动机更加繁杂,其中不排除房地产投资、人民币升值等因素。
    (4)外资零售企业已成为当前我国零售业中重要的活跃因素。近两年来,外资零售企业扩张方式重点转向并购。外资零售企业在迅猛扩张的同时,也在加快本土化进程,包括经营商品、促销方式、企业文化、社会关系、管理方法等。从全国零售连锁百强构成看,内资企业仍占绝对优势,但外资企业入围百强零售企业的数量持续增长。2008年,百强企业中的19家海外品牌企业店铺数量增长了13.1%,达到4613家,占“百强”店铺数的6%。销售额达到2426亿元,同比增长了17.6%,占百强销售总额的20%,比2007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13家以大型超市为主的外资企业共经营大型超市755家,2008年新开门店91家,店铺平均年销售额为2.3亿元,以家乐福、大润发、沃尔玛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食品零售市场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凸显。
    (5)区域扩张转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总体集中在东部沿
    海地区和大型城市,但是,资料表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东部和大城市。这表明东部地区和大型城市对于跨国零售企业的吸引力在趋于稳定,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及中小型城市正日益受到外资零售企业的重视。2008年,以沃尔玛、大润发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加速布局,其销售增幅分别达到了30.6%和31.1%,远高于百强的平均水平。2009年,外资超市将进一步开拓二三线城市,并利用目前展店成本较低的机遇加速扩张。其中,家乐福2009年将新开28家,超过2008年22家的开店速度;而沃尔玛仅2009年1月就新开了17家店,已经接近2008年全年20家的水平,而且多分布在中西部的二三线城市,导致了外资和内资超市的竞争日益激烈。
    (6)外资投资理念科学谨慎。外资零售业巨头在我国零售业投资方面非常精细,绝对不轻易乱投一分钱。譬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企业每在一个城市开新店,他们首先要聘请专业机构对区域地理环境、商圈结构(交通、客流、地形)、城市规划、零售结构、消费者行为、竞争对手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选址调查与分析;其次还要对商圈进一步细分,计算各个小区与人口变量有关的多项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销售区域,并基于此确定合适的店铺地址以及正确的商圈战略。
    (7)外资零售企业奉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现代零售企业管理的核心,它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为核心机能,基于常规管理并将常规管理导向深入。精细管理追求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无论理论研究还是管理实践,它们都特别追求经营管理上的“精细耕作”。譬如沃尔玛的“三米微笑原则”、“日落原则”,家乐福的品类优化管理,麦德龙的“现购自运”模式,日本7-11连锁便利店的“零库存”,伊藤洋华堂的“单品管理”等都体现出经营管理上的精细雕刻。
    (四)供给能力和状况预测
    虽然2008年一场百年难遇的金融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使得我国零售业市场后半年出现了消费不振、增速下滑的局面。但零售业,作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和消费经济增长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增长情况以及盈利情况,都有着较好的数据数据和不俗的业绩。从长期来看,其发展呈现一种可持续性,长期依然向好。原因在于: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仍将以高于GDP增速发展在过去的十年内,随着社会消费的繁荣,我国零售行业发展迅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从1999年开始一直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而20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108488亿元,同比增长2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涨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GDP的增速9%。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均创出了近10年来的新高,呈现出国内零售市场较快的增长速度。
    目前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已经影响到了零售业的发展,但消费具有弱周期性质,根据1979~2008的数据可以得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GDP的增速的弹性系数为0.74,因此相对于投资品行业来说零售业的波动性要明显小得多,当GDP增速下降时它的下降速度也会较慢。从长期来看,除1993~1995年间的极度高通胀时期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均快于GDP的增速我们认为只要不出现急剧的通胀现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将随着GDP的增速的下降而下滑,但仍将以高于GDP的增速发展。
    2.我国零售业正处于长周期中的调整阶段
    从零售业态的演变的角度来看,我国零售业目前的主要态势为百货,而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开放,综合超市、家电连锁、专业店等向百货业态发起了冲击。根据发达国家零售业的发展历史,一国零售业态的构成与人均GDP水平关系密切,这也符合国际零售业的一般规律。具体来看,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百货店是主力业态;而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连锁超市和大卖场开始盛行并且依据它们强势的扩张性质取代百货业成为第一主力业态;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呈现多元化态势,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店、购物中心均迅速发展,进一步侵蚀百货商场的市场份额。我国的人均GDP2003年超过了1000美元,2008年超过3000美元,正处于连锁超市和大卖场高速发展,并与百货商场共同分割市场的阶段。而针对不同地域而言,上海、北京等国际化都市人均GDP已经超过8000美元,已经发展到了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网上购物盛行以及购物中心的兴起阶段。因此在我国不同地区,百货、超市、购物中心、专业连锁(家电、家具连锁等)将长期并存,百货店市场份额将逐步下降并从传统经营向现代模式转变。我们认为在未来10~15年将是上述几类业态均高速发展的时期,百货行业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并不会衰退乃至消失。我国零售业正处于长上升周期中的调整阶段,即使由于2008年经济的下行短期会有所回调,也不会影响中长期的快速发展趋势。

    二、零售业需求情况

    (一)需求规模及增速
    1.规模及增速
    近年来,我国零售业的产业规模一直呈现出平稳活跃、较快增长的运行态势的态势。在产业规模上,2008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同比加快4.8个百分点,其增速创1996年以来的新高。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5亿元,增长2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753亿元,增长20.7%。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1199亿元,增长21.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5404亿元,增长24.7%;其他行业零售额1885亿元,增长3.7%。
    2.增长特点
    (1)行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在经历了冰冻雨雪、汶川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消费品市场依然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运行态势。全年取得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848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同比加快4.8个百分点的发展成绩,显示出零售业相对高成长性、防守性并没有因为诸多不负面因素而有所减弱,我国零售业在金融危机中的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均不可小视。
    (2)城乡市场增幅差距趋于稳定。2008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737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同比加快4.4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零售额34752.8亿元,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2006年城乡零售额增幅差距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继续维持在1.4个百分点,增幅差距趋于稳定。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30.7%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5.2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城零售额加速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额达12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其增速不仅分别高于城市和县以下零售额0.7个和3.3个百分点,也是近13年来最高的增长速度。
    (3)商品零售额结构变化不大。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全部商品零售额中,吃类商品比上年增长20.9%,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4.9%下降到14.5%;其中食品、饮料和烟酒类比上年增长24.1%。穿类商品增长24.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11.1%上升到11.2%;其中服装类比上年增长25.9%,鞋帽类增长24.8%。用类商品增长24.6%,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所占比重由74%上升到74.3%;在用类商品中,增速较快的是石油及制品类(39.9%)、金银珠宝类(38.6%)、汽车类(25.3%)、家具类(22.6%)、儿童玩具类(22.6%)和化妆品类(22.1%)。(二)需求结构
    1.消费者需求结构
    居民消费支出重点的转移是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主要标志。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结构上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生存型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个指标国际上一般通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我国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3年37.1%下降到2008年36.3%,下降了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2003年45.6%下降到2007年的43.1%,下降2.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下降的幅度要更高一些。
    (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升级。在城乡居民消费中,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支出比例在大幅度增加,汽车进入家庭,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交通和通信成为消费的亮点。从普及的时间看,我国家电产品的消费只用了近10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这一跨越主要与居民购买力增强和消费升级加快有关。从升级的购买力强弱看,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均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从几十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转变。其中购房和买车等十万元级以上消费由高收入阶层逐渐进入中等收入家庭,消费结构也由衣、食消费在向住、行消费转移,并步入快速转型期,显示出我国三次消费升级持续时间短,转换速度快。
    (3)服务型的支出和服务型的消费的比重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跨过2000美元大关,在这个发展阶段,居民消费的特点是实物消费比重逐渐降低,服务性消费(服务性消费指居民家庭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文化和生活方面的非商品性服务支出)比重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居民对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上升,消费总支出中更多的支出已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化。从城镇居民看,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74.6%下降到2008年的55.8%,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由13.1%和11.3%提高到22.9%和19.6%。从农村居民看,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75%下降到2006年的64.6%,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由13.4%和10.4%提高到18.4%和16.0%。
    2.消费需求的区域结构
    区域市场均衡发展,中西部略快于东部地区。从2008年东、中、西部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变化看,零售额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1.4%、23.1%和22.3%,同比提高4.3个、4.9个和4.3个百分点。从零售额来看,东部地区实现零售额为63248亿元,中部地区为26580亿元,西部地区为18660亿元。从各区域市场份额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到58.3%,中、西部分别由上年的24.3%和17.1%提升到24.5%和17.2%,分别提高0.2个和0.1个百分点。因此从趋势上看,消费品市场的区域结构变动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发展趋势,即东部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中部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西部开始上升,差距会不断缩小。
    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的8个省份分别为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湖北、辽宁与河北。与2007年相比,前五位没有发生变化,湖北由第八名上升为第六,辽宁依旧处于第七位,而河北超过四川成为第八名。这八个省份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为55.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规模最大的广东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72亿元,占全国的11.8%。西藏、青海、宁夏、海南、贵州、甘肃、新疆、云南是消费品市场规模最小的八个省份,共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264.7亿元,零售总量上比上年增长了451.3亿元,但在占全国的比重上则由上年的5.4%下降为4.8%,仅为广东省的2/5。
    3.消费需求的城乡结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绝对额及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导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及购买力一直大幅领先于农村市场。在社会消费零售额中的比重,城镇由1978年的32.4%上升为2008年的67.97%,而农村市场比重则由当年67.6%下降为32.03%。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的差距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例如,2006、2007年与2008年我国消费品零售额的城乡结构就大致相当,差距要小于先前的年份。
    4.主要商品结构
    从下表可以看出,2008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类合计总值为33756.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1%,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从具体商品分类零售情况来看,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能源类商品销售额增长较快,2008年煤炭、木材、石油制品增幅分别为73.9%、44.9%、39.9%,这与2008年石油、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是投资类商品销售额增长较快,2008年金银珠宝类销售额为637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反映出经济不景气下人们保值意愿的增强。三是食品类增幅下降,2008年食品、粮油、肉禽蛋类增幅分别为19.3%、22.7%、22.3%,比2007年同期的27.9%、41.2%、31.5%有了大幅的下降。四是建筑材料商品增幅呈现负增长,受累于房地产的低迷,2008年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五金电料类商品为-12%与-12.4%,如果房地产业仍不能复苏,这种势头在2009年仍会延续。
    5.消费需求的子行业结构
    2008年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年末从业人员在60人及以上、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累计实现零售销售收入1364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具体来看,粮油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2.7%,肉禽蛋类增长22.3%,服装类增长25.9%,汽车类增长25.3%,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9.9%,日用品类增长17.1%,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7.9%,通讯器材类增长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12.0%,家具类增长22.6%,化妆品类增长22.1%,金银珠宝类增长38.6%,中西药品类增长14.8%。
    (三)主要产品市场价格
    2008年,在供求大致平衡的市场格局下,我国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创下1997年以来的新高。其中,城市上涨5.6%,农村上涨6.5%。物价高位运行直接抬升了零售总额名义增长速度,经测算,2008年由于商品零售价格上涨,拉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4.8%,同比加快了2.3个百分点。
    在此次物价上涨中,食品、居住等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4.0%(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上涨6.7%,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0%,油脂上涨25.9%),居住上涨8.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3.2%,烟酒及用品上涨2.6%。
    其余商品价格也大多上涨,仅有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略有下降。
    (四)潜在需求预测
    1.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原动力
    在经过1997~2000的低速增长期后,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均进入高速增长期。2008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达到了15781元和476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增速分别达8.4%和8.0%;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快增长的水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提高,从中长期来看,我们相信居民的收入仍将不断提升,相应的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必将进一步提升,将带动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
    2.城市化进程及相应的人口结构变化是消费增长的基础
    城市化进程是消费和零售业高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在过去的几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长。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为60667万人,农村人口为7213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45.7%。,比2007年又提高了0.8个百分点。根据人口学理论,该指标超过30%后即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并一直持续到70%左右,因此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仍将高速上升。
    而由于城镇与农村消费能力的差异,城镇化率的提高必将提高社会消费容量和改变社会消费的结构。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农村居民为4761元,城乡比例为3.31,差距比上年缩小0.3个百分点。据此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带动消费上升约1%。因此城乡居民收入比的缩小,以及我国对农村市场的大力开拓,势必会使得今后的零售业相对其他行业而言仍将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3.国家拉动内需政策长期利好
    针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国家近期出台了4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性财政政策。这个政策将有利于提振消费,以拉动内需来缓冲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对商业零售业来说,国家政策的利好带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下行给行业带来的冲击。在“国十条”中,第八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确了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一系列政策,而“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政策将从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改善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预期,居民获得的政府转移支付将增加,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
    在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商务部表示了将会制定相关的一揽子刺激消费的措施以配合国家的指导性的“国十条”政策;此后国家发改委开始紧张起草一份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国内消费的方案,该方案涉及了提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标准等数个领域。从这些实质性的政策措施来看,将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能力,有效地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意愿,尤其是对农村居民以及城市中低收入阶层将产生较强的影响。
    4.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消费需求继续扩大
    统计显示,未来的10~20年将是我国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2007年,已有18%的城市家庭步入中产阶层,对应人数已超过1亿人,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25%,人口规模约为1.7亿。这部分家庭,其年收入在2.5万~4万元之间,将成为我国消费快速增长重要的拉动力量,且最终使得消费结构以一种多元化方式发展,即城市及部分农村居民消费将由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日常消费品,更多地向品牌服饰、化妆品、黄金珠宝等奢侈消费品转化,从普通消费品到奢侈品的消费都将有庞大的消费群体。这种消费结构上的升级势必会有力推动我国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这一趋势将贯穿整个“十一五”时期。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消费增速不会直线提高,而是呈现波动上行的走势。

 

作者:佚名  编辑:wxj
  • 本文标签: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分享】 【打印】 【收藏】 【关闭
    编辑推荐
    腾讯拉票京东 电商格局重塑 红星收购吉盛伟邦 家居流通业
    热门资讯
    武汉商业地产跨入战国时代 便利店掀起零售业革命
    热门标签


    网站简介 联系信息 专业服务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20-84096050  传真:020-84096050  Email:webmaster@Kesum.Com  
    粤ICP备05001115号   广东现代专业市场研究院版权所有 ©2004-2014
    网上警察